APP下载

热点人物采写技巧探索——《都市快报》“最美妈妈吴菊萍”系列报道分析

2012-07-26文/张

中国记者 2012年1期
关键词:都市快报妞妞技巧

文/张 姝

(作者是都市快报社记者)

在社会关注度高,众多媒体同题竞争的环境下,如何抢占先机发现人物报道“热点”?判断“热点”?如何被“热点新闻人物”信任并接受采访?如何抓准时代感,以故事化的发展、精细的刻画和细节描摹来烘托主题?这些都是决定报道精彩与否的关键。

“最美妈妈”救下坠楼女童的当天是周六。《都市快报》读者第一时间将此新闻线索致电快报热线。经值班主任和值班编委讨论后,判断该事件为重要新闻,即电话笔者发出采访指令。

笔者当时正在距事发地两小时车程的千岛湖度假,接到电话后立即放弃度假,赶赴采访地。

采访与帮助并不矛盾

一个刚刚认识的人,如何拉近距离?这要求记者专业素养扎实,公正、客观,善于观察并肯动脑筋。首要的,是要有善意。

以我第一次采访吴菊萍为例:

事发后,我接到报社部主任来电:一位市民打进热线说,有一位妈妈徒手救下一个10楼跌落的孩子,刚到富阳骨伤医院治疗。

当时我听了,一是很敬佩、很感动,但没有想到后来反响会这么大。二是做医疗记者5年多了,已有的知识告诉我,第一时间急救很要紧,这对吴菊萍的手功能恢复影响很大。

当天周六,专家门诊不开放,要不要输血?我给富阳市卫生局陆局长打电话,请他帮找专家为吴菊萍治疗。

当天,我又与医院商量减免医疗费,换病房等。之后,在无采访需求的情况下,我多次去医院与吴菊萍夫妻商量治疗方案。而每次从杭州去富阳骨伤医院,路上开车往返的时间就需花3个小时。

每一次帮助,源自本心的善意,因为当时“最美妈妈”事件的影响力还没那么大。而正是在这些前期帮助中的交往,逐渐使吴菊萍对我加深信任。同时我也与这家原本不熟悉的医院,由此建立了稳固联系。

在事发约一周后,国内包括中央电视台等40多家媒体,逐渐开始竞相报道“最美妈妈”。医院将每天下午3点到4点,定为采访时间。

这时,因为医院和吴菊萍对我的信任,我获得了一些独家采访机会——吴菊萍愿意让我一直陪在她病房里。当她有急事时,深夜也想到和我商量。医院为吴菊萍手法复位时,同意我独家采访并拍摄。

之后,在与妞妞爸爸、吴菊萍的交往、联系中,他们也常向我倾诉感想。吴菊萍也透露中秋节要和妞妞相会等独家信息。

采访与帮助并不矛盾。

采访和帮忙不是因果关系,但有联系。帮忙的结果有助于采访,也助于与采访对象建立长期联系,为报道的持久深入性做铺垫。一个事件,关注一时和关注一年甚至数年,结果是不一样的。

【采访技巧】

采访是直接引语的重要来源。言行可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比如:吴菊萍说“普通人还是要回归普通人的生活”

多倾听,客观理解对方的选择和情感。多写新闻事实,不要主观的发表意见并尽量少用形容词。

采访更重要的是获取事实,并通过其他途径印证采访到的信息是否真实可靠。

以“平民视角”还原事件真相

聪明的采访在不知不觉中进行。设身处地地为采访对象着想,我蹲在吴菊萍床头聊。

第一个问题要非常容易回答,表述简单。倾听越是认真,对方越是愿意说。

几个问题后与吴菊萍建立融洽氛围时,抓住时机,抛出关键性的问题——当时是怎样接住孩子的?

这时,我没有拿出采访本记录,而用录音笔或手机录音,一来准确,二来不破坏氛围。

起初,吴菊萍只是说“掉下来时,就接了一下。”我以时间点往前推,让她精确到每一步行动,反复确认。快速发生的事情,用短语描写更精准。这时无需任何铺垫,简单明快的叙述事实,就能抓住读者的眼球。

见报的稿子中是这样写的:

吴菊萍回忆了事发时情形——

现在回想起来,那真是在刹那间发生的。

1∶00左右,我和老公吃好饭出家门,是我的一位同事有约,说要看我们新房子的装修。同事已经在路上了,我们出门有些着急。

家到小区门口,也就五六十米的样子,过了两三分钟,我俩还没走到小区门口,猛地听到我婆婆的叫声。

我回头看我家窗口,我婆婆激动地挥舞着手。我们没多想,拔腿就往回赶。我穿了一双四五厘米高的高跟鞋,跑得不快。老公一个箭步冲在我前头,往楼上去了。

最美妈妈和妞妞一起过中秋节,妞妞喂“干妈”吴菊萍吃干果。

最美妈妈吴菊萍和妞妞回到小区感谢当时也倾力相救的邻居们。

我到楼下,已经有四五个人在下面了。保安拿着对讲机喊“10楼……一个孩子。”耳朵还刮到几句“要掉下来了!掉下来了!”

周围一片闹哄哄的,什么也听不清。

我眯着眼睛往楼上看,阳光有些刺眼,隐约看到是隔壁家的孩子挂在窗台上,不是我家孩子。

我当时也没细想,心里很急,踢掉高跟鞋,往楼下快速靠近几步。

这时,听到楼上一声尖叫,我下意识地双手手臂一张,真是“嗖”的一下,很快很快,左手臂一阵剧痛,我整个人就倒下去。

我知道,我接住了。

我人也晕了过去。

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原则。两个以上独立消息源对同一事实的描述一致,则事实基本确认。以上过程,与小区保安等“目击者”和吴菊萍丈夫的叙述相符合。

这段“当事人叙述事发经过”在所有媒体报道中是独家的,这也为后续定义“最美妈妈”的义举,奠定了根据——

在“接住”前,吴菊萍踢掉高跟鞋、往楼下快速靠近几步、确认不是自家孩子、下意识地张开手臂…… 她根本没时间考虑,如果妞妞砸在头上,自己有生命危险。

这些独家内容也得益于第一次采访时,记者扎实地掌握了尽可能完满的信息。

扎实采访是记者的基本职业素质。往往越精彩的内容,是后续电话采访等补救措施不能弥补的。

【采访技巧】

采访中,观察人物的情感变化、眼神传动、身体语言、动作。动词可以让行文活泼并增加画面感。此外,现场描写还包括自然景物,光线、气候、温度、空气、气味。调动读者的多感官来体会。

关注细节,比如人物的表情、服装、语言,场景等。

给出一个事实的方式多变。比如,说明病情好起来。

如何通过一个人体现一群人?

好的人物故事,体现出普遍的人性。

比如《我与最美妈妈相处的12天》等稿件中写:

吴菊萍性格爽朗,说话就笑,语速流畅。可对麻烦别人的事,她倒真犹犹豫豫。一条被单,她一直没好意思问医院要。

她一家四口,租住在800元一月租金的房子里,工作努力。

她在老公小陈眼里“特别是生了孩子后,变得勇敢,凡事敢担当……她很善良,对我妈妈很好。”

吴菊萍妹妹说,“我读大学时,姐姐刚新婚,为了照顾我,她让我一直住她家里。”

吴菊萍领导说:菊萍是个很乐观的人,下午,她来和我请假,说要休息3个月。我问她怎么了,她说手骨折了。我急了,问她怎么了。她轻描淡写地说,有个孩子从楼上掉下来,我手一接,就断了。

我们让吴菊萍说说自己,她想了半天,说:“我是个农村来的孩子。我一直蛮普通的。没啥特别的。”

吴菊萍是中国共产党党员,2000年入党,党龄11年。

这些都是吴菊萍“伸手一接”的深层次原因,构筑了她人性中的美好,使她在关键时候克服恐惧。

一个人会被什么打动,一个人在关注什么,这本身就是价值观的体现。这时,既是写“热点新闻人物”,同时也是写热点事件下的社会趋势。

通过一个人,体现一群人的面貌,以小见大来提升文章的内涵。

【采访技巧】

笔者理解“改文风”,是新闻写作风格上可亲可近,用真诚的态度写朴实的文字。

记者用微博直播了吴菊萍手法复位过程。让受众对正在发生的新闻先睹为快。在新的信息资源的对接和融合中,深化新闻资源的价值。

在《我与最美妈妈相处的12天》稿件中,照片全部出自手机拍摄。像素不够不要紧,重点是平实真实。

注重人物隐私。无吴菊萍儿子正面照片。

对可能出现争议和纠纷的地方,未雨绸缪。

记者要知道什么时候现身什么时候隐身

第一人称“我”在写作中要慎用。记者“我”的视角,会影响报道的客观性。过多使用“我”也会影响读者阅读。

记者隐身观察和记录是主要的,但是在有的地方,用“我”有助于带读者入情景,赋予新闻的个人魅力和独特视角。

比如,《我与最美妈妈相处的12天》稿件中,记者出现“我”应用在:

妞妞爸爸托我帮他办件事,“小张,帮我把300元钱给医院门口的出租车司机,让他先回去吧。”

接下来的事,让我意外又感动。

的哥杨佰科,死活不肯收这300元,他和我在医院门口僵持了很久。最后,他用近乎恳求的语气说:我无意间知道他是妞妞爸爸。原先就准备不收钱了。“说着,他又从皮夹里拿出一百块拍在我手掌上,扭头就走。

记者要知道什么时候现身,什么时候隐身。判断的宗旨是更好的为新闻主题服务。

结语

写作与技巧的关系是:事实是根本,事实的组合为技巧。技巧是为写作突出主题服务的。

先有事实,后有新闻,这两者之间的媒介是采访。从内在联系看,新闻采访决定新闻写作。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可以不以采访为唯一目的,需始终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

猜你喜欢

都市快报妞妞技巧
薮猫妞妞减肥记
肉兔短期增肥有技巧
开好家长会的几点技巧
《古城夺宝》是如何问世的——“良渚申遗成功”都市快报大型融媒体互动爆款产品诞生记
指正要有技巧
提问的技巧
细分服务:媒体成功运营微信公众号的关键
咕噜牛和小妞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