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理念指导下的“都市型党报”实践

2012-07-26田家鹏

中国记者 2012年1期
关键词:都市型办报日报社

文/田家鹏

理念创新:从传统党报到“都市型党报”

在2001年以前,《厦门日报》走的是传统党报的办报路子。2001年5月,报社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后,根据当时报业发展形势和报社自身发展实际,提出了“都市型党报”的办报理念,并在当年5月8日完成了第一次改版,使报纸从内容到形式都实现了一次脱胎换骨的变革。

从那时到现在,《厦门日报》基本上每年进行一次改版,“都市型党报”的理念贯穿《厦门日报》新闻改革和创新的全过程。所谓“都市型党报”,就是在办报方向上,坚持党报是党和人民喉舌的性质不动摇,坚决服从党委的正确领导,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同时,着力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大胆借鉴都市类报纸的元素,在新闻报道的内容、角度、方法以及报纸版面设计等方面进行大胆改革,让党报面孔不再呆板,而是生动活泼,自成风格,受到读者喜爱。

在“都市型党报”这条路上探索前行,《厦门日报》已经走过了整整11年,积累了丰富经验。在版面上,寻常百姓时常成为新闻的主角,中央领导“把版面留给基层,把镜头对准群众”的指示得到真正落实;都市新闻以民生为第一关注点,短小精悍,生动活泼,真正体现了“三贴近”原则;“城市副刊”以读者为基本作者群,让百姓自己写,写自己和身边人身边事,犹如亲朋邻里话家常;而版面设计简洁大气,图片图表、字体字号、线条色块的运用和搭配均斟酌考究,形成了独特鲜明的版面风格,在全国党报系统独树一帜。

在长期办报实践中,《厦门日报》采编人员积累了一整套适应“都市型党报”办报理念、行之有效的新闻操作手法,如:硬新闻、软包装,大图片、小文章,浅阅读、深报道,“官话民说”、长话短说,一版封面化、导读橱窗化、专题杂志化等,始终努力做到既忠实地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又生动好看,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可贵的是,《厦门日报》的探索不仅受到读者欢迎,也得到上级领导肯定。福建省委、厦门市委主要领导都多次表扬报纸办得好。

方法创新:让党报品牌深入人心

在探索实践“都市型党报”办报理念的同时,厦门日报社近年来还致力于党报的品牌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要培育一个有影响力的品牌,首要秘诀就是紧紧抓住主业不放。报社的主业就是办报。长期以来,《厦门日报》奉行“品牌立报、新闻强报、经营兴报、人才旺报”的十六字方略,从上到下,全力在办好报纸上下功夫,创办了一批名专栏,培养了一批名记者、名编辑,并由此大大地提升了党报品牌影响力。以受到广泛赞誉的福建省新闻名专栏“监督在线”为例。过去,舆论监督难是新闻媒体普遍面临的难题。正是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厦门日报》与市纪委、纠风办、监察局等权威部门联手,推出“监督在线”专版。这个专版从诞生起,就以反映群众呼声、实施舆论监督为己任。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结果”,从而在读者中树立起很高的威望。这种媒体与纪检监察部门联手开展舆论监督的创新做法获得了中央纪委的高度肯定。近年来,全国各地纪检监察部门相继前来学习和交流。2011年3月,福建省又专门到厦门日报社召开现场会,在全省推广“监督在线”的做法和经验。

在全力以赴办好报纸的同时,《厦门日报》还精心策划和实施了一系列品牌活动,着力提升党报品牌的影响力。读者节、“新闻大篷车”、读者开放日,以及中秋博饼文化节、海西房车大联展等,就是在读者中产生广泛影响的品牌活动。

从2001年起,《厦门日报》把每年的社庆日确定为读者节,到2011年已经第11届。现在,《厦门日报》读者节已经不只是厦门日报社的节日,而且成为了厦门市民的节日。每年读者节这天,多达五六万人的读者从四面八方涌到厦门市中心风景优美的白鹭洲广场,参加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民俗和文化娱乐活动,用万人空巷、盛况空前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2010年,厦门日报社读者节获得了“中国最佳城市主题节庆”的荣誉称号。

“新闻大篷车”以“进百姓家、知百姓情、暖百姓心”为宗旨,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进千家万户。五年来,“新闻大篷车”开进了厦门市乡镇,并远赴周边地区和汶川地震灾区,大到为受灾群众寻亲友、献爱心,小到为市民送书、送报、送医送药,但凡有急难险重的事情发生,总能看到“新闻大篷车”的身影。现在,《厦门日报》的“新闻大篷车”已成为一张“名片”,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分别刊文推介这一创举,全国十几家党报先后来《厦门日报》学习取经。

厦门日报社每年一次的读者节已经成为厦门市民的狂欢节。图为2011年第十一届读者节现场。

2010年6月,厦门日报社经过精心策划,又成功地推出了另一项品牌活动——“走进厦门日报社”读者开放日活动。这项活动的宗旨是,进一步贯彻落实“三贴近”原则,进一步树立党报的品牌形象,进一步巩固党报的忠实读者群体。在以往“走出去”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把不同领域、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读者“请进来”,与采编人员进行深度交流,有利于提升党报品牌的影响力,使《厦门日报》品牌更加深入人心。到2011年11月,这项活动已经顺利举办十四场,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影响。

2010年7月9日,《厦门日报》推出第一份3D影像报纸。2011年1月13日,厦门日报又推出首份“茶香”报纸,这是福建新闻史上第一份带香味的报纸。这一次又一次创新,一个又一个“第一”,有效地提升了《厦门日报》的品牌影响力。

定位的创新:让品牌影响力跨越海峡

在《厦门日报》的报头上方,有一行醒目的红字:办海峡西岸最好的主流大报。实际上,在长期深耕厦门、深耕海峡西岸这片沃土的同时,《厦门日报》人的目光已经悄悄地跨越了台湾海峡,飞到了海峡对岸。

从某种意义上说,《厦门日报》近年来实施的最大创新举措之一,就是在对台交流合作方面的创新。在海峡两岸和平发展的大背景下,作为地处对台交流前沿地带的海峡西岸主流媒体,《厦门日报》一直以促进对台交流合作为己任,特别是在促进两岸媒体交流合作方面,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取得了新的突破。

厦门与台湾一水之隔。早在2003年,《厦门日报》就与隔海相望、近在咫尺的《金门日报》等媒体建立了稿件交换关系。后来,《厦门日报》又大胆提出,就一些两岸共同关心的新闻题材,尝试与台湾媒体同步报道。最典型的例子是,2010年纪念金门协议签署20周年活动,《厦门日报》与《金门日报》深度合作,共同策划,共享新闻资源,双方记者接力采访,同步发稿,并互换稿件。报道在《厦门日报》和《金门日报》同步刊出后,在海峡两岸产生重大影响。《金门日报》称此次合作开启了“两岸新闻互动新一页”。2011年1月2日,为纪念厦金航线“小三通”十周年,《厦门日报》又与《金门日报》联手,在两地同步推出大型特刊《串门》,再度在两岸同胞中引起轰动。

《厦门日报》是最早倡导两岸媒体携手举办活动的媒体之一。2010年10月,厦门日报社第十届读者节特邀台湾《旺报》社长兼总编辑黄清龙、时任《金门日报》社长黄雅芬等台湾媒体界知名人士与会,举办“海峡两岸总编首日封签赠活动”,获得成功。此后,《厦门日报》关于两岸媒体共同举办活动的倡议得到台湾同行的积极响应。2011年1月,厦门日报社社长李泉佃率员赴台湾考察交流,与台湾中时传媒集团等媒体达成一系列实质性合作协议。

《厦门日报》在两岸媒体版权合作方面也先行一步。厦门日报社旗下的《厦门商报》,以借壳合作的方式,与台湾媒体联手推出《两岸商情》杂志,直接投放到台湾各机关、企业,以及台商手中,受到台湾经济界人士的肯定和支持。

此外,《厦门日报》及其旗下的《厦门晚报》《厦门商报》《双语周刊》等,通过厦金航线等途径陆续发行到台胞手中。2006年,厦门日报社又专门创办了《台海》杂志,这是大陆第一本同时面向两岸发行的专业涉台杂志。自创刊以来,《台海》杂志以邮发等方式,将两岸高端政商阶层作为目标受众。目前,从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到各个县市的县长、市长、“议长”,每月都会准时收到从厦门寄出的《台海》杂志。

在报社“十二五”规划中,厦门日报社提出要突出打好“海峡牌”,着力唱好“对台戏”,进一步携手台湾媒体,共同打造在两岸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厦门日报》正在兴建的报业大楼还专门拿出部分楼层,规划作为“闽台新闻出版合作交流中心”,为两岸媒体进一步深入合作提供平台。

猜你喜欢

都市型办报日报社
“政治家办报”概念的百年演化与话语创新
2019年de第一场雪
梦幻老君山
不变与变——政治家办报理论的发展与实践路径
都市型农事体验旅游发展策略探讨——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农教育为例
大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集体“失忆”
对树立“开放”办报理念的几点思考
上海市都市型工业空间组织探讨
院报的制胜要素和办报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