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科幻画创作教学中创造性思维机制探索
2012-07-25上海市长宁区少年科技指导站丁海棠
上海市长宁区少年科技指导站 丁海棠
少儿科幻画创作教学中创造性思维机制探索
上海市长宁区少年科技指导站 丁海棠
本文阐述了少儿科幻画创作中学生创造性思维机制,指出创造性思维包括科幻灵感、绘画创意和美术兴趣三个要素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中科幻灵感具有特殊作用。
创造性思维 少儿科幻画创作 科幻灵感
1 科幻美术教育与少儿科幻美术教育
1.1 少儿科幻美术教育对现代化创新思维养成的重要性
美术教育是偏向形象思维的学科,是以颜色、形体甚至物件的外观等图像视觉来传导信息,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则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美术教育虽然在教学大纲中有培养创造力的要求,但在其目前的教育模式中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具体表现为绘画题材和画作内容缺乏大胆想象、美术创作的表现手法缺乏新颖性与独特性、作品“雷同”,大同小异、创作思路相互模仿平庸没有新意,不适应现代社会对艺术教育的要求。
1.2 少儿科幻美术教育的基本概念和要素
少儿科幻画教育是一种通过发挥平面艺术的创造性思维和绘画表现技术的有机结合所实施的科学精神和美的教育,也是一种动手动脑的教育,是一种对科学原理的主观上的任意发挥的启蒙培养,孩子可以通过科幻画来表现当代孩子们对未来世界的种种憧憬,对困扰人类种种难题出于科学角度的解决方案,因此一方面想象空间不能局限于科学原理,另一方面又不能毫无科学性的漫无边际地把绘画变成科学神话。重点在于培养少儿的科学加幻想的创造力,而学生创造力的生成和发挥来自于对科学和美术的双重热爱以及把科学融于美术的冲动,但是光有内心的创造冲动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使其外在化的美术语言。而科幻画就是这样一种着眼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力图探索出符合少儿兴趣的把科学精神和绘画融为一体的创造性思维规律和艺术表达形式。
基于上述对少儿科幻画教育的基本认识,我们可以归纳出如下少儿科幻画教育的要素:
第一,受教学对象是中小学学生;第二,教学内容是围绕着科学题材的美术绘画技法的传授;第三,教学途径是积极启发学生的科学加幻想的想象,随之用各种美术技法加于具象化地表现;第四,教学目标和重点不是绘画作品本身的优劣和奖项的层次,也不是美术技法的娴熟和艺术性,而是着眼于学生在绘画创作过程中对使题材科幻美术具象化的创造力的不断挖掘、激发、发现、催成、培养和成熟,即内在的创造力素质的培养,至于绘画作品所使用的美术技法、技巧,是否得奖等都是教学效果的客观评价参数,绝不是也不应该是教学目标本身。
1.3 儿科幻美术教育的特点
以科幻画为媒介的少儿创造力的培养应该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因而具有其如下重要的教育特点:
第一,要十分关注少儿的心理特点,特别是美术心理特点。受教育对象是少儿,一般为7岁至 14岁的中小学生,他们的美术心理特点具有阶段性,从“画内心自己”到“画外部世界”,从“无目标地为玩而画”到“有目标的题材创作画”,各个阶段的心理感受和反应是不一样的;此外他们富有无边无际的幻想而缺乏合情合理的科学,要把“幻想”和“科学”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变成科幻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需要方法和引导的。
第二,要十分关注丰富多变的绘画技法对少儿的美术心理的影响。正如现代中小学生对教师的年龄、着装、打扮十分敏感,对教学效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一样,美术技法的表现力对教学效果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加上科幻画题材的迷幻神秘性,绘画技法就显得更加重要。可以这样说“简单的一只蜡笔虽然可以成画,但成不了科幻画,正如自行车的快慢无法表达飞机的速度,何况是光速”
第三,要耐心地启发和期待并小心翼翼地关照和呵护孩子流星掠空般转瞬即失的科幻灵感。科幻灵感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要素。关于科幻灵感论述请见下文。
2 科幻灵感、绘画创意和美术兴趣三者的关系
少儿创新思维的培养要着眼于对学生科幻灵感、科幻创意以及科幻兴趣的研究。灵感一词有点玄妙难以捉摸,在心理学意义上解释为作者在独创性活动中,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是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有意识和无意识地相互作用突然激发的情绪特别亢奋的极富创造力的意念。从上述心理学意义上的概念出发,科幻灵感则可以解释为用绘画的形式来展示具有科学幻想内容的意念。科幻灵感、绘画创意和美术兴趣是彼此关联、作用的,是创造性思维机制的三大核心要素,抓住了它们就抓住打开学生创新思维之门的钥匙。
2.1 科幻灵感与科幻画创意
就科幻画灵感与创意的关系而言,科幻灵感是科幻画创意的起点,一种主题创意的产生首先来自某种灵感意念,灵感如流星掠空,耀眼夺目又转瞬即逝,活跃灵动单不够稳定,它要形成可以真正的创意则必须善于感知灵感,抓住灵感,并不断强化和放大灵感,使它最终成为可以感知的东西成为画面所要表现的主题。
2.2 科幻灵感与美术兴趣
就科幻画灵感与兴趣的关系而言,兴趣是一种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为灵感的产生奠定基础,灵感的基础是兴趣,兴趣是灵感的源泉和滋生土壤。
要让学生对科幻美术创作产生灵感,就必须根据孩子们的心理特点,让科幻画真正走进孩子们的视野,走近孩子们的心灵,诞生于孩子们的笔下。在兴趣的推动下孩子用其童稚美的原则把心中的世界再造成为眼中的艺术世界,让孩子在科幻画的创作中丰富情感体验,领略成功带来的满足和欢乐,而教师的使命就在于发现、唤醒、引导学生的兴趣。
兴趣的产生可能来自学生自然禀赋和生活环境的熏陶,但兴趣的产生更为重要的是兴趣的维持。兴趣的维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兴趣的鼓励,特别是来自教师的鼓励――即罗森塔尔效应。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鼓励对学生兴趣的维持具有显著的作用,也构成了现代美术教育以及少儿科幻创作画教育理论的基础。
科幻灵感产生的依据——科学的引领,科幻灵感不是胡思乱想应该遵循科学规则,少儿科幻画不是神话或童话故事的绘画作品,它是富有时代性、前瞻性、科学性和技术性的少儿幻想绘画作品;少年儿童是不缺乏想象力的,但是丰富的想象则需要遵循科学的规律,而不能漫无边际。我在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的同时,十分注重想象力的科学化引导,即在帮助学生了解和学习有趣的科幻知识的基础上再进入科幻联想,同时对科幻联想也还要加以积极引导,不能随意放鸭子,否则联想的效果也可能达到不了教学目的。
2.3 三者的关系以及各个要素在创造性思维机制中的权重
如果把科幻灵感、创意、和兴趣三者一并考虑相互之间的关系话,可以得出如下简单的关系结构:
兴趣是滋养灵感的内心源泉和动力,微弱闪现的灵感意念在兴趣之泉润物细无声地滋养下催生出稳定可以感知的创意之果,由此构成了创造性思维的运行机制。三者的逻辑关系是:兴趣(内心源泉和动力)——→灵感(微弱闪现的灵感意念)——→创意(稳定可以感知创意之果)
因此,在少儿科幻画创作中对少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从根本上说就是对他们在对科幻画兴趣基础上的科幻灵感的关注、维护、强化和放大。
3 少儿科幻画创作中学生创造性思维机制的实证探索
3.1 从作品“奇特的树”看对科幻灵感的敏感、捕捉和提炼
“奇特的树” 这幅画获得第1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该画的诞生在于作者有感于马路上的电线杆极难看又影响行人走路,于是灵感闪现,要用树来代替电线杆,后又想把电话亭、售货亭、商店等都搬进树里面,但这显然不科学,一棵树心怎么能容纳一个商店呢?怎样才能把商店压缩进一棵树呢?经过对幻想的科学整理,作者只把售货亭搬到树里面,从而确立了 “奇特的树”的创作主题。在创作过程中,小作者还产生过要把行道树用作公共汽车站牌的灵感,我并没有简单地否定学生这个不科学的灵感,而是带学生逛马路,让她仔细观察公共汽车站牌和行道树数量之间的关系,让作者对自己的科幻灵感经受科学和常识的选择。无数个与树有关的科幻灵感在不断得到提炼、升华,最后诞生了具有公用电话亭、售货亭、广告招牌、街头地图、交通指示牌功能的奇特的树,树叶白天收集太阳能,晚上用于树上水果灯的照明。
3.2 从作品“仿生鱼”看对绘画创意的鼓励和放大
画作《仿生鱼》曾获第1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画面中三条环保鱼,一条鱼专吃垃圾,一条鱼专喝污水,第三条鱼给鱼看病。该画在构思上把被保护动物变成了具有环保能力动物,这种动宾颠倒的奇思妙想充分再现了儿童的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和打破常规又合情理和科技的稚趣。该画的构思起先来自于国外画有鱼的装饰画,画面装饰性很强很漂亮但没有任何科技成分,我引导学生由鱼想到了大海和海洋污染,再想到清除海上污染的机器,再想到可以像鱼一样在海里游动的机器鱼,最后想到可以治理污染的仿生鱼,该画的创意就是这样产生了。
该画在绘画技法上也非常具有创意,是在色布纸上使用了固体水彩笔、珠光立体笔、珠光笔、甚至修正液,画面效果非常特别,有些部位的颜色即便是成人也难以理解其形成的肌理效果,几乎无法复制,许多看过该画的儿童画专家对其绘画技法惊叹不已,当作品最后完成后,作为教师的我也弄不明白这幅画究竟用了哪些材料。
学生的创造性不仅仅表现在对科幻主题内在的构思,同样也表现在对科幻主题外在的艺术表现,这种兼具形式和内容的双重创造机制恰恰是科幻美术思维机制的特点,也是科幻美术的魅力所在。
[1] [美]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2] 鲁道夫·阿恩海姆.对美术教育的意见[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3]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4] 视觉艺术心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丁海棠,上海市长宁区少年科技指导站科普美术教师,上海市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