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普大学是提升公民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以厦门社区科普大学为例

2012-07-25厦门市科普作家协会陈永光

海峡科学 2012年3期
关键词:科普公民素质

厦门市科普作家协会 陈永光



科普大学是提升公民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以厦门社区科普大学为例

厦门市科普作家协会 陈永光

科学普及是实施“科教兴国”和科学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一个国家公民科学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接受教育的程度,一个社会文明程度,又取决于公民的科学素养。开展社区科普教育是提升公民科学素质一种行之有效的非干预性教育,是促进民众知识更新与观念转变的重要平台。厦门市科协创办社区科普大学,一方面发挥各区科协和街道创办的主动性,另一方面调动广大科普志愿者与科协讲师团成员的积极性,把科学的理想、情操、道德、风尚、认知有机融为一体的渗透性教育正深刻地影响公民的道德和价值观,是推进科教兴国战略任务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值得借鉴与倡导。

科普大学 提升素养 有效途径

0 引言

科学普及是实施“科教兴国”和科学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一个国家公民科学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接受教育的程度,一个社会文明程度,又取决于公民的科学素养。开展社区科普教育是提升公民科学素质一种行之有效的非干预性教育,是促进民众知识更新与观念转变的重要平台。

1 科普大学办学宗旨、评价标准

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全民科学素质纲要》指出,要培养全民应用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提高“处理实际问题”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促进全民“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素质纲要》的要求也是社区科普大学办学的目标与方向。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强调:“在全社会要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提出“讲、爱、学、用”的要求,不仅是科普大学办学的宗旨,也是评价与检验科普大学办学效果的标准。

2 厦门社区科普大学的概况分析

厦门社区科普大学创办于2007年,共有7所,其中思明区5所,湖里区2所,由市科协牵头,区科协所属的街道组织实施,每所大学每年招一个班,每班40~50人,由市科协选派科普作家、科普志愿者、讲师团成员到社区上课,运用科普教育形式启迪公众讲科学、爱科学、用科学,自觉地用科学精神与方法充头自我,完善自我,培养与提高个人处理实际问题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笔者作为科普大学的讲师,结合个人多年从事教学实践的体会和对不同社区科普大学1223名中1060名学员基本状况、学习目的、课程兴趣、主要心得体会等方面作了回顾性调查与分析,现将有关情况与教学体验作简要报告:

2.1 学员性别

男209名女851名,男女比例1:4,以女性学员为主,占80.2%。女学员占多数,主要原因是女职工离岗与退休年龄比男职工提早5年,离岗后又以主持家务为主比男职工更有时间参加系统学习。

2.2 学员年龄

最小32岁、最大86岁(其中50岁以下224人,51至70岁797人,71岁及以上39人),整体学员年龄以51岁至70岁人群为主,占75.1%。有些71岁高齡以上还能坚持参与科普大学学习,一方面是该年龄段的学员都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年代,多缺乏系统与完整的学历。另一方面显现科普大学办在百姓家门口,实施免费教育的吸引力,又展示这些长者爱科学、学科学难能可贵的求知欲。

2.3 学员基础学历

具不完全统计在1060名学员中,初中文化以下541人占51%,高中文化(含中专)366人占35%,大专及以上文化153人占14%。被调查学员基础学历以高中文化以下为主体,占86%。

2.4 学员职业

在1060名学员中,其中属企业下岗、退休的职工561人,占52.9%;属事业单位干部、教师、医护人员188人,占17.7%;属农、渔及居民163人,占15.4%;属个体经营者及外来员工105人,占9.9%;离休干部及家属43人,占4.1%。不难发现参与社区科普大学学习的学员乃以企事业离、退休人员为主,占70.6%。

2.5 学员主修专业

有科学素质教育、医学保健、心理学、家庭教育、社会实践5个专业。每个学期60课时,每个学年120课时。

2.6 学员对教材与教学的评价

①教材通俗易懂。

②老师授课生动。

③理论与实践结合得好。

④学有所获,学能致用。

⑤纠正不良生活习惯。

⑥增进解决日常生活困扰与问题的能力。

⑦提升对社会事务的认识与看法。

有92位学员(占9.2%)能结合个人生活经历与社会实践,写学习心得体会,称科普大学是“办在家门口的教育”,赞科普大学是“提升民众科学素养的平台”。

3 科普大学教学实践体会

3.1 科学普及的核心是讲学为主、学用结合

科普教育工作的本质是推进科学大众化、民主化进程。胡总书记在全国科学大会所倡导的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核心是学、用结合,因此作为科普大学的教师能否把握好讲科学这个主轴,则成为学员学科学的前提,并贯穿学员学科学的全过程。讲科学在教学实践中首推求实精神的普及与传播,通过身边的事例引导学员学会尊重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凡事不夸大事实,不弄虚作假,不把局部当整体,偶然当必然的思维模式,不凭个人的经验、好恶、体验下结论,不道听途说,不传播流言,树立对科学认同与尊重的科学素养。

3.2 用科学是对科学的理解、转化的体现

我们注重在教学中引导学员对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法产生好奇心,结合社会实践课与科普志愿者活动,激发学员弃旧图新欲望和行动,克服封建迷信思维与行为的盲目性、功利性、投机性、欺骗性,养成用科学的精神揭批以科学名义包装的伪科学、反科学的行为,正视社会发展中不同性质的矛盾、问题与不足。通过社会典型事例教育学员家庭子女不以权谋私,不脱离群众,力避把党群的鱼水关系演变为蛙水关系而造成的不良影响,引导学员善于化解矛盾,运用理性的言行和人格魅力推进社会和谐进步与发展。自觉抵制并制止身边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愚昧迷信、伪科学行为,共同营造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

3.3 优秀教材与讲师是吸引学员的关键

尽管社区科普大学学员的基础文化存在差异、对科技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接受存在较明显的差别,但科普大学开什么课、用什么教材、由谁主讲,颇受学员关注,认为科普大学课程并非每位大学教授都能上好的课程,它需要教师有较宽的知识视野、丰富的科普知识与传播热情,以科学素质课为例,尽管科学素质课程不像科技知识那样容易讲解和掌握,却发现通俗易懂的教材设计,能把不同文化基础的学员凝聚在一起,通过在教材中融入:节能减排从何做起、家电产品正确使用、安全避险方法选择、意外事故救治原则、人体某些功能的正常值解读、安全用药服药效应、投资健康等二十多个系列讲座,让学员感悟到平时所倡导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虽然比较含蓄、抽象,通过教师结合身边的科学加以阐释、揭示、挖掘,能让不同文化基础的学员都能有所顿悟,有所理解,有所掌握,使原先认为较难上好的科学素质课,成为学员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它既丰富科学素质教育的内涵又调动了学员对科学话题的敏感与兴趣,潜移默化地改变学员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感触到科学就在身边,随手可拾、随手可用,体现科普教育的渗透性、连续性和有效性。

3.4 创新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传播机制

提升学员科学素质的重点是让学员掌握科学方法的运用。特别是要选择适宜不同文化层次人群自觉用科学的教育方法,通过把科学方法和典型事例编成幻灯、展版、动漫、网络信息形式更富宣染力提升讲课效果,让学员感受到生活中无不存在科学的道理与人生的哲理。正如法国科学家贝尔纳指出:“良好的方法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可能阻碍才能发挥。科学中难能可贵的创造性才能,由于方法拙劣可能被削弱,甚至被扼杀,而良好的方法则会增长促进这种才华。”启迪我们在科普教育中注重科学方法传授的重要性,实现 “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效果。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我们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只有让公众掌握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才能促进他们更加自觉、更加自信、更有效地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增添公民的主人意识、责任意识、民族自豪感,从而在更高层次上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3.5 社区科普大学要办在家门口,根植群众中

社区科普大学之所以在有些地方难以持续,在有些地方能越办越红火、越办越受欢迎、参加人数越来越多的魅力在于学校是办在百姓的家门口,根植群众中,它不仅是免费教育、便民惠民教育,因此能有效地凝聚社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群体自觉地走进课堂,自觉参与社区各项工作的热情与积极性,通过社会实践与交流互动,在社区营造了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厦门市科协创办社区科普大学,正深刻地影响公民的道德和价值观,它是把科学的理想、情操、道德、风尚、认知有机融为一体的惠民终身教育,是科教兴国战略任务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在这座全国文明城市不仅有一片培植文明之花的沃土,更有一批为这片沃土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科普倡导者、志愿者、专家、学者,让这座海滨之城更显璀璨温馨,令人向往。

陈永光,厦门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厦门市政协委员。

猜你喜欢

科普公民素质
论公民美育
科普达人养成记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素质是一场博弈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十二公民
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