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申田教授临证配穴经验撷要
2012-07-25王玉琳
王玉琳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哈尔滨 150001)
孙申田教授(1939 - ),主任医师,国务院特殊特贴获得者,黑龙江省名中医,全国名老中医,黑龙江省针灸学科创始人之一。孙教授毕业于黑龙江中医学院医疗专业,1961年留校从事临床与教学工作,1972年组建第一所针灸神经内科病房,1983年被聘为硕士生导师,1986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1987年被确定为省重点学科带头人。曾任黑龙江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针灸科副主任、主任;针灸教研室副主任、主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长及针灸推拿学院院长等职。现任中国针灸学会理事,黑龙江针灸学会副会长,临床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东北针灸经络研究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中医学会神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中医中风防治中心主任等职。
孙申田教授医技精湛,治学严谨,从事针灸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余载,临证经验丰富,笔者有幸侍师身旁九载,得师言传身教,获益良多,现将孙教授临证选穴与配方经验总结如下。
1 根据病变部位与经络循行关系选穴与配方
1.1 选穴原则与方法
1.1.1 局部取穴法
局部取穴法是在病变的局部进行取穴。以“经脉所在,主治所在”为依据,具体包括①根据神经解剖与疾病的部位关系选穴配方,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及周围神经损伤疾病等。②根据病变部位局部取穴,如足跟痛、腰痛、膝关节痛等。
患者,女,20岁。2008年11月12日初诊。右侧口眼歪斜 3 d,右侧面部肌肉瘫痪,口角下垂,歪向健侧,进食时食物滞留患侧,耳后疼痛,味觉及听力无影响。舌质淡,舌苔白,右脉弦而有力,左寸脉弱。中医诊断为面瘫(风中经络)。取右侧翳风、下关、攒竹、阳白、四白、迎香、地仓、颊车。初诊行针40 min后,患者自觉患侧面肌力量增强,额纹增多,口角活动幅度增大。患者7诊时眉毛活动基本正常,面部基本对称。15诊痊愈。
患者,女,42岁。2001年7月4日初诊。右足跟底部疼痛半年余,加重1星期。患者痛如针刺,坐卧时痛轻,行走、站立时疼痛即作,不能忍耐,行动困难。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缓。中医诊断为足跟痹(经气不利)。取大钟穴。1诊即愈。
1.1.2 远道取穴法
远道取穴法是按经络的循行分布远道选取穴位的方法,亦谓之循经远取法。其以“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为原则,具体运用是当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时,就选用该经脉上的远端腧穴进行治疗,说明本经穴位能治疗本经经脉和所属脏腑所发生的病候。
患者,女,36岁。2002年3月25日初诊。右颈项强痛、转侧困难1 d。患者不能做俯仰、转侧等动作,酸楚疼痛累及肩胛。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弦。中医诊断为落枕(手少阳型)。取中渚穴。1诊痊愈。
1.1.3 经验取穴法
经实践证明,某些穴位具有治疗某些疾病的特殊作用,并以此作为选穴的依据。如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颈寻列缺,面口合谷收”,以及在此基础上所添加的“胸胁支沟取,心胸内关谋,两臂曲池妙,两腿肩井搜”,再如腰痛取养老,昏迷取人中,咳血取孔最等等,都是临床上常用的经验穴。
1.2 配穴原则与方法
1.2.1 上病下取,下病上取
《灵枢·终始篇》:“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肘后歌》:“头面之疾针至阴,脚腿有病风府寻。”那为何要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呢?《素问·太阴阳明论》:“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意思是说,阳病(病在上)发展到极期就要循经脉而下,使下部经络阻滞不通,所以取下部的腧穴治疗可使经络通畅,从而治愈上部的疾病。下病上取的道理与此相同。临床中,此配穴法孙教授应用最多。
患者,男,40岁。2009年9月16日初诊。右侧颈部活动受限1 d。患者自觉右侧颈部拘急、疼痛,且颈部活动受限,向右侧转头时疼痛更甚,向右侧转头不能。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沉弦。中医诊断为落枕(手太阳型)。取后溪穴。1诊即愈。
1.2.2 局远配穴法
局远配穴法是将病变局部的腧穴与远隔病位的腧穴配合起来运用,以调节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促进全身气血运行的一种取穴法。其以《内经》标本、根结理论为依据。如治疗语言不利以地仓、廉泉配语言一区、语言二区、通里、照海,治疗耳聋以听会、翳风配外关、太冲、侠溪等。
患者,男,36岁。2009年12月10日初诊。右耳听力丧失 30余日。患者耳内闷胀,伴心烦易怒,胸闷不舒。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滑数。中医诊断为暴聋(肝胆火盛)。取右侧上关、听会、翳风、外关、太冲、侠溪及百会、神庭。初诊后患者听力有所恢复,但分辨不清。患者10诊时右耳已能听见正常说话声音,分辨能力渐增。针灸治疗17次痊愈。
1.2.3 循经首尾配穴法
确诊为某一经疾病后,选本经起端和止端各一穴配伍治疗本经疾病,因起端为首,止端为尾,故名,又叫本末配穴法。
患者,男,57岁。2009年8月11日初诊。右侧肩关节至上肢外侧疼痛 1 d,右侧肩部疼痛,局部压痛明显,疼痛扩散至上臂外侧,肩关节活动不受限。疼痛于肩关节做上举、外展动作时加重,得温痛减。舌质淡,舌苔白,脉弦紧。中医诊断为肩痹症(手阳明型)。取右侧合谷及左侧迎香穴。初诊后患者疼痛基本消失,针灸治疗2次而愈。
1.2.4 本经配穴法
本经配穴法是在同一条经上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穴位相配成方。如痿症选用阳明经腧穴,偏瘫患侧肢体局部取穴等。
1.2.5 表里经配穴法
中医学认为,脏病必然会影响到它表里相关的腑,腑病又必然会影响到它表里相关的脏。脏腑之间的这种表里关系,是表里经取穴法的基础。阴阳相表里的经脉相互交接,并通过经别、络脉进一步联系其相应脏腑,阴阳相配存在功能上的联系,故一经病变必影响至其相表里的经脉,此时应取阴阳相表里的经脉治疗。如内踝痛经络辨证归属足三阴经病变,临症时取用与其该三经相互表里的分布头面部阳经的经脉分经选穴治疗等。
1.2.6 同名经配穴法
同名经配穴法是在相同名称的经脉上取穴的一种方法。十二经脉分为手足三阴三阳,取手足相同名称之经脉的腧穴,其治疗作用往往相同。如治疗头痛,内关配太冲同属厥阴经,合谷配内庭同属阳明经,外关配足临泣同属少阳经,后溪配昆仑同属太阳经。以上各脉属同名经,不仅经脉相连,阳经会于头面,阴经会于胸腹,而且其经气也相连,同气相求,因此在治疗上互相搭配,可达同一治疗目的。
1.2.7 左病取右,右病取左
《素问·缪刺论》:“凡刺之术,先视其经脉,切而从之,审其虚实而调之,不调者,经刺之,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此缪刺之数也。邪客于经,左盛而右病,右盛而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病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这告诉我们,某些疾病,如脑梗死致偏瘫、脑出血致偏瘫或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等,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的“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的治疗原则,在治疗时应用头皮针治其健侧,用体针治疗患侧,可获良好的效果。
2 根据经络病候选穴与配方
2.1 根据十二经脉病候选穴与配方
孙教授在临证之时,根据“是动所生病”、“是主所生病”选穴配方,强调两者的证候表现及本质有所差别,虽都可选本经腧穴治疗,但侧重点又有所不同,临床中应注意区别,灵活应用。
患者,女,13岁。2003年8月12日初诊。发作性胸部烦闷,喘气困难1年余。患者发病严重时双手抱胸,视力模糊,肩背部冒冷风,一日发作数次,不发作时如常人。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滑。此由手太阴肺经经脉病变所致。取双侧列缺穴。初诊行针 30 min,症状消失。针灸治疗5诊而痊愈。
2.2 根据奇经八脉病候选穴与配方
奇经八脉包括冲、任、督、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八条经脉,对十二经脉起着一定的加强、联系和补充的作用。因奇经八脉除了任脉和督脉之外,其余六条脉都没有本经的穴位,而是交会于其他经脉中。故临证时,孙教授常以八脉交会穴治之。如选取公孙穴治疗胃脘痛;外关穴治疗耳鸣、耳聋;照海穴治疗言语不利、咽喉部疾患等。
2.3 根据十五络脉病候选穴与配方
络脉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五络脉均从其各自的络穴发出后,经过不同的循行路径,最终通向其相表里的经脉,构成了相互表里的阴阳两经,与相互表里的脏腑之间密切联系,这种经络结构的特点也铸造了“络穴”的特殊作用。在临证之时,孙教授喜用络穴治疗络脉病候。如选取鸠尾穴治疗腹皮痛、腹皮痒等疾患。
患者,女,35岁。2002年10月15日初诊。双侧腹部皮肤疼痛8个月。患者各项检查均无异常。舌质淡红,舌苔白,左寸脉弱,右脉沉。此由任脉络脉病变所致。取鸠尾穴。初诊行针 30 min,患者不适症状明显减轻。5诊基本恢复正常,巩固治疗2次。7诊而痊愈。
患者,男,55岁。2006年7月18日初诊。腹皮瘙痒2年余。患者腹部皮肤剧痒难忍,搔抓后不但不能止痒,反而越抓越痒,入夜尤甚,影响睡眠,一年四季均无减轻。舌质暗红,舌苔少,脉沉弦。此为任脉络脉虚证。取鸠尾、百会、情感区。患者 2诊时腹皮瘙痒减轻,夜间虽痒,但能入睡。患者11诊时腹皮瘙痒症状消失,恢复正常。
2.4 根据十二经筋病候选穴与配方
经筋的病候大多表现在经脉所属的筋肉系统病变,如拘挛、抽搐、转筋、强直等,故辨经筋病候,对治疗筋膜、肌肉、关节等病症有重要的意义。孙教授临证之时,依据各经筋分布区域所出现的病候表现,以本经配穴法进行治疗。
3 结语
孙申田教授为黑龙江省针灸学科创始人之一,从事针灸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在中医辨证清晰的基础上,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辨证选穴与配方,穴位选取不拘常法,疗效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