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S与C/S的教室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2012-07-25杜晓明
杜晓明
(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215600)
1 引言
教室作为高校的重要资源,是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另外还承担着学术讲座、期未考试、招聘会、以及学生会组织的活动等教学活动。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室的数量也在增长,同时高校还建立了许多新的校区,随之带来一些新问题,如目前教室管理还是采用手工处理阶段,教师或学生借用教室首先要到教务处填写教室申请单,教务工作人员根据其所需教室的类型、时间和人数在纸质课表查找可用的教室,最后审核教室申请单,整个流程存在浪费人力、流程繁琐、数据管理混乱等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的发展,可以采用网络方式来优化教室借用及管理流程,大大节约教师和学生的时间,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一2020)》也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要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要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1]。为此,采用 ASP.NET2010作为前台开发平台,SQL2005作为后台数据库开发出教室管理系统来代替传统的跑腿式的借用流程,大大提高了高校对教室管理的水平。
2 需求分析
教室管理系统的用户主要有教务管理人员、二级学院教学秘书、教师和学生,系统主要用例图如图1所示。教务管理人员和二级学院教学秘书的功能通过C/S(winform)结构来实现。教务管理人员主要负责对教师申请的教室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教师就可通过网络打印加盖教务处教务科章的教室申请单,如果审核不通过,教务管理员可以删除或修改教室申请单;另外教务管理人员还需要维护教室基本信息、排课教室使用情况等等。二级学院教学秘书主要负责对学生申请的教室申请单进行管理。教师和学生申请教室和打印的功能就要通过B/S(web)结构来实现,他们可依据周次、星期、节次、校区等查看空闲教室,并打印审核通过的教室申请单。
图1 教室管理系统用例图
3 系统设计
3.1 系统目标
系统目标是实现一个智能教室管理系统,是对现有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功能的补充和加强。通过设计的教室管理,能与教务组织机构提供的统一教务管理系统实现数据无缝对接,系统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教务管理人员使教室管理更加规范化、程序化和系统化,避免教室资源使用上的冲突,同时方便教师和学生申请教室。
3.2 结构设计
系统采用 Client/Server二层结构和 Browser/Server三层结构相结合的模式:对于数据备份、数据恢复、基本信息维护以及用户管理等这些底层基础工作,从需求上讲不适合也不需要以页面为表现形式,对于这些功能采用Client/Server模式进行开发,充分利用客户端程序与数据库交互强的特点,并具有较好的数据安全性[2]。对于灵活的教师和学生申请教室,在web页面上实现比较方便,可以采用Browser/Server模式,只要用户能上网,就可以通过浏览器实现查看课表和申请教室的功能。教室管理系统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3.3 功能设计
整个教室管理系统由基本信息管理、教室管理和数据维护组成,其功能结构图如图3所示。基本信息管理主要通过表单来实现,包括用户基本信息和教室基本信息,主要完成对基础数据的维护。教室管理对于因排课占用的教室数据来说主要实现跟现有教务管理系统无缝对接,将教务管理系统中排课数据三张表(开课表、班级表和时间地点表)导入到教室管理数据库中;对于教师或学生临时申请的教室数据主要通过教室申请和教室审核这两个表单来实现。
图2 教室管理系统体系结构
图3 教室管理系统功能结构图
3.4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依据一定的数据模型(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和面向对象模型)将数据组织起来,对数据进行存储、检索和维护等。合理的数据结构设计可以显著提高数据的存储速率,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和一致性。本系统运用.NET技术,以SQL2005为后台数据库实现基于B/S与C/S模式的教室管理系统,根据系统功能设计,为了便于管理和实现,采用一库多表的方式,建立一个教室管理(jsgl)数据库。据库中包括管理员表、教师表、学生表、教室表、排课开课表、排课班级表、排课时间地点表和教室借用表共计8个表,用来满足用户数据存储和访问的需要[3]。
4 应用效果
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普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总数已达5000多人,教室管理系统在校园网发布后,教师和学生可通过IE浏览器查询符合条件的教室,并选择相应的教室,最后点击申请按钮,教务管理人员审核通过后,便可打印教室申请单。图4为教室申请界面。
图4 教室申请界面
5 结束语
根据教室借用的流程,设计并开发了教室管理系统,实现了开放式的教室管理,缓解了高校扩招后,异地办学,多校区管理给教室借用工作带来的压力,使高校在教室方面的管理变得更加信息化和智能化。该系统已在我校张家港校区正常使用一年时间,界面友好、操作方便,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实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
[1] 中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 Hans-Erik Eriksson.UML工具箱[M].俞俊平,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3] 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