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E指数的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2012-07-24汪本学张海天
汪本学,张海天
(衢州学院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浙江衢州 32400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经过30多年的发展,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发生了很大变化,从1978~2008年,农村居民纯收入水平总体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然而,伴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收入水平的不平等问题开始显现出来。主要表现为收入总体不平等、地区间不平等、区域内不平等和农户收入来源不平等。而且近年来,地区间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不平等程度还在不断加剧。研究不平等问题,目的在于求得平等,因此我们认为,通过对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进行测度与分解,有利于发现出现差距的原因,以便寻找解决的政策和方法缩小差距。本文试图利用GE指数法,对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进行分析。
1 研究方法及数据选取
1.1 研究方法
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反映出来,既表现在不同的经济带(地区间)层面上,也表现在各地区内部层面,在各地区内部又表现在不同收入来源差异上。为了更好的分析我国地区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程度,以及总体差距中,地区间和地区内部的贡献程度有多大,地区内部各收入来源对总体差异的贡献多大,我们采用括广义熵(GE)指数。为了计算上的方便,我们选取其中的第二泰尔指数(即C=0时的泰尔指数)。GE指数是衡量收入差距程度的指标,GE指数越大,表明不平等程度越大。假设M表示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Mi表示i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R表示全国总人口数,Ri表示i地区人口数。则GE指数为:
按照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国家十五规划纲要地区划分,可以将我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经济带,按照以上的样本选取,假定d、z、x分别代表东、中、西部经济带,i代表各经济带内省份,则各地区GE指数可表示为:
(1)各地区收入差异GE指数
(2)三大地区间收入差异GE指数:
(3)总体收入差异GE指数:
GE指数具有分解可加特点,总体GE指数等于区域内GE指数加上区域间GE指数。
GE指数的大小表明各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差异情况,结合GE指数的时间变化指标,可以更清楚的发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差异的动态变化过程。
1.2 数据选取
本文选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作为分析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指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指从农村居民总收入中扣除农村居民所有消费后的剩余。纯收入主要用于农村居民扩大再生产和必须的生活消费,也包括储蓄和其它支出。它能够反映的一个地区或农村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其计算公式: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总收入-家庭经营支出-税收-生产性设备折旧-外赠支出,然后除以家庭总人口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一个地区农村居民的富裕程度。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各地区人口数据来源于2000~2010年国家统计年鉴及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年鉴。
关于三大经济带划分,由于2005年以后国家统局将我国划分为四个经济带,将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单独作为东北经济带,而本文数据选取从2001年开始,因此本文在选取数据时,仍按照三大经济带划分,将2005年以后辽宁的样本数据划入东部地区,将黑龙江、吉林两省样本数据划入中部地区。
2 关于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地测度与分析
基于上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差异的GE指数定义,利用公式(2)测算出东部经济带(Gd)、中部经济带(Gz)和西部经济带(Gx)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配差异GE指数,然后利用公式(3)和(4)计算出区域内、区域间差异指数,最后计算出总体差异指数(见表1)。
表1 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配差异GE指数
2.1 近10年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配差异GE指数总体演变趋势
我们选取2000~2009年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数据进行测算,发现10年来,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配总体差异呈上升趋势。2001年总体差异指数为0.2214,到2007年持续上升到0.2351,之后由于国家采取了粮食直接补贴、农村最低收入保障等一系列措施,扩大支农范围,加大了转移支付力度,农民收入普遍提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分配差距的进一步扩大。但是在2008年略有下降后,2009年、2010年又继续上升,而且上长幅度更大,2010年达到0.2394。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在进入新世纪的前10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是在进一步扩大。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分配总体差异是由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共同作用决定的,但是通过测算发现,从2010~2010年这10年间区域间差异GE指数呈总体下降趋势,2001年区域间GE指数为0.0338,2010年下降为0.0314,尽管2006年、2007年略上升,2007年一度达到0.0344,但随后继续下降,总体表现为下降趋势。与此相反,区域内差异GE指数呈总体上升趋势,2001年为0.1876,2010年上升为0.208,2007年虽略有下降为0.2007,但2009年、2010年继续呈上升趋势。
2.2 基于区域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差异GE指数对总体分配差异的贡献率的分析
从表2中各项GE指数对总体分配差异的贡献率来观察,为了比较上的方便,将各年份总体收入差异(G)设定为100%。首先比较区域间差异(Gj)和区域内差异(Gn)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区域间差异(Gj)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2001年为15.2%,2010年为13.1%,在这10年间,尽管2006年和2007年比2005年贡献率略有上升,但总体呈下降趋势。区域内差异(Gn)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2001年为84.5%,2010年上升为86.9%,呈上升趋势。从这两项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的大小来看,区域间差异(Gj)贡献率保持在15.2~13.1%之间,区域内差异(Gn)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保持在84.8~86.9%之间,由此说明,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的主体来自区域内差异(Gn),并有进一步加大影响的可能,区域间差异(Gj)贡献较小,并有经继续下降趋势。三大经济带收入分配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也不一样,东部经济带分配差异GE指数(Gd)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2001年为36.4%,2010年为37.5%,10年间上升了一个百分点,中部经济带Gz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2001年为25.1%,2010年为26.8%,也上升了一个多百分点,西部经济带Gx2001年为23.2%,2010年为22.2%,下降了一个百分点。从表2中可以看出,区域内差异的主体是东部经济带Gd和中部经济带Gz,并且贡献力逐年加大,其中东部最大,接近40%。西部经济带Gx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保持在25%以下,并贡献力逐年下降。这表明相中部、东部地区各省市之间农村居民收分配的不均等程度比较突出,尤其是东部表现的更为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部各省、市之间农村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均衡,从而决定了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差别较大。中、东部地区内的差距是影响总体差距的最为重要的因素。
表2 GE指数对总体分配差异的贡献率(%)
2.3 影响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差异的主要因素来自于省内差异
按照GE指数的分解方法,将农村居民总体收入差异分解为省间差异和省内差异。通过计算发现:在2001~2010年这10年间,省间差异在0.0508~0.0534之间,省内差异达到0.1705~0.186之间,其对总体收入差异的贡献率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省间差异贡献率尽管略有上升,但仍保持在25%以下,省内差异贡献率则明显超过75%,并且2004年达到77.9%,尽管2005年后略有下降,但相比2001年还是略有上升。由此我们可进一步判断出,进入新世纪的前10年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省间差异并不大,而主要影响因素在于省内差异,也就是农户之间的收入分配差异(见表3)。
表3 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差异的省内、省间分解
2.4 产生农户收入分配差异的主要因素来自于农户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的分配差异(见表4)
表4 2001~2010年农村居民不同收入来源对人均收入差距的贡献率(%)
(1)从农村居民收入来源分析,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部分。按照GE指数的分解方法分别测算出人均收差异GE指数和四个单项收入的GE指数,并进一步计算各GE指数对人均纯收入分配差异的贡献率。结果发现:在收入来源中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分配差异对人均纯收入分配差异的贡献率达到90%左右,其中,家庭经营收入分配差异在总体差异中是主体,在10年间对总体收入差异的贡献率在53.8~46.1之间,工资性收入分配差异贡献率在38.6~44.3之间。而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分配差异贡献率之和不到10%。
图1 2001~2010年农村居民不同收入
(2)从图1来看:无疑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分配差异在居民人均收入分配差异中占主体地位。工资性收入分配差异从2001年对总体收入分配差距的贡献率为38.6%变化为2010年的44.3%,呈上升趋势。相反家庭经营收入对总体收入分配差异呈下降趋势,如果处理不断,在未来几年极有可能超过家庭经营收入分配差异,成为收入总体差异中贡献最大的力量。从国家统计年鉴资料显示来看,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主要来自于外出务工收入,其在工资性收入中所占比重达到60%以上,有些地区甚至达70%左右。由于外出务工人员本身的工作技能、所受教育程度、身体素质及所处的地区等因素差别,导致获取工作的机会、报酬的高低等发生很大差异。这就进一步导致收入分配差异,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主要来自从事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经营收入。由于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能力及所占有的资源禀赋不同,家庭经营收入分配差异历来是收入分配差异的重要因素。进入新世纪后,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不断改良品种,采用科学的耕台耕作技术,使得从事农业生产所得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加之国家对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大力扶持,农村市场得到培育和发展,广大农村居民普遍受益,农产品收益普遍提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收入差距。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主要是农民承包的耕地、山林和池塘被征用所得到的补偿。由于补偿上的差异,导致这部分收入分配上的差异,近年来这项差异略有扩大。转移性收入差异对农村居民收差异贡献不大,由于国家近年来实施了种粮直补、农民低保等惠民政策,农民转移性收入基本随着总体收入不断增加的基础上同步增长,因此转移性收入分配差异基本保持不变。
3 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计算与分析,我们得出结论:造成我国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差异的主体是东部经济带和中部经济带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差异,其中东部经济带作用最大。各区域内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主要表现为省内农户之间收入分配差距。产生农户收入分配差距的主要因素来自于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差距。由此,提出以下建议:
(1)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农村居民收入差距问题。
(2)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3)大力优先发展我国农村教育事业,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水平。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大为发展农村义务教育。
(4)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低收入农村居民的补贴力度。
(5)加快农村要素市场的建设。从收入的来源看,农村地区居民收入来源多元化,农村要素市场对促进农村居民收入来源多元化变得十分重要,加快农村要素市场建设能够促进农村要素合理流动,改善农村居民收入结构,从而促进农村地区居民收入可持续增长。
[1]李楠,胡建兰.改革开放30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变动及经济影响[J].求索,2008,(12).
[2]李学灵,张尚豪.安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测算与分解[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6,(12).
[3]唐平.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及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6,(5).
[4]万广华.不平等的度量与分解[J].经济学(季刊),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