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昭君出塞热两千年不衰说明什么

2012-07-24

西部大开发 2012年10期
关键词:王昭君昭君中华民族

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说:“在内蒙古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研究昭君出塞文化现象及取得认同的过程,就是研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多源一体”的国情、国史、国学的过程。

我国大中华、大历史、大文化的民族观是“和而不同”,绵延不绝。不像英国,只重血统。而文化合,价值观合,则民情合。文脉通,礼仪通,则人气通。两千年前,汉代对匈奴的吸引,就不是追求土地、人口、物质财富的控制,而是以“礼仪”等价值观使其“乡慕”。

据内蒙古大学人文学院马冀教授“不完全统计”,“历代正史、方志、地理、游记和文集、笔记、诗话等著作中涉及王昭君史料和评价的近一百种;历代歌咏王昭君的诗词近一千首;戏曲约五十种;小说约二十种;已搜集的民间故事约十五种。”这些文化积淀都体现着当时人们对王昭君的认识和评价,有着鲜明的观点和倾向,是我们今天研究王昭君的基础,为我们提供着无数的启示。

据湖北大学蒋方教授考证,汉代已有《王昭君》的歌曲在流传。昭君故事在汉魏六朝时期通过四种途径传播:正史的记载、歌曲的传唱、小说的传讲和文人的题咏。她说,在两汉、魏晋和南北朝时期,音乐成为昭君故事传播与接受的重要形式。仅石崇的配乐演唱的《明君词》,就演变出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曲调的不同版本。

而20世纪最早著文肯定王昭君历史贡献的代表人物是胡适博士。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研究院院长武高明先生提供了1908年10月11日发表于《竞业旬报》的署名铁儿的胡适文章:《中国爱国女杰王昭君传》。

我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著名剧作家田汉先生,最早提出重塑昭君形象的问题。1959年1月21日他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谈王昭君的塑造》一文,从当时上演的祁阳剧《昭君出塞》谈起,婉转而中肯地谈出了他的创新看法。

1961年,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在《光明日报》上发表题为《从西汉的和亲政策说到昭君出塞》的长篇论文,以一个历史学家的犀利眼光和他个人特有的凌厉气势,提出了对昭君出塞的正确评价问题。作者站在纵览民族关系历史的高度,回顾和考察了西汉的和亲政策,得出“昭君出塞这个历史事件,是标志着汉与匈奴之间友好关系的恢复,而王昭君在友好关系的恢复中起了很大作用”这个结论。

特别是1963年10月国家副主席董必武《谒昭君墓诗》问世之后,人们对昭君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因而,呼唤在艺术形象上还王昭君本来面目,翘盼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昭君形象出现,已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令人感动的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昭君艺术正名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周总理赞美“王昭君是为发展中华民族大家庭团结有贡献的人物”。

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民族与宗教理论教研室主任胡岩、龚学增教授在《昭君文化的核心价值》一文中说:“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的故事、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故事,不过是直到今天还在不断发生着的中国各民族之间通婚状况的缩影和典型。而这种通婚,则是中国各民族之间长期、频繁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反映,是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内在联系的体现”。

胡岩先生强调:“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不只是汉族一族,汉、满、蒙、回、藏皆为中华民族成员的共识在辛亥革命后初步形成并深入人心是一件大事,近代中华民族对自身的认识由此实现了一次历史性的飞跃。”他考证指出,正因为如此,当1911年12月1日,一些蒙古王公在沙俄的指使下,在库伦成立以哲布尊丹巴为“大汗”的所谓“大蒙古帝国”时,1913年初,内蒙古西部22部34旗王公在归绥(今呼和浩特)召开西蒙古王公会议,一致决议“联合东蒙反对库伦”,并通电全国:“蒙古疆域和中国腹地唇齿相依,数百年来,汉蒙久成一家,我蒙古同系中华民族,自当一体出力,维持民国。”《共同决议》宣告自己的民族属于中华民族。

从以上种种可以看出,昭君出塞具有巨大的历史意义:第一,在民族关系方面,结束了汉匈两族一百五十年来的战争状态,使之转入和平、友好的关系。第二,在政治方面,打破了“自三代(夏、商、周)之盛,胡、越不与受正朔”的旧传统,开了我国北方地方政权接受中原中央政权领导的先河。第三,在经济文化方面,汉匈关系的和平友好,关市畅通,两族劳动人民的“互市”和接触可以获得较多的机会。第四,在匈奴方面,由于呼韩邪附汉,孤立了郅支,迫使他向西迁移,有利于汉朝对他的制服,从而结束了匈奴二十余年以来的分裂状态。第五,呼韩邪附汉,使得北方人民获得休养生息达60余年。

而今,围绕昭君和昭君文化的研究,正发生着六个可喜的变化,即从单一钻研史籍,到关注野外考古;从单纯专家的“专业聚焦”,到跨学科、跨门类的“联合攻关”;从汉民族为主研究到各民族参与研究;着眼点从微观的“鱼翔浅底”,到宏观的“鹰击长空”;组织形式从民间为主到政府民间结合;地域从湖北、内蒙古南北互动,到北京为中心波及台湾的全民呼应。

可以说,昭君出塞热两千年经久不衰,是人类文明的需要,是文化进步的需要,更是推进和平的需要;她是一本历史学、文学、哲学、国学、社会学、价值学的有力支撑。

编后语: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告诉我们,社会不会只沿着单一的轨道发展,丰富的多彩文化才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叫得山响的此刻,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不容萎缩。如果说“进步之树”伸向未来,那么“文明之树”必然扎根历史。昭君文化揭示“以和为贵”、“以邻为伴”,既反映了古老中华“多元一体”、“多民族大一统”的特殊亲和力,也道出了人类文明必须变“文明冲突”为“文明对话”,才会实现“双赢”、“多赢”的历史必然性。

昭君文化呈现了和谐国学的亮丽、美好和永恒。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从关注民族人物到关注民族团结人物,从崇拜“力”的征服到赞颂“和”的美妙;昭君文化也从诗人重视、名人重视到伟人重视,从“文学热”、“文化潮”到“旅游风”;从登上舞台、进入企业到融入经济、走向世界,成为大中华、大历史、大文化的最有说服力的中国元素。

猜你喜欢

王昭君昭君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昭君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昭君
千载琵芭语,不解昭君怨
昭君戏中王昭君与刘文龙故事合流现象研究
浅论王昭君诗词中“怨”的艺术特征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昭君出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