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浆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影响因素分析
2012-07-20张玉红李建斌
张玉红,李建斌,单 泓
(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成分室 河南郑州 450012)
目前临床应用血小板主要有机采血小板,国内多用CS 3 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单采血小板具有浓度高、纯度高、临床输注疗效好、白细胞污染少、不良反应少等优点[1,4],但也有采集时间长(50 ~70 min)、成本高、献血者招募困难等缺点。而手工浓缩血小板具有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等优点,在欧美国家,手工血小板的临床使用占所有血小板种类的40% ~50%[2,5]。手工血小板的临床应用意义深远,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自2006年来积极开展全血手工分离制备浓缩血小板的工作,现具体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材料及仪器 大容量低温离心机、热合机、KX-21型血小板计数仪、恒温血小板震荡仪,分浆夹等。
1.2 血液采集 多联袋采集新鲜全血。献血前72 h内未服用过阿斯匹林类药物,外周血小板计数≥150×109/L,采血顺畅,规格分别为200 ml和 400 ml,要求在采血后6 h内,无乳糜、无凝块、无溶血等。
1.3 血小板制备 富浆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将新鲜全血平衡后,置于大容量离心机,离心温度设置在22℃,第1次离心采用转速为2 000 r/min,时间为7 min,离心后,从离心机内小心取出全血,避免震荡,分别使用分浆夹式分离法和悬挂式虹吸分离法,制备富含血小板血浆和红细胞。热合分离红细胞袋后,将留下的富含血小板血浆的两联袋平衡后再次离心,离心条件为22℃、2 800 r/min、12 min,制成血小板浓缩液和贫血小板血浆。分别取样,检测不同规格全血、不同离心条件及不同分离方法对血小板回收数量的影响。
1.4 统计学分析 实验各项参数用表示,采用单组数据的t检验,用SPSS统计软件录入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不同规格全血制备浓缩血小板的质控结果 200 ml全血制备血小板,平均每袋血小板计数低于国家标准(≥2.0 ×1010/袋),利用 400 ml全血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平均每袋计数均达到了国家标准(≥4.0×1010/袋)。两种规格(200 ml和400 ml)全血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其中红细胞和白细胞残余量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具体质控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规格全血制备浓缩血小板质量控制结果(±s)
表1 不同规格全血制备浓缩血小板质量控制结果(±s)
血袋规格(ml)袋数(n)国家标准( ×1010/袋)质控结果血小板计数( ×1010/袋)残余白细胞(×108/袋)残余红细胞( ×108/袋)200 30 ≥4.0 6.07 ±0.86 3.94 ±0.73 2.14 ±0.35 2.0 1.36 ±0.48 2.02 ±0.27 1.26 ±0.32 400 30 ≥
2.2 不同离心条件制备浓缩血小板的质控结果 离心条件为速度2 000 r/min、时间7 min、温度22℃、降速7 r/min时所获得的血小板数量相对较高,具体质控结果如表2。
表2 不同离心条件制备浓缩血小板的质控结果(±s)
表2 不同离心条件制备浓缩血小板的质控结果(±s)
*P <0.01。
规格(ml)袋数n第1次离心条件转速(r/min)时间(min)温度(℃)次离心条件转速(r/min)时间(min)温度(℃)第2血小板含量( ×1010/袋)400 30 2000 7 22 2800 12 22 6.26 ±0.54 400 30 1630 7 22 2800 12 22 4.24 ±0.93
2.3 不同分离方法制备浓缩血小板的质控结果 分浆夹式和悬挂式分离手工制备浓缩血小板,分浆夹式分离法获得的血小板数量显著高于悬挂式分离法(P<0.05),前者分离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中混入的红细胞、白细胞明显低于悬挂式分离。质控结果见表3。
表3 悬挂式及分浆夹式分离方法制备手工血小板的质控结果对比(±s)
表3 悬挂式及分浆夹式分离方法制备手工血小板的质控结果对比(±s)
血小板计数 白细胞残留量红细胞残留量分浆夹式组别 n 30 6.12 ±0.92 0.38 ±0.27 1.44 ±0.51悬挂式30 5.24 ±0.89 1.23 ±0.48 1.79 ±0.54
3 讨论
富浆法制备浓缩血小板是把6 h内采集的全血先轻离心制备富血小板血浆(RPR),再将RPR重离心,移去上层血浆,下层沉淀即为浓缩血小板。该方法制备浓缩血小板,为20世纪80年代手工血小板分离制备的标准方法。利用富浆法手工制备浓缩血小板的收集率应大于70%[3]。但在工作中,手工血小板的收集率及质量可以受多种因素影响[6],如制备血小板原料全血采集的时间、血袋内壁的光滑度、全血采集时的一针率、全血运输及贮存条件、离心条件等。
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发现利用400 ml全血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平均每袋计数优于200 ml全血,这可能因为富浆法制备浓缩血小板,第一次离心是轻离心,离心后,200 ml全血分离界面相对较小,从离心机内取出到分离的过程中,界面容易破坏,导致分离出的富血小板血浆容量较少,同时富血小板血浆中有大量血小板粘附在血袋内壁,结果导致血小板收集率较低。而400 ml全血制备血小板时,尽管有相同因素存在,但由于体积较大,分离界面清晰,分离出的富血小板血浆容量较多,因而血小板的收集率相对较高。利用400 ml全血制备的浓缩血小板数量均达到了国家标准。
手工浓缩血小板的质量及收集率还与离心条件有关,离心力的大小、离心时间的长短、离心温度以及刹车速度等均可能影响血小板的质量及收集率。选择合适的离心条件对制备浓缩血小板至关重要。如果离心转速过大,离心时间过长,会导致血小板下沉,上层富含血小板血浆内血小板含量就会减少;如果离心转速过低,离心时间过短,红细胞和白细胞不能很好地下沉,导致离心后分离界面不清,富血小板血浆含量较少,所制备出来的手工血小板收集率较低,且混入的白细胞和红细胞量较多,难以达到国家标准。我们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发现离心条件为速度2 000 r/min、时间7 min、温度22℃、降速7 r/min时所获得的血小板质量相对较好,血小板的收集率相对较高。
另外,分离方法的选择也会对手工浓缩血小板的制备产生影响。目前,分离方法有分浆夹式分离法和悬挂式虹吸分离法。分浆夹式分离方法是把离心后的血液置于分浆夹内,固定后,打开止血夹,依靠分浆夹的压力把富血小板血浆挤入空袋内,由于血液固定较好,分离界面不易破坏,并能较好控制流速,因而浓缩血小板收集率相对较高,红细胞及白细胞的混入量相对较少;悬挂式虹吸分离法也是血液成分制备常用的方法,但在制备浓缩血小板时,由于第一次离心时离心力相对较轻,分离界面稳定性较差,血液垂直悬挂时,分离界面易受外来阻力影响,分离界面易破坏,常常导致血小板收集量少,而红细胞及白细胞混入量相对较多。因此,富浆法制备浓缩血小板时,建议用分浆夹分离法制备。
[1]杨成民,李家增,季阳.基础输血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70-672.
[2]Sullivan M T,Cotten R,Read E J,et al.Blood collection and transfus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2001[J].Transfusion,2007,47(3):385-394.
[3]王培华.临床输血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12-313.
[4]车火娇,梁芬,李小梅.影响手工制备浓缩血小板数量因素的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5):122 ~123.
[5]董长征,韦丽娟.两种不同方法制备混合少白手工血小板的比较[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10):1204-1205.
[6]巴丽聪,于金华.影响手工制备浓缩血小板质量的原因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24):3126-3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