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2012-07-20张月华孙会会许树长
吴 萍,张月华,孙会会,许树长
(1.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临床营养科,上海 200065;2.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上海 200072;3.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消化内科,上海 200065)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过多的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反酸、反食、烧心、胸痛等反流症状,包括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非糜烂性反流病和Barrett食管。GERD在西方国家十分常见,人群中10%~20%有胃食管反流症状。在亚洲,日本成人RE发病率为16%,台湾则为15%,而韩国健康人中RE 发病率也已达到 10.5%[1]。近年来,中国GERD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长[2]。GERD是临床常见的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上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与胃食管交界处抗反流屏障异常、食管清除功能异常、食管上皮防御功能减弱、胃内压力升高和胃排空障碍等多种因素有关。而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胃黏膜相关淋巴瘤等的致病因素之一,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第Ⅰ类致癌因子,Hp感染目前是全世界最常见的细菌感染之一,在发展中国家感染率为80% ~90%,发达国家感染率为40%以下。Hp感染和GERD均是消化科常见疾病,对两者间相互关系的研究目前有不同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9年5月至2010年1月在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内镜中心进行胃镜检查的患者537例,年龄不限,男女不限,最后筛选出有完整资料符合纳入标准的458例患者,根据胃镜诊断结果,其中223例为RE患者,235例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病例排除标准:(1)内镜下胃、十二指肠溃疡(无论活动期或静止期),糜烂性十二指肠炎;(2)内镜下消化道肿瘤;(3)上消化道手术史;(4)近2个月内使用过杀菌药。
1.2 方法
1.2.1 一般资料问卷 包括姓名、年龄、性别、诊断。
1.2.2 反流性疾病问卷(refluxdiagnostic questionnaire,RDQ)调查 主要症状包括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反食。用5分评级,即1分(无症状),2分(症状轻微,不影响正常生活和活动),3分(症状明显,偶尔影响生活和活动),4分(介于3分和5分之间),5分(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和活动)。主要症状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反食频率同样用5分评级,即0分(无发作);1分(1周发作<1 d);2分(1周发作1 d);3分(1周发作2~3 d);4分(1周发作4~5 d);5分(1周发作6~7 d)。
1.2.3 胃镜检查及Hp感染的判断 所有病例在胃镜检查时取2块黏膜,取材部位为胃窦小弯侧距幽门3 cm以内,进行下列检查:(1)快速尿素酶试验;(2)Giemsa染色做病理组织学检查。上述2项检查均阳性者定为Hp阳性,两项均阴性判定为Hp阴性,两项结果不一致则标本排除在研究对象之外。
1.3 统计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管理和分析,应用t检验及卡方检验做统计分析,数值以¯x±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分析
根据洛杉矶诊断标准,RE患者共223例,其中A级197例,B级24例,C级2例。RE组和慢性浅表性胃炎组平均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RE组和慢性浅表性胃炎组患者RDQ分数及Hp感染情况比较
RE组患者的 RDQ 为(12.8±0.5)分,慢性浅表性胃炎组RDQ为(6.1±0.2)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E组患者的Hp(+)感染数为111例(49.8%),慢性浅表性胃炎组 Hp(+)感染数124例(52.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反流性食管炎组和慢性浅表性胃炎组比较Tab.1 Comparison of the RE group and 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 group
3 讨 论
GERD是由于下食管括约肌功能障碍引起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以致食管下段黏膜较长时间与酸性,或酸性加碱性反流物接触,使该处黏膜发生化学性炎症,反流物刺激食管黏膜可引起一系列慢性症状和食管黏膜损害。
近年来,临床观察发现,随着Hp感染率的下降,GERD 的发病率却明显上升[3]。Kim 等[4]研究发现,在韩国GERD人群Hp的阳性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Raghunath等对严格挑选的20篇有关Hp感染率的文章进行系统综述,发现Hp在GERD组患者中的感染率为38.2%,对照组为49.5%,此结果均提示 Hp感染可能延缓GERD的进展。Hamada等曾对286例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炎、复合型溃疡患者进行了Hp根除治疗,随访3年后发现,根除成功的患者RE发病率为18.0%,而未进行根除的患者为 0.3%(P<0.01)。Vakil等[5]发现在胃窦炎患者中根除Hp 12个月后发生显著烧心和反酸症状,Abdollahi等[6]研究认为Hp感染对儿童GERD的发生也有保护作用。研究还发现Hp感染与GERD负相关的倾向在东方国家比西方国家更为明显,在不同种族之间亦有明显不同[7]。Rajendra等[8]研究不同种族Hp感染与GERD及其并发症的关系,总体检出率为52.1%,印度人Hp检出率最高为75%,马来人最低为19.6%,结果提示亚洲人,特别是印度人Hp感染与GERD及其并发症的严重程度降低有关。有学者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的身高、体重均得到发展,而胃酸分泌与人的身高呈正相关,这就促进了GERD的发生;同时在高酸环境下,Hp不易生存及定植,GERD组患者中Hp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就得到了合理解释。
Hp影响胃食管反流病的机制可能与如下几方面相关[9]:(1)Hp可提高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目前认为GERD的主要病因是食管下端括约肌的不适当的短暂性松弛,而胃窦部Hp感染可致血清胃泌素升高,胃泌素具有升高下食管括约肌压力的作用。而根除Hp后胃泌素浓度降低,下食管括约肌压力亦随着降低,由此导致了GERD的发生。(2)Hp可降低胃内酸度:Hp感染引起胃内酸的改变的一个机制可能与其可导致胃炎、使胃酸分泌减少有关,胃内酸度的降低可以防止GERD的发生,根除Hp则可提高胃内的酸度,引起GERD发生。Hp感染引起胃内酸度的改变的另一个机制被认为是其可以产生尿素酶,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氨是强有力的中和物质,能够对胃酸进行中和,升高胃内pH值,使胃蛋白酶原激活减少,减轻反流的胃内容物对食管的腐蚀,从而保护食管黏膜。(3)Hp影响食管对酸的敏感性:Hp感染导致胃体炎,近端胃体持续不断地释放炎症介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食管黏膜,提高食管对酸的敏感性。
大多数文献报道Hp在GERD中的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Hp感染可能对GERD的发生、发展具有保护作用。然而,亦有部分流行病学资料表明,Hp感染与GERD的发生无相关关系。Scarpa等[10]研究结果显示,在意大利东北部地区,Hp感染与GERD的发生没有关系。Emiroglu等[11]也发现,儿童反流性食管炎和Hp感染之间无相关关系,Hp阳性感染率和食管炎的严重程度亦无相关。Fallone等进行的双盲试验发现,GERD症状的严重程度、内镜表现以及24 h pH监测在Hp阳性和Hp阴性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Raghunath等对2003年9月前的15项随机对照双盲研究进行分析,未发现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根除Hp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相关。Ott等对157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Hp根除治疗,结果显示,Hp根除成功者和失败者1年内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率并无不同。以上研究均提示Hp感染与GERD的发生无关。因而前述的临床症候群与Hp的感染之间尚不能肯定存在必然的联系。
本研究结果显示,RE组患者有明显的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反食等症状,RDQ分数(12.8±0.5)分,和慢性浅表性胃炎组 RDQ分数(6.1±0.2)分比较,有显著差异。同时RE组患者Hp检出率49.8%,和慢性浅表性胃炎组Hp检出率52.8%比较,结果虽低于相对照的慢性浅表性胃炎受检者,但无显著差异,推测Hp的感染可能与GERD并无密切的相关性。
目前,有关Hp感染与GERD发生的相关性仍存在较大争议,不同的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因此,Hp阳性的GERD患者是否根除治疗,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根除Hp后是否会诱发GERD或加重GERD,尚需大样本、多中心、随机照研究,才能得出最终结论。
[1]Song HJ,Shim KN,Yoon SJ,et al.The prevalence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refluxesophagitis in Roreans and its possible relation to metabolic syndrome[J].J Korean Med Sc,2009,24:197 -202.
[2]Lin SR,Xu GM,Hu PJ,et al.China consensus on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J].Chin J Gastroenterol,2007,12:233 -237.
[3]McCollKE. Helicobacter pylori and oesophageal cancer- not always protective[J].Gut,2007,56:457-459.
[4]Kim BC,Yoon YH,Jyung HS,et al.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s and association with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J].Korean J Gastroenterol,2006,47:363 -369.
[5]Vakil N,Talley NJ,Stolte M,et al.Patterns of gastritis and the effect of eradicating Helicobacter pylori on gastro-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in western patients with non-ulcer dyspepsia[J].Aliment Pharmacol Ther,2006,24:55 -63.
[6]Abdollahi A,Morteza A,Khalilzadeh O,et al.The rol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gastrooesophageal reflux in Iranian children[J].Ann Trop Paediatr,2011,31:53 -57.
[7]Rajendra S,Robertson IK.Ethnicity,et al.Barrett's oesophagus and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J].Gut,2008,57:1738-1739.
[8]Rajendra S, Ackroyd R, Robertson IK, etal.Helicobacter pylori,ethnicity,and the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spectrum:a study from the east[J].Helicobacter,2007,12:177 -183.
[9]房殿春.幽门螺杆菌与胃食管反流病和Barrett食管[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0,15(2):98 -101.
[10]Scarpa M,Angriman I,Prando D,et al.Helicobacter pylori and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a cross sectional study[J].Hepatogastroenterology,2011,58:69-75.
[11]Emiroglu HH,Sokucu S,Suoglu OD,et al.Is there a relationship between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nd erosive reflux disease in children?[J]Acta Paediatr,2010,99:121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