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侗家“打山号子”

2012-07-20撰文王东梅

浙江林业 2012年3期
关键词:鼓点鼓楼号子

□撰文//王东梅

每当走进湘西侗家山寨,总会听到一阵阵长短不一的吆喝声。那声浪穿过林海,越过山峦,划破所有的宁静和孤独,一直飞向远方。吆喝声时而高亢粗犷,时而深沉悠扬,带着几分清甜、几分苦涩、几分相思、几分期盼。熟悉这里风情的人一听就知道,那是侗家人用“吆喝”在作远距离的交谈。

湘西侗家人的住房大都建筑在崇山峻岭的峡谷中或山腰上。往昔没有传递信息的工具,为方便交流,逐渐形成了这种独具特色的如呼似唱的信息传递方式,侗家人称这种吆喝为“打山号子”。

过去,侗家人的住地多是单家独户,常受野兽骚扰,土匪侵袭。当遇到不幸时,求援呼救的唯一办法是向同胞“打山号子”。“哦呜、哦呜……”的吆喝声能悠悠地传递到很远的地方。对方接收到信号后,不管相隔多远,都会从四面八方赶来救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打山号子”的内容不再只是单纯的求援信号,而演变为侗家人交流思想感情、联系友谊的特殊方式。它堪称高亢粗犷、风格别致的无词山歌。

“打山号子”虽无固定格律,但侗家人通过长期的使用,能从呼喊的节拍、声调的韵律中领略出对方的用意。

比如,若遇到大猎物,需要协同捕捉,主人向别人打出的“山号子”是“嗬嗬……呜呜呜”,一长三短,高低错落有致。闻者听后立即呼号回应,并携带猎具和赶山狗前往。顿时,万山丛中“嗬嗬”之声喧天,烘托出人与野兽厮杀的热闹场面。

如果谁家有婚嫁、立新屋之类喜庆吉事,发出的号声是“呜呵、呜呵、呜……”,两短一长,如同唢呐奏出的“迎宾曲”,喜气四溢。闻此声,主妇们便会携带米酒、腌肉、鱼之类的礼物上门祝贺,男主人则纷纷上门无偿帮工。

若家中亲人去世,那报丧的号子声“呜……呵、呜……呵”,一长一短,低沉缓慢,悠长短促,寄托着人们的无限哀思。

最有趣的要算锄油茶林的好日子。侗族男女们自愿组成油茶垦山队,多者百余人,少者也有二三十人。锄茶前,先由号首(侗寨号子师)在鼓楼上发出集合号声。锄茶队员闻声后,自动带上铲、锄来鼓楼坪集合,统一出发到茶山地,然后举行简短的仪式:号首向锄茶者拱手致意,说几句开场白,接着指挥人群排成人字形拉开阵势。此时,号声、鼓声骤然而起,号首在锄茶队伍中忽前忽后,左右穿插,边击鼓边呼号。号声、鼓点由慢到快,由急到缓,都有它鲜明的指挥意图。当锄到半山腰,最后冲向山头时,号声鼓声进入高潮。众人则一边劳动,一边“呦嗬、呦嗬嗨”齐声呼应。这时,鼓点清脆悦耳,号声此起彼伏,数里之外都可听见。锄茶过程中,还有专催懒人发奋的号子。谁锄地不卖劲,落在队伍后面,号首便呼号到谁跟前。散漫的人一听到号声呼到面前来了,赶紧加快动作,再也不敢懈怠。

“打山号子”是侗家传统的古文化习俗,它催人振奋,惩恶扬善,同时也表现出侗族同胞团结互助的美德。

猜你喜欢

鼓点鼓楼号子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王建中的未刊手稿《日本渔民号子》研究
茶山号子的艺术特征与传承
鼓点
鼓楼颂
鼓楼颂
雨天
南昌“强攻产业 决战工业”鼓点急
Land of the Dong Minority
侗寨鼓楼传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