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南通道: 中缅管道承载厚望

2012-07-19李天星

中国石油企业 2012年9期
关键词:缅甸油气原油

□文/本刊记者 李天星

2010年6月3日,这是一个值得永远纪念的日子,在缅甸首都内比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缅甸联邦政府总理登盛共同触摸电子球,宣布中缅油气管道工程正式开工建设。由此开始,西南油气通道进入了大规模建设的新阶段。

企地领导亲临中缅油气管道境内段开工现场。中国石油新闻图片库/供图

中缅油气管道是我国继中哈、中亚、中俄之后建设的第四大能源战略通道,建成后每年可输送2200万吨原油、120亿立方米天然气,可有效破解马六甲海峡运输瓶颈,对实现中国能源供应渠道多元化,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中缅友谊源远流长

缅甸是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国度。缅甸与中国山水相连,互称“胞波”(缅语同胞兄弟),两国友好交往可以追溯到汉代,中缅油气管道这条能源大动脉续写了新时期中缅两国的胞波之情。

上世纪,周恩来总理曾九次访问缅甸,中缅两国结下了情同手足、牢不可破的兄弟之谊;如今,一条正在建设的跨国能源通道——中缅油气管道又把这两个国家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中国和缅甸两国友谊历久弥坚。陈毅元帅先后写过十余首访缅诗篇,其中“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的诗句至今被两国人民传诵。如今,两国的经贸合作迈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

国家对西南能源战略通道建设,高度重视,早在2005年,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就和缅甸政府以及缅甸能源部开始探讨和谋划建设中缅油气管道,把缅甸的天然气资源、海上进口原油,绕过马六甲海峡通过管道输送到广袤的中国西南地区,以解决这一地区的油气资源长期缺口和缓解资源调度的巨大压力。

2006年,中国石油与缅甸能源部成功开启了中缅能源合作的大幕,双方成功签署了《中缅油气管道战略合作协议》,并促成了中缅油气管道缅甸段成功开工建设。

“建中缅管道,续中缅友谊,把中缅管道建成精品工程,为中国石油的发展树立新的里程碑。”中缅油气管道缅甸段工程建设进展十分顺利。2010年6月3日中缅油气管道开工仪式之前,中国石油就提前启动了马德岛原油码头和中缅油气管道缅甸段控制性工程的开工建设,为中缅油气管道建设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条跨国管道,维系能源安全。中国石油党组对中缅油气管道建设尤为重视,加强组织领导,提前做出部署,并从体制机制上进行了重大战略调整。2011年,决定成立西南油气管道筹备组。2012年6月,决定正式成立西南管道分公司。这标志着我国西南地区油气战略通道建设全面展开,油气管网布局全面形成,我国第四大能源战略通道建设开始驶入快车道。

中缅油气管道国内段工程建设组织有序,推进有力,工期总体进展顺利。2012年4月6日,国家发改委下发了中缅油气管道国内段核准文件,4月12日云南省人民政府下发了云南省成品油管道核准文件。

西南战略通道建设处在我国四大能源战略通道和油气管网建设大局之中,在建的中缅油气管道、云南成品油管道都将成为我国西南战略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南能源战略通道,是我们国家实现能源战略安全的一个重大决策,是我国实现能源进口多元化、多渠道、多通道的一个重要举措。中央领导同志提出要把云南建设成为面向印度洋的桥头堡,这个桥头堡需要有一个大的通道和一批大的项目来支撑。中缅油气管道就是这个桥头堡的第一个大项目、第一个大通道,意义重大而深远。

中缅油气管道是我国四大战略通道的最后一个通道,也是关键的一个通道。建设中缅油气管道,重要意义可想而知,战略地位不言而喻。参与建设的各路队伍都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为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和实现国家能源战略布局尽心尽力,尽职尽责。

中缅管道马德岛原油罐区建设全景图。中国石油新闻图片库/供图

好事多磨终成正果

中缅油气管道这条跨国能源通道的建设计划,于2004年提出,历时6年的持续谈判和磨合,终于从蓝图变为现实。

2009年12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缅甸能源部签署了中缅原油管道权利与义务协议,明确了中国石油作为控股方的东南亚原油管道有限公司在中缅原油管道建设运营上所承担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负责管道的设计、建设、运营、扩建和维护。

中缅油气管道缅甸段起自缅甸西海岸马德岛,原油与天然气管道并行铺设,原油管道全长771公里,天然气管道全长793公里,经缅甸若开邦、马圭省、曼德勒和掸邦,从云南瑞丽进入中国。同时,在缅甸西海岸皎漂配套建设原油码头,已于2010年6月正式开工建设。

中缅天然气管道工程国内段包括1干8支,跨越云南、贵州、广西三省,干线全长1726.8公里,支线总长855.6公里;中缅原油管道干线全长1631.1公里,已于2010年9月开工建设。

中缅油气管道建成后每年可输送2200万吨原油、120亿立方米天然气,天然气主要来自缅甸近海油气田,原油主要来自中东和非洲。

中缅油气管道名为中缅两国,其实参与和拥有权利的国家不仅仅是中缅两国,由中国、缅甸、韩国、印度四方合作建设,合作公司有韩国大宇集团、韩国天然气集团、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印度国营天然气输送公司,被称为“四国六方”。同时,天然气管道气源地也是由上述多家企业在内的合资公司提供;而在管道工程建设中,也有包括印度公司在内的多家国际公司中标参建,这是一条惠及中缅、多方受益的跨国能源大动脉。

缅甸能源部部长吴丹田说:“中缅油气管道是造福中缅两国人民的项目。”

来自缅甸商务部的数据显示,缅甸天然气储量位居世界第10位,已探明天然气储量25400亿立方米,原油储量32亿桶。目前在缅甸海岸还陆续发现储量极高的天然气田群。过去,缅甸天然气市场供应主要面向泰国和印度,中缅油气管道建成后将为缅甸天然气带来更为广阔的市场。

中缅油气管道的建设对带动缅甸当地经济发展和惠及管道沿线民众具有重要意义。按照协议,管道建成后,作为管道合作方之一的缅甸石油天然气公司(MOGE)在中缅原油和天然气管道项目中分别享有49.1%和7.37%的股权收益;缅甸政府每年还要收取相当可观的油气管道路权费和原油管道过境费。

按照管道建设规划,中缅油气管道在缅甸境内设有四座天然气分输站,每年将有20亿立方米天然气被输往缅甸多个城市和地区,届时将有效带动沿线地方经济发展和提高百姓生活质量。

在项目建设中,中国石油始终坚持实施“能在属地解决的资源全部在属地解决”的战略,与缅甸当地近200家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目前项目属地用工比例达70%以上,采购、供应、租赁、服务合同基本涵盖了缅甸现有市场和管道建设所有相关行业,有效带动了缅甸经济发展。

能源合作存在隐忧

作为中国第三条战略能源通道的中缅油气管道,距离计划建成的2013年越来越近,但近一段时间以来缅甸局势发生了一些变化,国际上别有用心的国家不断进行干扰和指责、缅甸国内不时爆发的民族冲突以及围绕油气管线发出的各种杂音,都让人们关注着这一跨国工程的未来。

近几个月以来,缅甸新一届政府在政治上发生了显著变动,引起当地社会、民族关系等方面连锁反应,各种非政府组织、在野党力量越来越大,一些西方国家趁机施加影响,这些变动对中缅能源合作产生新的挑战。

在国际上,西方媒体捏造谎言,指责管道项目对当地环境造成破坏,称“缅甸人民面临严重能源短缺,这种大规模能源出口只会加剧社会动荡”。一些缅甸反政府组织也把对政府的不满转嫁到中国工程上。今年3月间,约100名缅甸民间人士在缅甸驻泰国大使馆门前示威,要求缅甸总统吴登盛叫停中缅油气管道建设工程。一个名为“丹瑞天然气运动”的缅甸非政府组织向外界宣称,“这个项目没有与当地人民利益分享,同时缺少透明、负责的财政,缺乏企业责任。”

尽管缅甸副总统吴丁昂敏乌上半年曾率领多名部长视察了中缅油气管道项目,并表示了缅方对项目的支持,但缅甸的商业环境仍然很不稳定,半年内已经叫停了3个重点项目,包括泰国投资的火电厂、中国投资的水电站以及印度投资的水电站,这样的情况也令人对中缅油气管道项目感到担心。7月24日,以缅甸西部若开邦议会第一大党若开民族发展党为首的政党联盟再次向联邦国会提出议案,要求对中缅油气管道项目进行重新审议。这也是缅甸国内政党第三次提出重新审议中缅油气管道的议案,前两次议案均被否决。

此外,由于许多征地、安置工作均由缅甸方面负责,因此往往形成不到位的矛盾。在掸邦最北部城镇南坎,那一带9个村庄的86户村民迟迟没有拿到土地补偿金,使许多南坎人认为“是中国人没有给钱就动工”,因而一些村民对中缅油气管道项目不满,其主要原因是中国支付的补偿金只能由当地政府转交给村民,这笔钱往往被各级官员层层盘剥后仅剩30%左右,搬迁安置工作因此出现不到位的情况。

更让中方担忧的是缅甸的民族冲突,尤其2011年6月政府军与克钦独立军开战以来,少数民族武装和政府军的冲突越来越激烈,缅甸民族冲突可能影响油气管道的施工安全以及日后的正常运转。一年来,克钦独立军和政府军在距密支那100多公里的边境地带经常发生冲突,交通要道由政府军把守,乡村则是民族武装的活动范围。

据了解,在缅甸境内的近800公里管道要经过四个少数民族武装控制区,包括克钦独立军、巴朗国家解放阵线、北掸邦军和南掸邦军。虽然掸邦军发言人表示,不会攻击中缅油气管道,但由于当地军火泛滥,少数武装派别和个人也可能会用攻击外资项目来要挟缅甸政府。

管道建设遭遇“缅甸国情”

中缅油气管道总体上是气、油双线并行。此前双方公布的竣工时间是2013年5月,但中缅油气管道业主方要求项目部按照“重要能源通道”的要求,加快建设速度,提前一个旱季施工期,在2013年1月31日全线完工。

尽管中方建设者全力以赴,但缅甸复杂的地理及政治局势以及蔓延多地的民族冲突,给中缅油气管道带来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整个中缅油气管道穿越6条海沟,翻越若开山,穿越或跨越伊洛瓦底江、米坦格河等多条河流,每次都需要进行油管、气管和光缆管3次穿越,施工难度极大,其中卡拉巴海沟穿越工程创造的是世界管道穿越最深纪录。

此外,缅甸社会依托差,施工设备、材料全都受到限制,设备一旦受限,施工方法也跟着受限。有时需要一点简单的材料也只能眼巴巴等着从国内运过来,甚至造成停工。

当初项目部计划从国内带来60%的施工设备,在缅甸当地租赁40%的施工设备。而缅甸当地施工设备和材料的稀缺状况,超出了预想。在施工重要地区的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工业比较落后,仅有一家上规模的水泥厂,还是中国帮助建设的。由于缅甸钢材出厂后没有合格证,所用钢材全部从国内海运过来。而像炸药这样无法从国内采购的材料,哪怕申请1吨,也要先后通过缅甸能源部、矿业部、国防部、总统府等部门许可,前后需要70多人签字,而且必须委托缅甸当地代理公司购买。

缅甸政策的不透明和不稳定也给施工带来困难。2011年,缅甸建设部突然提出,中缅管道穿越公路时所采用的套管必须是“方形”的。虽然国际上建设输油管线基本采用圆形套管,但缅甸建设部官员称,“缅甸老百姓没见过用圆形的套管,中方施工时必须改用方形的”。最终,780条圆管全部更换,而重新制造的方形套管每米造价就比圆形套管高8000元人民币。

目前,中缅油气管道缅甸段已完成管道工程1077公里,其中原油管道521公里、天然气管道556公里。

猜你喜欢

缅甸油气原油
《非常规油气》第二届青年编委征集通知
《中国海上油气》2021年征订启
缅甸记忆
油气体制改革迷局
缅甸总统吴廷觉访华
含蜡原油非牛顿流变特性
缅甸非常之旅
大数据是“原油”,不是“汽油”
2013全球主要油气发现
回忆缅甸作战中的史迪威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