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的相关因素分析
2012-07-19董锡亮杨燕琼杨子斌王正祥阮安培
董锡亮 杨燕琼 杨子斌 王正祥 吕 乔 阮安培
1.云南省大理州人民医院骨一科,云南大理 671000;2.云南省大理市第二人民医院,云南大理 671000
骨质疏松(Osteoporosi)是临床常见的骨代谢疾病,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退化,致骨脆性增加为代表性特征,多发于老年人和绝经后妇女[1]。随着骨量和强度的不断下降,骨折的发生率也随之升高,骨质疏松骨折常见于椎体、股骨近端、桡骨远端、肱骨近段、肋骨、骨盆、股骨远端及胫骨平台等部位[2],骨折发生后需患者长期卧床,大大降低了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致残率及死亡率较高。此外,由于骨的质量差,骨折后内固定物及植入物固定的牢固程度差,易发生松动,骨折后再次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大[3]。该研究选择该院于于2007年—2011年收治患者155例,通过对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旨在为防止再骨折的发生提供预防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老年骨质酥松骨折患者155例,其中男73例,女 82 例,平均年龄(69.3±6.1)岁(60~82 岁)。 其中挠骨骨折66例,肱骨近端骨折43例,髋部骨折32例,脊柱骨折14例。其中保守治疗89例,手术治疗67例。
1.2 入选和排除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骨质疏松相关诊断标准[4],并满足:① 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骨密度(BMD)T值≤-2.5SD;② 非暴力性骨折;③ 患者年龄≥60岁;④ 经患者本人或家属同意。排除标准:① 排除车祸、坠落等暴力性骨折;② 排除骨代谢相关疾病史患者;③ 排除服用骨折相关药物史者,如皮质激素、抗凝剂等。
1.3 分组情况
155 例老年骨质酥松骨折患者,按照是否存在骨质疏松骨折史分为两组,85例新发性骨质疏松骨折患者归为骨折组,70例有确诊的骨质疏松骨折病史的患者归为再骨折组。
1.4 观察指标
选择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D-T值、运动协调技能、Chadson合并症指数(CCI)[5]、骨折发生部位作为观察指标。运动协调技能以患者由平卧位到站立位的转换时间为观察指标:患者骨折治疗后3个月,骨折临床愈合、且经功能康复训练后主观评价能基本达到伤前水平后,测定计时至站立稳定后行走3 m的时间[5]。
1.5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一般资料采用(±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选出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OR和95%可信区间,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相关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性别、BMD-T值、CCI、运动协调等因素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表1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单因素比较
将上述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引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龄、女性、BMD-T<-3.5、平卧至站位转换时间>20 s、曾发生髋部或脊柱骨折均是老年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2。
表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
3 讨论
骨质疏松骨折是老年的常见骨科疾病,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加深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由于老年患者多体质较差,脏器功能减弱,加之骨量和强度的不断下降,一旦发生骨折,往往恢复较差,继发多种疾病,死亡率较高。
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退化,致骨脆性增加为代表性特征,且由于骨的质量差,骨折后内固定物及植入物固定的牢固程度差,易发生松动,骨折后再次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大,韦永中等[6]研究表明中国老年女性居民骨质疏松骨折后骨折再发率高达15.9%[6]。现有研究表明骨质疏松性骨折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年龄、性别、基础代谢率、身高体重比、吸烟史、饮酒史、合并症及药物治疗等,但关于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骨折后再骨折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研究较少,该研究通过比较骨折组和再骨折组临床资料,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曾发生髋部骨折、运动协调能力下降(平卧至站位转换时间>20 s)、女性、BMD-T<-3.5、高龄 (>70岁)和曾发生脊柱骨折,HR值分别1.28、1.25、1.37、1.44、1.51和1.58,且随着HR值的增大,危险相关性随之增加。结果中提示女性和高龄危险系数最高,这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结论一致,阮文东等研究表明老年女性患者发生再骨折的概率较高,一方面是由于高龄影响了运动能力从而增加了跌倒概率,另一方面女性绝经后骨量流失较高,骨质疏松程度往往较高[5],此外,老年人动作迟缓,肢体协调性差,也是造成再骨折的主要因素。
综上,有初次骨质疏松骨折病史的老年患者发生再骨折的风险仍较高,应定期复查骨密度,行再骨折的预防,尤其是曾有髋关节或脊柱骨折史的老年女性患者,应积极采取药物治疗骨质疏松,并针对性行防跌倒和运动协调技能训练,避免再次骨折的发生。
[1]马俊岭,阳晓东,郭海英,等.上海市北蔡镇老年人骨质疏松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0,29(10):870-873.
[2]Kanis JA,McCloskey EV,Johansson H,et al.Case finding for the managementofosteoporosiswith FRAX—assessmentand intervention thresholds for the UK[J].Osteoporos Int,2008,19(10):1395-1408.
[3]黄公怡.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特点及临床与研究进展[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7,27(10):1088-1092.
[4]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学科组.中国入骨质疏松建议诊断标准(第 2 稿)[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0,6(1):1-9.
[5]阮文东,王沛,雪原,等.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的临床风险因素[J].中华骨科杂志,2011,31(7):789-793.
[6]韦永中,范卫民,王关莲,等.中老年妇女骨折后再骨折的观察[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5,11(1):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