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思考

2012-07-17魏瑞清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2年3期
关键词:社会保障劳动专业

魏瑞清

一、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施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在顺应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和谐社会建设要求而建立的新型专业,该专业的定位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本科教育。但是,该专业由于兴办时间短,缺乏教学经验的深厚积淀,在教学管理、教学体系等方面都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其突出表现之一就是“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倾向比较明显,与社会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严重脱节。因此,加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改革,注重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

(一)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逐步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与新矛盾,比如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失业人员和流动人员增多、进城务工人员急剧增加、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加大等,必须有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来保证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而劳动和社会保障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就应当按社会发展要求,培养出大量适应社会发展和服务社会的专业人才。同时,由于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也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要求学生能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基本理论、基本政策和基本制度,服务于劳动就业领域、社会保障领域、人力资源领域,这就需要更多的实践环节作支撑,因此,劳动与社会保障实践教学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二)体现学科发展的规律

在当前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路和方法的影响,比较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并没有很好地突出知识的实用性,呈现出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使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具备的知识与社会的实际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培养目标应主要面向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企业和社区基层等,培养能从事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区服务等工作的专门人才,因此必须加强学生在应用领域中的岗位操作技能,而不仅仅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系统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教学,把实践教学贯穿到整个学习过程的始终,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的毕业生。

(三)符合人才培养的目标

实践教学在高校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高等院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途径。在高等院校的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中,实践课程一般包括社会实践、各类实习、毕业设计及一些与课程相关的实验课,这些实践课程大多与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科密切相关,也有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虽然在表面上看与本学科没有太直接的联系,但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职业道德、社会责任以及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学生的实践活动不仅以实现高就业率为短期目标,更要追求其成为社会栋梁之才的远期目标。

二、当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队伍建设落后

在实践活动中,教师队伍的实践技能水平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因而培养一支过硬的指导教师队伍,是进行实践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开设较晚,各高校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师队伍整体力量比较薄弱。首先,各高校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师部分是从行政管理、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等方向转化而来,未经过系统的学习;其次,各高校大多数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教师多是最近引进的硕士研究生,教师整体的学历水平普遍偏低,并且这些教师多是从学校毕业直接就进入高校从事教学工作,缺乏实际部门的工作经历,自身操作能力不强。可以说,现有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难以适应实践教学发展的需要。

(二)缺少实际操作指导性强的教材和模拟软件

目前,已出版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材偏重理论性,缺乏实践性指导内容。这些课程教材数量多,更新速度快,但是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介绍和管理条例的罗列。有些教材虽然名为“××理论与实务”,但是实务部分一般仅陈述某地区有关劳动与社会保障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缺乏实际操作内容的介绍和指导,缺乏相关案例的讨论启示与实践延伸。

另外,关于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面的模拟软件更是非常匮乏。近年来,虽然一些高校加大了对实践教学的硬件投入力度,增设了一些实验室和实验设备,实践教学的条件逐渐改善,但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没有太大改善,滞后于实际需求。大多高校对该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和实训软件的开发引进重视不够,以至于在许多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模拟实验室至今未建立或者一直处于与其他专业共用的状态。

(三)实践教学基地数量少、种类单一

由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特殊性,其实践教学基地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发展较为完善,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其主要表现就是缺乏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后无法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认知和领会,这是各大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当前各高校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已经建立了一批实践教学基地,但是这些实践教学基地数量少、种类单一、接收能力有限。现有的实践教学基地多是街道、社区居委会,工作任务繁杂,对学生接受度高而且接受能力强,但是学生普遍对这类实习基地不感兴趣,觉得社区的工作比较繁琐并且对本专业没有太大的实践价值,他们一般对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管理部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及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比较感兴趣,但是学校目前还没有与这些部门建立稳定的关系,并且这些部门的工作涉及到民生问题,很难让大批学生直接到这些部门去实践。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实习基地建设没有取得实质的进展,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四)学生主动参与性差

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局面,学生积极性不高,主动参与性差,以学分为目的,能力未见提高,实习流于形式。比如考核环节,实践课程一般重参与而不注重考核,往往是只要学生参与实践过程,按规定填写相关表格就可以通过,造成学生积极性不高,主动参与性差,以学分为目的,能力未见提高,实习流于形式。

(五)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落后

完善的制度规范是实践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目前,高校一般将各种实践教学列入教学计划中,但是对于实践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过程的监督、实践效果的评估等尚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过程控制和质量评价体系,或虽有相应的实施方案,但缺乏一定的制度保障和监控措施,使得原有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实验实训课程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三、加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对策

(一)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实践教学对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指导能力要求较高,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与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践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性因素。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加强现有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创造条件让教师进入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部门、经办机构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挂职锻炼,提高其业务能力;其次,可聘请劳动和社会保障政府部门、各企事业人资管理部门及相关机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作人员作校外导师,最终建立起一支理论与实践并重、专职与兼职结合的多元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全面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二)提升实践教材编写质量,引入更贴近实际操作的模拟软件

实践教材的编写是搞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条件。因此,应组织专业理论水平较高的教师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作人员,最好有理论和实践双能的工作人员参加,合力编写相关的实践性教材。除此之外,劳动与社会保障模拟软件的引进和开发也是专业实践性教学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应引进更贴近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实际操作的模拟软件,并保证能够及时升级。

(三)建立相对稳定的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基地

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可以使实践教学制度化、规范化,增强专业建设与发展的生机与活力。实践教学基地可以直接接纳学生在相关机构实习,使其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为此,学校需要加强与劳动社会保障机构以及企业等实际工作部门的联系和沟通,不断扩大校外实训基地的种类和数量,与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管理部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等单位和部门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将其列为实践教学基地,定期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前往实习和见习。

(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传统的课程教授中,教师占绝对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但是在实践教学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由主角转为导演,从台前走向幕后,发挥其指导作用。为此,教师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通过教学参观,使学生对劳动与社会保障相关知识有更多感性的认识和了解;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五)完善实践教学的制度建设

为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效果,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要建立并不断完善实践教学制度与规范,使实践教学有章可循。单独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要求、时间、形式和手段等做出明确规定,由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士、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专业教师、教务人员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进行论证;加强过程管理,实施中期检查制度,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组及学生的作用,加强质量监控;完善成绩考核办法,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日常表现、实习单位评价、实习报告质量综合评定,计入学生学分绩点;建立和实施实践教学评估和反馈制度。实践教学结束后,根据接收单位的反馈情况,结合学生的意见,由指导教师就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解决方法、改进措施等进行总结,以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1]刘苇江.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问题初探;J],商业文化,2008(11).

[2]张开云,石虹霞,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育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福建论坛,2010(12).

[3]陈建梅,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刍议[J],经济研究导刊,2009(29).

[4]刘玉娟,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课程建设研究——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J],职业时空,2011(6).

猜你喜欢

社会保障劳动专业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社会保障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中国社会保障支出增长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