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审计风险成因与防控
2012-07-17蔡晓方
蔡晓方
一、审计风险的含义
审计风险分为狭义的审计风险与广义的审计风险。狭义的审计风险定义如下:审计风险,即审计人员对存在重要错弊的财务报表未能发表恰当审计意见,被追究审计责任而发生损失的可能性。而广义的审计风险并不仅仅局限于审计人员判断失误的风险,而是扩展到客户、环境等因素造成的注册会计师受到损失或不利的可能性。
二、我国审计风险成因与现状
(一)经济业务信息化、多样化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被审单位的会计资料也越来越多,错误和虚假的会计资料掺杂其中,失察的可能性随之增大;经济业务的种类和性质日趋多样化、复杂化,会计业务已远远超出传统财务会计的范围,对这些业务的处理更容易发生争议,同时也为审计工作带来更多困难。
(二)公司治理结构失效,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企业的治理结构失效,被审单位普遍出现违规行为,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这使得构建在会计责任基础上的审计责任更为加剧,增大了审计人员控制审计风险的难度;同时也破坏了审计的独立性,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会计师事务所很难顶住压力,在出具审计报告时往往不得不妥协,无形中增加了审计风险,严重影响了审计人员降低审计风险的自觉性和严肃性。
(三)法律、法规不健全,准则落后
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变化,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而相关法律法规不配套也日益突显出来,导致在审计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无法处理。一些法规政出多门,相互矛盾,造成事务所、注册会计师无所适从,造成审计出错的可能较大。独立审计准则的制定明显滞后,而独立审计准则是审计人员衡量会计报表是否公允、合法的标准,少了这把“尺子”,审计人员难以作出正确的审计结论。
(四)事务所的组织形式
事务所管理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审计工作的质最状况,因而也关系到审计风险的大小。如果事务所管理水平较低,审计风险就会大大增强发生,很难得以有效控制。在我国现阶段,事务所内部控制制度还不够完善,导致了事务所抵御风险的能力也比较差。
(五)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
在审计队伍中有少数人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抵制不住各种诱惑,存在以权谋私和审计舞弊行为。这不但干扰了审计工作,更是加大了审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三、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一)加强内部控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改革会计师事务所聘任机制。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往往没有真正建立起一套法人治理结构。企业的管理当局既是经营管理者又是委托人,这样就大大增加了企业与审计人员合谋的概率。
(二)构建有效的法律体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由于我国审计行业及相关领域的法制不够健全,使得审计人员在面对审计和进行诉讼时经常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因此,我国要建立健全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使之与司法界的法律认识相一致。
(三)规范审计业务市场
首先,要在审计业务领域中引入司法介入机制,强化约束力,促使审计行业自律;其次,规范加强政府的监督行为,让政府履行应尽的职责,维护市场秩序;再次,要加大对违法、违规问题的惩罚力度,对情节严重的决不姑息,要严惩不贷,让那些无视法律的审计人员和会计师事务所意识到违法、违规不但无利可图,而且代价沉重,得不偿失。
(四)保持职业谨慎性和独立性
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无法消除的,审计人员只能尽量避免和减少它但无法消除它,最终只能保证审计质量合格。因此,控制审计风险的目的就是保证审计质量的合格。而衡量审计质量是否合格,则要看审计实施过程是否符合审计准则的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是否始终坚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和独立性。因为,只要遵守就不会发生过失,至少不会发生重大过失,那么审计质量就是合格的,审计风险就不会演化为审计失败。
(五)加强会计师事务所自身的内部控制
务实地制定风险防控制度及办法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指引”以防范风险和控制舞弊为中心、以控制标准和评价标准为主体,是一个完备的体系。虽然“指引”是为企业设计制定,但对会计师事务所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在加强审计风险控制问题上,大可以完全引用。指引中关于内部控制的理念充实、完善了我们对审计风险控制的制度、办法,使之更加有效、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