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原理对事业单位的启示探析
2012-07-17茅春花
茅春花
一、财务管理原理与事业单位的联系
财务管理是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分离”长期以来形成的社会经济行为。财务管理是属于企业管理的一个分支。通常意义上的企业财务管理包括资金管理、筹资管理、分配管理、投资管理、成本费用控制等。这些都是基于企业投资者与经营者两权分离的假定,从保护投资者的角度设定的,判断经营者业绩的最终标准是看是否符合企业价值最大化,从而为股东增加财富。
随着我国长期政治社会经济的发展,若干提供公共产品与社会服务的职能部门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事业单位的重点在于实现社会效益,不少的事业单位在长期的发展中,也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经营行为的社会组织,也存在着收入、成本等概念。因此,根据这些具体情况,国家结合事业单位的经营性质,将其划分为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改革是国家当前的一个重点改革方向,引入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对于提高事业单位经营效率,保证其社会效益的实现,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对促进事业单位改革乃至整个政治体制改革都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财务管理原理运用于事业单位的意义分析
(一)是当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弱化的现状决定的
在事业单位的运营模式中,财务管理存在着一些普遍的问题。如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力度普遍弱化,人员财务管理意识不强,行政事业单位经费管理涣散,“三公”经费的开支缺乏约束等。近年来,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推行了零基预算、综合预算、“收支两条线”、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制度、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对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财务管理上的浪费、滥用现象并未彻底根除。政务公开与财务公开的实施,以及阳光工资与绩效工资的逐步推广,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相关规定与制度也在不断的更新、改变。这些变化,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提出了挑战,而企业财务管理总是不断追随着社会发展最新趋势,以提高自身经营效率为已任,不断保持着更新的活力,这是需要事业单位从根本上学习的。
(二)是事业单位增强实力确保实现社会效益决定的
无论是何种类型的事业单位,其经营行为的最终目标仍然是以社会效益为第一位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事业单位逐渐产生了经营行为,也存在着服务性收入等,提供社会服务,特别是鉴证、公证、测绘、勘测、计量、政府授权的其他中介性职能等。随着改革的深入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财政对于经营性事业单位的投入呈逐年下降走势,促使事业单位要强化管理,精打细算,注重自身积累,这样才能为持续向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社会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是当前事业单位与改革接轨的趋势决定的
我国的事业单位改革是与市场经济进程相辅相成的。1992年,中共“十四大”首次提出,按照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不同特点,逐步建立人事制度。2000年,中央下发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明确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原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明确了聘用制度的相关政策规定。2009年,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省市先期开展试点事业单位养老改革方案。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再次要求,积极稳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这充分说明,国家明确的方面是分不同的事业单位类型,实施不同的发展道路,对于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将纳入行政单位统一管理,由国家财政负责经济来源。对于经营性事业单位,即当前大多数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其改革方向是转化为企业经营,与国家财政及主管部门脱钩改制。所以,对于这类事业单位,尽早与企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看齐,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三、事业单位借鉴财务管理原理的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基础性条件
当前事业单位主要实施的财务管理措施主要有集中核算、部门预算、国库统一支付等。这些统一要求使得各事业单位在业务流程、资金支付、成本控制方面有了相当的约束,客观上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水平与效果。除了这些上级统一要求外,随着事业单位管理制度的完善,用人制度的改革,在岗位建设、人员素质等方面也有了相当的提高。在此基础上,事业单位要主动接受新形势下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风险意识。此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制社会的加强,使得事业单位在运行中要更多地具备风险意识,如法律风险、财务风险等都必须列入事业单位日常运行的考虑范畴。事业单位要通过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人员素质、加强绩效考核等方面来使财务管理基础工作落到实处。
(二)对当前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进行全面拓展
当前,事业单位执行的是财政预算下的部门预算体系流程。对于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而言,其全部资金来自于财政资金,因此,其收支都必须严格按照审批后的预算来进行。而对于差额、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部门预算重点是掌握其专项资金收入与支出控制。而对于一般性收支、预算外资金不作为重点控制范围。在此基础上,事业单位特别是后两类,要结合部门预算,另行编制适合于本单位的预算。即对于全部的资本性与费用性支出进行估算,对于未来一段时间的经营性收入及现金回款,要进行合理的预计,从而编制出销售、成本、费用、资金几类预算在内的完整财务预算,并严格执行。
(三)做好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重点把握关键控制点
从会计主体角度分析,任何单位的内控活动都存在于一定的控制环境之中,控制环境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本单位内部控制的遵守和执行。事业单位应通过设立合理的组织机构,科学地确认管理职能,以及明确责任分配方法等方式,来为每个职能划分职责权限,以达到因人而异、因岗而异、因事而异、责与权利对等的有效目的。另外,还要注意综合运用目标控制、计划控制、定额控制、预算控制等管控方式或方法,重视关键控制点。
(四)重视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提高其流转效率
一般性的资金管理包括现金管理与资产管理两个方面。事业单位要不断发展壮大,必然也要考虑规模扩张与业务扩张。此时,在现金管理方面,必要的经营性现金余额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是无法实现运转的。要参考企业最佳资金管理量模式,根据业务、成本、赊销比重等关系,建立最佳资金量模型,建立客户信用管理机制。在资产管理方面,资本性支出是以增加以后会计期间的非可控成本为代价,因此必须重视资本性支出的事前控制,严格控制非生产用资产投资、高档设施购置或改造,强调规划的效益性,加强基建、技改支出的经济效益可行性分析。当前,还应考虑资本性采购,要符合政府统一采购与集中支付制度,尽量防范风险。
四、结论
在当前事业单位制革的社会背景下,充分关注财务管理原理对事业单位的启示,要在现有事业单位已有财务管理基础性条件的基础上,做好预算管理,强化内部控制,重视资金管理,提高事业单位经营管理效率,增强事业单位的实力,是事业单位新形势下长期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