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痤疮100例的疗效观察
2012-07-17朱智生李锦鸣
朱智生 李锦鸣
1.云南省中医院 云南昆明 650032;2.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科 云南昆明 650101
痤疮又称暗疮、粉刺、青春痘,相当中医的“痤”、“痤痱”、“肺风粉刺”、“面疮”等[1],是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常见于15~30岁青年男女。临床好发于颜面、额部,其次是胸背部及肩部等皮脂溢出部位。现代研究,其病因多为青春期性激素分泌旺盛,过度刺激皮脂腺分泌,导致皮脂腺的毛囊口阻塞形成脂栓,同时伴有细菌感染而发病。中医认为,素体阳热偏盛,肺经蕴热,复受风邪,熏蒸面部而发;过食辛辣肥甘厚味,助湿化热,湿热互结,上蒸颜面而致;脾气不足,运化失常,湿浊内停,郁久化热,热灼津液,煎炼成痰,湿热痰瘀凝滞肌肤而发。目前,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发现,西药毒副作用较大,中医药在治疗痤疮方面有一定特色,疗效明显,不良反应小[2-3]。该研究选取该院自2010年3月—2011年3月门诊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内服中药,外加熏蒸及针灸挑刺治疗痤疮100例,探讨其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均为该院门诊就诊患者,其中男42例,女58例;年龄15~32岁,平均年龄23岁;病程最短者10 d,最长者5年,平均病程1.5年。随机分为中药组和西药组各50例。
1.2 诊断标准
参照行业内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相关标准。常见于青春发育期,好发于颜面、胸、背、等处,典型的皮损有毛囊性丘疹、脓包、结节、囊肿及瘢痕,轻者自觉皮损处瘙痒、疼痛,皮损易反复发生,常伴有心烦、口臭、大便秘结、小便溲黄、舌红苔黄、脉弦数等症。
1.3 治疗方法
1.3.1 中药组 以防风通圣散为基础方加减。基本药物组成:防风、荆芥、麻黄、连翘、薄荷、大黄、芒硝、栀子各12 g,当归、桔梗、石膏各15 g,生甘草10 g,飞滑石20 g。根据患者局部皮损特征辩证加减:局部红肿明显,甚则有脓包者酌加入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局部皮损干燥明显者,酌加玄参、浙麦冬、白芍等;局部糜烂渗出明显者,酌加土茯苓、苦参、马齿苋等;局部有结节者,酌加穿山甲、浙贝母;面部皮脂溢出旺盛者加山楂、车前子、茵陈蒿等。1剂/d,分2次水煎后混均,分2次,饭后30 min口服。治疗7 d为1疗程,1疗程结束后休息2 d,继续第2个疗程,3个疗程后根据患者自述及皮损评定疗效。外用马齿苋、黄柏、大青叶各20 g,苍耳子、王不留行各30 g,苦参15 g,明矾9 g,硫磺6 g,煎汤,放凉后外洗或湿敷患处,30 min/次,2~3 次/d。
1.3.2 西药组 异维 A胶囊患者口服,1.0 mg/(kg·d),分2次/d,连用16~20周。
治疗期间注意忌食荤腥、油腻,少食甘甜、辛辣以及浓茶、咖啡、酒等,多食水果、蔬菜。生活规律,睡眠充足,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搔抓,禁用手挤压,以免脓毒扩散和愈合后留凹陷性疤痕。忌用刺激性强的肥皂洗涤。
1.3.3 疗效评判标准 参照行业内部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相关标准。临床痊愈:病变皮损全部消退,除轻微色素沉着,无新皮损,面部无异常不适感。显效:炎症性皮损丘疹消退达70%以上,只有少许皮疹发生,然而,自觉症状明显减轻。有:炎症性皮损丘疹消退达30%以上,不足70%,然而,自觉症状缓解。无效:治疗前后变化不明显,或稍有加重者。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3 结果
中药组和西药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0%、72.0%。临床症状治愈率两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各临床疗效分析结果(n=100)
4 讨论
中医称之谓“痤”、“痤痱”、“肺风粉刺”、“面疮”、“酒刺”、“风刺”等。《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记载肺风粉刺:“此病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颜面主要为肺、胃、大肠经所过之处,所以临床上主要为肺、胃、大肠经受邪,湿热痰瘀凝滞肌肤所致。中医对该病病因,多宗“肺胃经血热”治疗,肺胃经湿热毒邪郁蒸,肺失宣发肃降,胃腑失于通降,病邪不能从皮毛排出而郁于皮腠,胃不通降影响大肠气机传导,以致邪毒不能从大便排出体外,邪热壅积胃肠,上熏于肺而成。治疗上以防风通圣散为基础方,辨证加减。
然而对于病因方面有研究将痤疮分为三型:①肺胃积热:(以丘疹、粉刺为主)疏风清肺,方用枇杷清肺饮加减治疗;②湿热蕴结:(临证多为中、重度,皮疹红肿、热痛,伴有脓疱)清热利湿解毒,方用枇杷清肺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治疗;③痰湿凝结型:(临证多为囊肿结节,病情迁延不愈)除湿化痰、活血散结,方用二陈汤和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亦有将痤疮分为两型者:①肺热型:方用枇杷清肺饮合清胃散加减;②胃热型:方用茵陈蒿汤加减。规划教材及传统中医一直认为痤疮为实证,或湿、或热、或痰、或瘀,然而随着临床的不断发展及经验累积,很多现代中医提出了新的辨证思维,强调滋补肾阴在治疗中的重要性,认为痤疮临床除了肺、胃、大肠经积热之外,还往往伴有肾阴不足,相火过旺,治疗中酌加用墨旱莲、女贞子滋补肾阴,疗效明显[4]。
痤疮的皮损部位主要在皮肤,外治药物多有祛风、杀虫、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消肿散结的功效,涂于皮损患处,可使药力直接渗透肌肤,直达病损,因此中药外治,具有疗效明显,使用方便,不良反应小,经济等特点。有研究将228例诊断为痤疮患者随机序列分为两组,治疗组患者118例,采用白地蛇洗剂(外用药物组成:蛇床子15 g,白矾6 g,地肤子15 g,白蒺藜15 g);痤疮灵(药物成分:辛夷、琥珀、白芷、川芎、黄芩、白及、水蛭、红花等);对照组患者100例,采用过西药氧苯甲酰凝胶或霜剂、葡萄糖酸锌片等进行治疗,研究结果提示治疗组有效率94.92%,对照组有效率83.64%(P<0.01);治疗组复发率10.71%,对照组复发率41.3%(P<0.01)。
痤疮为现代皮肤科常见病之一,痤疮虽然不会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但影响患者外貌,给生活上造成一定的精神压力[5]。中医在治疗痤疮方面,除了辨证基础上采用中药内治法治疗外,还有其他丰富的外治方法,中医药综合治疗痤疮,临床疗效明显,而将内外治方法同时应用治疗痤疮,相关方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探索。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3辑)[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89-90.
[2]涂平.痤疮治疗新进展-中国痤疮治疗共识会推荐治疗方案[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3,36(7):4212-4221.
[3]王燕,胡晗峰.仙方活命饮治疗中重度痤疮45例临床观察叨.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6,20(4):240.
[4]刘雁,蔡建伟.中医药治疗痤疮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4):81-82.
[5]宋兆有.疑难皮肤病性病诊疗学[M].北京:科学技术员出版社,200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