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单位也能创造大成果——广州军区75753部队科研创新启示录

2012-07-17李子鸣

科学中国人 2012年21期
关键词:战斗力部队人才

文 郭 军 特约通讯员 李子鸣

2011年1月,北京。

人民大会堂里灯光璀璨,鲜花吐艳,气氛庄重而热烈,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召开,军队项目《某型指挥平台》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消息传回广州,作为参研单位之一的广州军区75753部队沸腾了,付出了无数心血与汗水,今天终于体会到了丰收的喜悦。

回顾该部10年来的科研创新历程,一张张获奖证书闪烁着夺目的光芒: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36项、集体二等功1次……一个并非专门从事科研工作、只有区区五十多名干部的团级单位,取得了如此丰硕的成果,引起了业界的关注,被人们称为“广州现象”。

小单位如何创造出大成果?认真探索他们的发展道路,也许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启示之一:完善的制度机制是科研创新的土壤

别看75753部队如今硕果累累,可是当2002年该部部队长肖华春刚刚走马上任之际,却发现这个有着2名博士,22名硕士的单位组建18年来却只获得过一项军队科技进步奖,而且不久前的一次科研立项申报中该部申报的项目几乎为零。肖华春纳了闷,在这样一个高学历群体中,为何出现的却是反常的“科研荒”?

75753部队部队长肖华春

在他的带领下,该部党委痛定思痛,认真查找症结所在。原来,一直以来该部的科研创新工作都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没有人为科研担纲领衔,大家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过得优哉游哉,上头给什么活儿就干什么活儿,不给就不干,端着金饭碗到处要饭吃。而这种现象背后所隐藏的深层次原因,则是党委班子的无所作为。

有的才好放矢,找到了症结就要对症下药。该部党委决定从自身抓起,从激活制度机制着手,从顶层规划科研的方向和目标,让单位的科技创新步入有序轨道,实现持续发展。

可对于当时沉寂许久的75753部队来说,如何创新发展同样也是一道难题。因此,建章立制工作成了头等大事。该部专门成立科研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全站科研创新的统筹和规划;组建了专门的技术开发中心,与10多所地方科研院所和生产厂家建立了协作关系;制定出台了《科研创新五年规划》,对科研项目的理论研究、前期论证、方案设计、选择协作单位、技术攻关、评审报奖、推广应用等环节的程序和内容进行规范化管理,大到科研课题的选取、科研课题的攻关领衔人,小到科研攻关的数据参数由谁负责记录,都一一进行了明确。

有了完善的制度机制作保障,科研骨干们如鱼得水,工作起来得心应手。第一批共计十余项科研项目很快上马,没过多久就初见成效:

2003年,该部一改往日的沉寂,一举摘得3项军队科技进步奖。

2004年,该部再次获得4项军队科技进步奖。

2005年,他们更是一口气捧回7项军队科技进步奖,其中还有一项为一等奖。

……

该部顺利实现了华丽转身,由低谷一跃而出,令所有人刮目相看。但是该部党委却并不满足于眼前的成绩,而是持续发力,再上层楼。2007年该部又出台了第二个《科研创新五年规划》,沿着我军战斗力生成的内在规律,科研触角从低到高、层层推进,像一颗根深叶茂的大树,紧紧围绕信息化建设这一核心不断延伸拓展、开花结果。

启示之二:优秀的人才是科研创新的基础

有一句经典的电影台词:“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在75753部队也有一句话:“人才是创新的智力基础,而一支稳定的人才队伍,则是科研创新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石。”两句不同的话却同样折射出人才的重要意义。

今天的75753部队拥有一支以7名博士为核心、26名硕士为主体的信息化人才方阵,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在科研创新的征途上一路披荆斩棘、无往不胜。然而10年之前,这里却是另一番光景。

肖华春到该部任职没多久,正准备带领大家施展一番拳脚,突然被当头泼了一瓢冷水:一名名牌大学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向他提出转业申请。

该部地处广州大都市,各方面的条件都较为优越,为何却人才思走?肖华春找他谈心,发现高材生也有他的苦恼:毕业后在单位工作一年多,每天干的居然只是装装软件、杀杀病毒、拧拧螺丝之类的活。他的转业念头很简单:“高学历干部干这种低技术含量的活,岂不是白白耗费专业和青春?”

这些语言像一根针深深地刺痛了肖华春的心,然而更让他揪心的是,这种情况并不是个例,当时单位不少高学历的年轻人都在干着与能力不符的“简单劳动”。

肖华春在党委会上提出了这个问题,引起了党委成员们的深思:人才犹如钢刀,不时时磨砺就会生锈,如果不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能量,做到人尽其才,久而久之,高学历人才也会退化,最终只剩下毫无意义的“高学历”。

靠什么磨砺人才?事业和平台就是最好的磨刀石。针对这名干部的专业优势,该部果断地将他调整到重要岗位,参与某项目科研攻关,不到一年成果出炉,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这名干部也因表现突出,被破格提拔为业务室领导。

通过这件事,该部党委深刻认识到:现代战争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武器装备日益复杂,这一切归根结底都是人在起作用。人才是科研之基、发展之本,要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就必须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

为了培养出一个过硬的科研团队,该部开始在培养人才上下工夫,大胆让年轻干部挑大梁,作为开发某型办公信息系统的主力。该系统是一项庞大的工程,结构复杂,要求功能全面、性能稳定,任务非常艰巨。有人对此提出了疑问,认为年轻人缺乏经验,恐怕挑不起这个担子!

但肖华春反问道:“有谁天生就会搞科研?谁的经验不是从实践中得来?不给新人压担子,他们又如何成长、怎么积累经验?”

科研开发领导小组力排众议,将大量年轻人吸纳进入课题组。他们充分发挥观念新颖、思想活跃的优势,在前辈们的指导和帮助下,不分昼夜加班加点,最终不负众望,圆满完成了任务。

“现在,他们开发的系统已经正式投入了使用,这些年轻人也都成为了技术骨干。我们也实现了课题与人才培养的双丰收。”肖华春有些自豪的说。近年来,该部官兵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取得了一个个骄人的的成绩,同时也培养出了一支把握前沿技术的科技带头人队伍、专业技术精湛的研究生队伍、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干部队伍以及业务技术过硬的士官队伍,被大家誉为“南国科研尖兵群体”。

启示之三:战斗力牵引是科研创新的源泉

75753部队每次组织召开科研任务部署会的时候,都会讲到一段比武冠军在科研创新中“败北”的故事,作为对科研人员的警示与勉励。

该部一名毕业于军队某名牌院校的硕士研究生,分配到单位没多久,就赶上全军专业大比武。这名干部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技术能力,被选拔为参赛选手,并在比武中一举夺魁,摘得多枚奖牌。

2012年肖华春(右)在演习现场

2012年军区比武荣获总分第一名

创新人才群体

载誉归来,该部很快就让他担纲负责某项课题的科研攻关。经过几个月的不懈努力,科研成果新鲜出炉并交付部队试用。然而就在准备申报科技进步奖的时候,却从担负科研成果试用检验的部队传来了不好的消息:尽管科研成果技术含量很高,但与部队新装备训练、使用的实际脱节,成果实用性差,中看不中用。比武赛场上的胜利者在科研战场上遭遇了“滑铁卢”。

这瓢冷水将比武冠军浇懵了,同时也将单位党委“一班人”浇醒了:科研创新,必须围绕战斗力建设的需求。能否联系实际、指导实践、取得实效,最终推动战斗力生成,将是检验科研创新是否成功的首要标准。

认识到了问题所在,该部党委立即主动对规划中的10余项科研课题进行了重新审视,用部队是否需要、能为部队战斗力建设发挥多大作用、能否与部队实际相结合为标准,一一进行仔细考量。最终将3项和部队战斗力建设贴得不紧、实践价值不大的科研课题果断叫停。

从那时起,该部每年都要组织2批以上的技术骨干深入一线部队,进行深入广泛的调研。通过调查,他们找准了20余个制约部队战斗力生成的瓶颈问题,并根据部队战斗力建设的需求,确定与之相关的科研课题,直接服务部队打赢需要。

该部曾于2006年研制开发了某型指挥信息系统,在部队投入使用并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为部队作战指挥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技术手段,在当时极大地推动了战斗力提升。然而通过近年来到部队的调研,他们发现随着部队任务形势的变化、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该系统已逐渐无法满足实战的需求,甚至造成诸多不便,反而成为了制约战斗力生成的瓶颈。

科研人员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2011年,该部决定对这一系统进行升级改造。虽然名为升级改造,可是在这个信息技术一日千里的时代,一个5年前的系统已经可以用“老态龙钟”来形容了,设备老化、技术过时、效率低下,升级改造无异于全盘推倒重来。

该部党委迎难而上,组织了一批精兵强将,奋战100多个日夜、攻克30余个技术难关、50万字的总体方案大改了6次、与各类用户进行100余次试验,最终取得圆满成功。上级专家组鉴定后认为:该系统大量运用信息领域的最新成果,在野战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对各类信息网络进行集成整合,实现了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在多个领域填补了我军野战条件下指控系统方面的空白,整体性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尽管专家们已经给出高度评价,但他们却没有急于去报奖,而是在紧接下来的军区年度演习中,将该系统放到实战条件下接受实践的检验。在实战应用中,他们不断查找暴露出的问题,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改进完善,先后修改调整硬件和软件30余次,最终将该系统打造成为倍受部队指挥员欢迎的一把利剑。就在今年,这项科研成果又为该部捧回一个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肖华春常常对该部官兵说:“我们担负着部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党和人民把这么重要的岗位交给了我们,我们一定要担当起这份重任。”这些年来,该部科研团队在单位党委的带领下,精诚团结,奋勇拼搏,不断成就着他们的科研梦想,为推动我军信息化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于信息化建设的漫长征途而言,未来充满了未知的挑战,怎样铺就我军信息化建设的创新发展之路,还有待75753部队的科研工作者们考量,让我们拭目以待,期待他们取得更多更好的成绩!

猜你喜欢

战斗力部队人才
人才云
俄部队军演
提升国有企业基层党支部战斗力的建议
儿在部队又立功
战斗力爆表的棘龙
驻港澳部队例行轮换
老部队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