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教育经典阅读的现状与对策
2012-07-14卢金明
卢金明
(南京师范大学 泰州学院 人文传媒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经典”一词经常与名著连用,旧指作为典范的儒家典籍或宗教典籍,现在一般将其解释为“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美国教育家阿德勒在《怎样读一本书》中列举了名著的六个特点:①名著实际上是历史上被最广泛阅读的书;②名著是属于当代的;③名著是通俗的而不是学究气的;④名著是最具可读性的;⑤名著最有教育性,最能教化人;⑥名著都是论述历史上人们一直试图解决而没有最终解决的问题的,虽然没有解决所有的问题,但能引起现代人的思考和探究。①此外,经典的迷人之处还在于它的原创性,“经典的陌生性并不依赖大胆创新带来的冲击而存在,但是,任何一部要与传统做必胜的竞赛并加入经典的作品首先应该具有原创魅力”②。
教育经典是经过历史沉淀、具有较高认可度并被反复阅读的优秀教育著作。一部教育经典就是一座智慧的宝库、思想的丰碑,“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值得后人心怀敬畏、反复阅读,并从中汲取精神营养。教育经典对师范生的专业成长而言,无疑具有润师心、铸师魂的价值,尤其在时代呼唤大批专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的背景下,教育经典的价值更是不容小觑。
一、师范生阅读教育经典的现状
某校在招聘教师时,对来自5所师范院校的28名应聘大学生(中文专业9名,理科专业19名)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没有人能列出一本教育经典,也没有人阅读过教育经典。”“24人认为高深的教育理论与教学关系不大,只要把书教好就可以了。”“读不读教育名著,我认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教育要有一颗爱心。”“我认为教好书,主要靠扎实的专业知识,至于教育理论以后可以看一点。”“大学四年,我还未接触过教育方面的名著,我想,还是先把业务做好再说。”“在大学四年里,导师从未提倡我们阅读教育名著。”③
笔者曾以所在学校中文系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大三学生为调查对象,随机选择97名同学,就教育经典阅读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88份,统计结果如下:
在“列出已读过的6部教育经典名称”选项下,回答情况见下表:
?
在“阅读教育经典遇到的问题”选项下,选择“不知道读什么”和“不知道怎样读”的分别为49人和48人,选择“没有时间”的有21人,选择“借不到书”的有19人,选择“没有价值”的仅有2人。另有27人在“其他”选项中作出列举,主要集中在“兴趣点不在于读教育经典”、“教育经典深奥难懂,抽象枯燥,读不下去”、“缺乏阅读教育经典的相关背景知识”、“不能学以致用”、“主观上偷懒”等几个方面。
在“是否有必要开设教育经典阅读课”选项下,75人选择了“有必要”,比例高达85.2%,选择“没必要”和“不清楚”的分别为8人和5人。
在“阅读教育经典时喜欢选用的方式”选项下,选择“摘抄佳句”、“写批注”、“写读后感”和“只读不动笔”的分别为57人、47人、30人和11人。另有18人列举了其他方法,如“查找资料,参考别人见解”、“将其他名著中与之相关的观点作比较”、“反复阅读精彩段落”、“与室友讨论”、“上网搜索相关评论”、“阅读书评”等。
调查发现,师范生阅读教育经典总体上呈现出“两高、两低”的特点:“两高”即高认知度、高需求率,“两低”即阅读数量偏低、阅读质量偏低。
(一)师范生对教育经典的认可度高
不足3%的被调查者认为教育经典没有阅读价值,85.2%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开设教育经典阅读课。在回答“你是如何看待阅读教育经典”这一问题时,大多数学生认为,“教育经典是精神食粮,可以滋养学生的品德和审美情趣”,“拓宽理论视野”,“有助于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引发对教育的深度思考”,“借鉴、吸收前人的经验和智慧成果”,“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的基础”。
师范生对教育经典的高认可度与就业选择具有相关性。随着全社会尊师重教之风日浓,教师成为人们羡慕的职业之一,教师岗位悄然成为师范专业学生就业首选。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近6年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共招收学生895人,其中,877人将考取中小学教师编制作为首选就业岗位(分年度统计见下表),比重高达97.99%。
?
(二)师范生渴望得到教育经典阅读指导
师范生并不排斥教育经典,但是他们阅读教育经典的现状不容乐观,原因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不知道读什么,二是不知道如何读。理性地分析,上述问题的出现不是偶然的。首先说读什么,古今中外的教育经典浩如烟海,学生在未经任何指导的情况下开展阅读活动,容易产生无从下手的困惑。再说怎么读,尽管教育经典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内在逻辑关系,先读什么、后读什么没有一定之规,但是如何处理精读与略读、快读与慢读、读与思、读与用等关系,还是需要一定的方法指导,何况学生在阅读时难免遇到理解上的困难,更需要指点迷津。
调查发现,尽管在回答“阅读教育经典时喜欢选用的方式”选项时,半数以上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摘抄佳句”、“写批注”,三成以上的学生选择了“写读后感”,不足三成的学生选择了“只读,不动笔”。也有部分同学选择“查找资料,参考别人见解”、“将其他名著中与之相关的观点作比较”、“反复阅读精彩段落”、“与室友讨论”、“上网搜索相关评论”、“阅读书评”等方法。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半数以上的学生“不知道读什么”、“不知道怎样读”。“缺乏阅读教育经典的相关背景知识”也是部分学生不读教育经典的原因之一。因此,85.2%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开设教育经典阅读课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由此看来,欲提高师范生教育经典的阅读品位,加强阅读指导是当务之急。
(三)师范生教育经典阅读数量偏低
调查发现,能够列举出6部教育经典的学生仅占42%,其中不乏张冠李戴、以非教育经典“冒充”教育经典的现象。尽管确认教育经典的标准有一定相对性,但是部分被调查者将《红楼梦》(曹雪芹)、《三国演义》(罗贯中)、《聊斋志异》(蒲松龄)等文学名著,《当代教育学》(袁振国)、《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中国教育史》(孙培青)、《教育心理学》(张大钧)、《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等教材,以及《我的教师梦》(钱理群)等其他作品误作教育经典,显然失当。
此外,师范生教育经典阅读面偏窄。就被调查者列举的外国教育经典来看,主要集中在亚米契斯 《爱的教育》(23人)、卢梭《爱弥儿》(22人)、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3人)、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13人)、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7人)、洛克《教育漫话》(7人)、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4人)等7部著作;列举的中国教育经典则主要集中在 《论语》(21人)、《陶行知教育文集》(17人)、《学记》(9人)、《李吉林与情境教育》(6人)、钱梦龙《导读的艺术》(4人)、《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3人)、《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3人)等7部著作。 其他教育经典, 如 《教育论》(斯宾塞)、《教育过程》(布鲁纳)、《教学与发展》(赞科夫)、《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巴班斯基)、《德国教师培养指南》(第斯多惠)、《葛笃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裴斯泰洛齐)、《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泰勒)、《多元智能》(加德纳)、《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苏霍姆林斯基)、《终身教育引论》(朗格朗)、《学会生存》(福尔等)、《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德洛尔等)则无人问津。
(四)师范生教育经典阅读质量偏低
在谈到“阅读教育经典的体会”时,言不及义者众,一语中的者寡。大多数被调查者只能从是否实用的角度,笼而统之地谈及教育经典带给读者的启发以及如何运用教育经典中的观点指导教学实践,甚至有人谈到教育经典与教学实践严重脱节,进而对教育经典的价值产生怀疑。鲜有被调查者谈及教育经典背后的深刻思想和这种思想产生的背景,也鲜有人提及教育经典带给我们的深度思考。在回答“如何理解教育经典与教学实践之间关系”时,部分被调查者表达了这样的看法:教育经典对教学实践具有指导价值,但是如果在教学实践中加深对教育经典的理解效果会更好。
二、师范生阅读教育经典的对策
(一)准确定位:教育经典有效阅读的前提
1.课程定位
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一般由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类课程三大板块构成。其中,教育类课程正经历由“老三门”(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向“多门类”转变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勾画出中小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框架,在“教育基础”学习领域中增加了“教育哲学”模块,这预示着今后一段时期内教育类课程的设置将经历重大转型。正如美国当代教育哲学家乔治·奈勒在其《教育哲学导论》中所言:“那些不应用哲学去思考问题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是肤浅的。一个肤浅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是好的教育工作者,也可能是坏的教育工作者——但是好也好得有限,而坏则每况愈下。”④教师个人教育哲学观的构建途径固然是多样化的,但是阅读教育经典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固本培元”作用,教育经典在教育类课程中应该占有一席之地。通过开设必修课或选修课,让学生广泛阅读教育经典,开拓理论视野,站在教育哲学的高度理解教育本质,思考教育现象,审视学科教学问题,提高专业自觉。
2.价值定位
关于经典的价值,朱自清先生颇有见地,“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⑤。诚然,教育问题千头万绪,教育经典不一定提供解决现实问题的具体答案。但是,它提供了思考教育问题的立场和专业眼光,具有方法论意义。如果说文学经典为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学生打下的是人文精神的底子,那么教育经典为本专业学生打下的就是职业精神的底子。有了这两个底子,未来的教师将多几分才气,少几分匠气,成为学科教育的守望者。
(二)强化指导:教育经典深度阅读的基础
指导师范专业学生阅读教育经典,要正确处理导读与自读、快读与慢读、吸收与质疑、务虚与务实的关系。
1.导读与自读
教育经典阅读可采取导读为辅,自读为主,导读在先,自读跟上的原则。导读的侧重点应放在方法介绍和背景知识补充上。阿德勒作为“百本名著计划”的倡导者,曾提出阅读名著要注意三种联系:一是与自己的经验相联系;二是与其他书,包括参考用的词典、百科全书、评论性或摘要性的书以及其他名著相联系;三是要与他人进行交流或讨论。⑥学生掌握了一套对自己而言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大有裨益。导读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如系统开设“教育经典阅读”课程、专题讲座、读书汇报、集中研讨等。
2.快读与慢读
古今中外的教育经典汗牛充栋,快速浏览的方式固不可少,譬如可以通过阅读《中外教育经典名著速读》(乔建中主编,安徽人民出版社)、《外国教育经典解读》(单中惠、朱镜人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中国教育经典解读》(田正平、肖朗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等专著全景式了解教育经典。阅读教育经典同样需要文本细读,反复咀嚼。“既然教育的智慧大多是一些古老的智慧。这些古老的智慧理解起来都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转化为千千万万教师的信念和行为。这可不是三天五天,甚至是一年半载才能奏效的。它需要点点点滴滴的浸染,涵养,经年累月的尝试、摸索、积累和深化”⑦。
3.吸收与质疑
阅读教育经典要吸收前人的教育思想精华,阅读名著“不是通过简单地尾随作者的议论,而是通过对它们的意会……最终达成与作者见解有意义的赞同或异议”。有必要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判断或评价,“判断作者是否因为时代或其他原因而缺乏某些方面的信息,而这种信息对于作者观点的论证又是非常重要的;判断作者是否误解了他自己所列的论据,这些论据可能不符合事实或是被作者误用;判断作者的论证是否合乎逻辑,推理是否全面;判断作者的分析是否全面,是否很好地解决了他企图解决的所有问题,有没有很好地利用材料,充分看到它们作为论据的作用和局限,有没有对问题和有关的其他事物作了很好的区分”⑧。只有经过否定,否定不了的肯定才能真正肯定;经过肯定,肯定不了的否定才能真正否定。读者相信什么,怀疑什么,都要建立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之上。
4.务虚与务实
务虚与务实的关系即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教育经典阅读属于务虚的范畴,师范专业学生阅读教育经典的终极目标是为加深对教育实践的理解与深刻反思。以务实为特征的教育实践也有助于加深对教育理论的解读与深度思考。在古德莱德看来,引导未来教师面对源于理论与现实之间矛盾的各种问题,是办好师范教育的19条基本要求之一。⑨“虚”与“实”相结合有助于教育经典阅读走出目前的困境。
总之,教育是充满理想和激情的事业,教育经典是师范生专业成长的精神食粮,阅读教育经典应该成为师范生的一种常态生活。
注释:
①单中惠编.外国教育家评传.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287.
②哈德罗·布鲁姆著,江宁康译.西方正典.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5,(5).
③张帮群.师范院校应重视教育经典著作的阅读.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05,(10).
④陈有松.当代西方教育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135.
⑤朱自清著.经典常谈.北京出版社,2004:1.
⑥单中惠编.外国教育家评传.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288.
⑦肖川著.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书社,2002.6:16.
⑧单中惠编.外国教育家评传.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289-290.
⑨单中惠编.外国教育家评传.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