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困生课堂学习行为的个案研究
2012-07-14刘丽
刘 丽
(湖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1.引言
目前,国内外已有不少学者对学困生的界定与类型、成因及转化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关于学困生的界定,国内有比较公认的标准,即无明显感官障碍,但实际成就与其智力的期望值存在显著差异的学生。[1]本研究试图以个案研究的形式对学困生的课堂学习行为进行一定的探讨。课堂学习行为是指在课堂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涵盖注意力、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策略运用等四个层面。[2]这些行为有些是可以直接通过课堂观察而获得,有些则需要通过访谈而获得。
我于2011年10月在湖南师大博才实验中学对一名初二的男生进行了研究。该校是一所典型的城市学校,学习氛围浓厚,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等综合水平处于中等偏上。C同学性格外向,活泼好动,然而学习成绩很差,除了几门“副科”之外,比如地理、生物能及格,“主科”一般都只有三四十分,总成绩在班上总是倒数几名。
我选取了不同的科目与课型,共8次课,并采用了课堂学习行为观察表,[3]对其课堂行为进行记录。该表考虑学习动机很难通过观察获得,因此去掉了学习动机层面,增加了课堂参与层面,并将注意力方面的项目。8次课的观察后,对课堂观察表进行了整合,对每个小项的平均值取整数,以此作为依据,填写了课堂学习行为的描述表。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些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我对个案进行了4次访谈,每次45分钟左右。还对个案的同伴与教师分别进行了2—3次访谈。访谈内容不再局限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而是围绕“学习行为”,对其课堂学习行为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2.C同学的课堂学习行为的描述
C同学的课堂学习行为的描述表
项目 观察内容 平均分 C 同学的课堂学习行为描述4.积极独立思考 3 “副科”课堂上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时,能跟上老师的思路。5.碰到挑战性问题时积极设法寻求答案 2碰到难题时,有时候也开动脑筋想想,但大部分的时间不愿思考,也不知道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课堂参与6.大胆发言,发言质量高3在正确率和发言质量上,总体上做得都不够好。但是,在“副科”的课堂上,他能积极发言。7.专注地听同伴发言 1 他很少倾听别人到回答,总是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8.善于同老师活动与交流 2擅长的科目,比如地理,课堂上能跟上老师的思路,和老师积极互动。其他的科目表现得随心所欲,心情好时,回应几句。9.当堂所学的反馈好 1 很多内容没有当堂吸收消化,尤其是英语课,学过之后依然一头雾水。1 0.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倾听他人意见,分享自己的见解1 在参与小组讨论时,经常与小组成员聊一些与学习内容无关的话题。策略运用1.课堂预习充分 1 C同学极少进行课前预习,经常把头天的作业带到课堂上补做。2.恰当处理听课与记笔记的关系 2 课堂上很少主动记笔记,有时被老师或同学提醒,才在书上记几个字。3.会恰当迁移所学内容1 大部分的课堂内容没有听懂,课本上的练习完成得不是很好。4.注重归纳总结 1 老师讲到重难点时,C同学也没一点反应,继续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学习态度1.学到新知识后有愉悦感 2“副科”课堂上,老师讲到新知识时,如果是感兴趣的,他就会马上做出回应,做认真听讲状。2.精神集中 1 在听课时,经常会做一些小动作或者与同学交头接耳,无视课堂纪律。3.学习情绪高昂 1 课堂上表现慵懒,一副无所谓的态度。
得分小结:“课堂参与”维度为20分,“策略运用”维度为5分,“学习态度”维度为4分。三个维度的总分为29分。
3.C同学的课堂学习行为的分析
通过访谈,发现C同学的学习行为明显呈现出以下特征。
3.1 对各科的学习态度不同。
在C同学看来,目前所学的课程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副科”,即地理、生物、历史之类的科目;一类是“主科”,即语文、数学、英语。他更喜欢学习“副科”,而讨厌“主科”,对待这两类的学习态度也显然不一样。
要了解一个学生的态度,可以采用分别考察态度的三个成分的方法。[4]
(湖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第一,认知成分是态度的基础。他似乎懂得“副科”学习的重要性,却又认为“主科”的很多内容学了都没用。比如数学方程式在日常生活中就少用到;平常看报也不分析文章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尤其讨厌学英语,认为这些知识跟他的生活没有一点关系。因此,这些科目在他看来,“学不学无所谓”,“学了也没用”。
第二,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部分。C同学因“副科”成绩相对较好,而尝到了学习的甜头,所以对“副科”的学习比较感兴趣。但是对于“主科”,尤其学习英语对他来说,是一件极其痛苦和无奈的事情。
第三,行为倾向成分影响行动意向及实际行动。正是C同学在各科学习上的认知和情感因素不同,导致他在“副科”类的课堂上表现积极,能够跟上老师的思路,并且愿意花时间去弄懂一些难题。而在“主科”类的课堂上则经常发呆、睡觉、讲小话、看小说。在语数英的学习上遇到困难也不会想办法解决,从来不会主动请教老师,也很少和同学讨论。
3.2 学习动机缺失。
通过对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我认为C同学的学习动机属于表面型。表面型学习动机是指学生为了应付检查和考试及格而进行学习的动机。[5]国内很多研究结果表明,表面型动机与学业成绩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5]C同学的学习动机聚焦于学习结果带来什么,而不是学习本身。因此,学习对他来说,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活动。他对学习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不知道“学习有什么用”,所以对学习缺乏兴趣,对自己的要求不严格,在学习上处于被动的“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在父母和老师的监督和管教之下“痛苦”地挣扎着。C同学对待学习慵懒,完全以应付的态度了事。为了应付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经常以抄袭来应付;为了考试及格,经常作弊。
3.3 局限的学习方法。
表面型学习动机相对应的学习策略是采取一些应付性的、肤浅性的、消极被动的学习方法,而不会采取钻研、积极的学习方法,并较少接受他人的建议。[5]
C同学尽管有成绩不错的科目,比如地理。但是,他将学好地理的原因完全归结于对地理的兴趣,而没有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对于英语学习,他只会记单词、记句子,注重学习形式,却没把握学习的实质,不能从整体上把握一门学科的内在知识结构与体系,更不会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将所学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为己所用。在语文学习中,也只重语言形式,而轻语篇内容的现象。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阅读方法影响了他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思想,使得他的学习很被动,学习成绩也很难提上来。
他对各门科目的学习都没有预习、复习或者指定学习计划的习惯,就连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都很少按时独立完成,所以他在各科的学习上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即使花费了时间,也很难看到学习效果。
综上可知,C同学在学习方面明显体现出以下问题:对各科的学习态度不同,对待感兴趣和不感兴趣的科目的态度显然不同;对学习持表层型动机,为应付检查和考试及格而被动地学习;学习方法很局限,对待不同的科目没有具体的学习方法。
4.相关启示与建议
我通过对C同学的课堂学习行为的分析,发现他在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态度三个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为此,从以下三个方面给出一些建议。
4.1 激发学习动机,转变学习态度。
前文的研究和国内以往的研究表明,表面型动机只会对学习带来负面影响,而成就动机和深层动机则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业成绩。所以,对于学困生而言,不应该只是单纯地为了应付老师检查或者仅仅为了考试及格而学习,而是应对学习保持成就型动机,注重学习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培养学习兴趣。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又可以促进学业成绩的提高。学习成绩的提高能让学生产生学习热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逐渐促使学习态度转化。
4.2 结合自身情况,科学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
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而是需要一个相对持久的过程。对于初中生而言,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不同的科目、不同的学习环节、时间分配等,都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把握学习过程的规律,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具体把握好以下几个学习环节:其一,课前养成预习的习惯,通过预习了解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提高听课的效率;其二,把握课堂40分钟,高度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紧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并对教师课堂上所教的知识进行积极的思考,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把握好老师讲课的重难点,做好相关笔记。其三,课后保持复习与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关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及时做好定期复习。课后作业可以请教老师与周边同学,但必须独立完成。
4.3 注重协同教育,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家庭是教育的第一站,学校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社会是学生学习的大环境,必须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配合。父母在发挥好第一任老师作用的同时,应与教师,学校及社会形成积极有效的互动,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1]潘志峰,石俊仕,邱玉环等.学优生与学困生情绪、注意力障碍的比较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1):89-90.
[2]张彩霞.初中英语学习困难生课堂学习行为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3]朱越.重点高中英语优秀生课堂学习行为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4]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三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227.
[5]刘加霞,辛涛,黄高庆,申继亮.中学生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20,(9):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