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2012-07-14河北大学政法学院马洪超

中国商论 2012年34期
关键词:区域环境经济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 马洪超

西南政法大学 易崇艳

近些年来,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国家的各项建设都取得了硕果,然而,环境问题将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我国的许多环境问题虽然经过不断治理,其有些环境污染得到初步控制, 但从长久来看,环境形势仍然比较严峻。主要表现在:水体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大气污染,如酸雨的出现, 对各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带来危害;土壤污染并进而引发食品安全问题;植被破坏导致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就目前而言,我国有些地区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其经济发展的瓶颈。这种不良状况的出现与当前不合理的经济结构、粗放的增长方式有直接的关联。若不尽快地调整我国的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那么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将难以进行下去。经济的发展必须在环境承载力的范围之内进行,以确保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平衡。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国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战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努力实现协调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1 区域经济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1.1 传统的经济模式下造成了环境的恶化

在有些地区,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依靠当地的生态资源,以过度消耗矿产、森林以及植被等资源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代价,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只注重当前的经济利益却忽视了可持续发展,因而造成了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不良后果。

1.2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以区域经济为主导带动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的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形成的过程当中。我国的长三角及珠三角地区加快可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在构建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既使提高经济总量、增长速度及发展质量相统一,又不断提高文化生产力与社会总体文明程度;既要保持国民经济良好的增长势头,又要保证经济增长速度与产业结构、发展质量及效益的统一,实现经济发展质的飞跃;既要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增强经济活力,提高广大人民生活水平,又要处理好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进而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

2 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特点及结构

区域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1)这种协调发展关系的目标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即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仅存在于特定的自然环境及社会条件之下。(2)协调发展有一定的可控性,在遵循客观发展规律的前提之下,可采取各种措施,包括政治手段、经济手段及法律手段等,对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做宏观调控。(3)协调发展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及动态性。当经济发展超过环境承载力时,协调关系被破坏,就会在新的条件下产生新的平衡关系。

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结构主要包括4种:(1)结构协调,即是指使经济子系统和生态环境子系统各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数量及结构组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及功能的一个有机的整体。(2)层次协调,指的是经济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两者内部的协调统一。(3)空间协调,指的是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在各个区域及部门的组合。(4)时间协调,指的是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由协调、不协调再到协调发展的周期循环的过程。

3 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所在,环境属于生产力的一种,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保护环境即是保护生产力,优化环境即是发展生产力。因此,对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做深入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及理论意义。

3.1 现实意义

首先是寻找到能够实现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途径与对策。一些地区由于受到地理位置、区位条件、交通条件、气候条件等因素共同制约作用,经济发展比较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所以,怎样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当地政府不可推脱的伟大使命。而另一方面,又由于这些区域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更为严峻,往往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这显然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因此,尽快找到一条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之路变得尤为重要。其次是促进区域经济走上一条生态经济发展的道路。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人口、资源以及环境等的严重制约,若仍然沿用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我国未来的能源及环境压力必将愈发沉重。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改变过度强调GDP增长的现状,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施循环经济政策,科学合理地利用现有的物质资源,进而把人类的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减到最小化,实现经济、环境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3.2 理论意义

首先是扩大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的空间。目前,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流派众多,影响较为深远的有部门理论、区域发展倒“u”字型假说、输出基础理论以及资源禀赋决定论等,这些流派的共同点是都研究了区域经济系统的发展,但却未涉及生态环境系统。其次是进一步补充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容。自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研究及讨论已经极其广泛,但大多都局限在理论及思想的层面上、实践上的研究不够,因此这些研究过于空泛和抽象而缺乏实践指导,且论证性不强。

4 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与模型评价

4.1 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

经济与环境是由经济子系统和生态环境子系统相互结合而成的一个多要素且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其中的经济系统是由经济组织、经济产业以及经济体制诸要素构成的。经济系统的主要功能在于保证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生产,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并且为社会的发展以及环境的治理提供物质与资金上的保障。生态环境是资源的载体,生态环境的质量水平与人类的生活及健康息息相关。影响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经济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经济制度。主要包括经济体制以及经济运行机制。经济制度对资源有着绝对的支配作用,适合国情的经济制度能够优化资源的配置及其效率。

(2)经济总量和经济增长速度。有些区域的经济发展较为滞后,因此首要目的在于发展当地经济而忽略了生态环境;而对于经济总量较大的地区,相对来说,其治理环境问题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也更加丰厚。

(3)结构。这里的结构包括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以及区域结构等。只有优化各个结构,才能保证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的同时,也加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因此对生态环境的正常运行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此外,影响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环境因素有:

(1)生态质量。一定程度上来说,生态质量越好的区域,其经济发展也越好,比较适合生产活动,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反之,生态破坏严重、生态系统的恢复力与抵抗力比较差的生态环境不适合进行生产活动及大规模的开发。

(2)环境污染强度。区域环境的承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若过度排放污染物,超过了环境的承载力,则必将会对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进而造成区域退化。

(3)环境治理力度。如果加大环境治理的力度,采取科学合理的治理措施,对环境污染控制得当,通过环保技术,对垃圾实行分类处理和回收再利用,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使污染物的排放量始终控制在环境承载力的有效范围之内,就可以使其对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的影响降到最低。

5 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方法

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当今我国面临的重要课题,如何更好地衡量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方法中被广泛接受的有两类,即定性评价方法及定量评价方法。

5.1 定性评价方法

该方法又可分为有实地调查法、指标与指标集分析法等。首先是实地调查法,它主要采用的是调查、采访及咨询等形式,着重分析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条件、现状;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产业结构的调整战略与环境治理的规划等。其次是指标与指标集分析法,它是在统计资料分析及实地调查的前提下,把环境和经济系统分成环境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两部分,并采用相应的指标进行定性评价。

5.2 定量评价方法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对经济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此外,数学、逻辑学、系统学等分析工具的广泛应用,也为评价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程度提供了契机,各种定量的评价方法不断涌现,因而进一步深化了定性研究。

6 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分析

6.1 建立科学的能源战略及环境发展战略

许多能源和资源在我国的储存量都是有限的,尤其是石油和煤炭资源的消费,若要减少其消费量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要不断开发并应用清洁、高效的煤炭加工技术, 扩大煤炭的利用率。在各个行业和领域都应该建立科学的能源战略和发展战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6.2 调整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着力调整产业结构,使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并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要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比较小,因此既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又有利于保护环境。与此同时,要控制高耗能工业的发展,加大力度治理污染,对一些重污染企业要进行停业处理。

6.3 提高能源经济效率

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行清洁生产,一定程度上来说, 提高能源利用的技术效率与经济效率, 最大程度地降低能耗和节约能源对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6.4 制定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整体规划

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整体规划应该首先把环境保护和组织建设归入到区域经济的发展之中,并将经济发展归入到环境保护的范畴之中,还要从组织机构上来该区域的环境保护措施落到实处。

7 结语

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的日益激化,必将会危及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协调好区域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1]陈华文,刘康兵.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关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经验分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2]刘燕,潘杨,陈刚.经济开放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6(12).

[3]何正霞.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实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3).

[4]宁小莉.包头市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分析与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 (1).

猜你喜欢

区域环境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分割区域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区域发展篇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