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职院校国家助学金公平分配的几点思考

2012-07-13涂珊

经济研究导刊 2012年30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

涂珊

摘要:随着中国高教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高校贫困生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贫困生较为集中的高等职业院校,由于“僧多粥少”不能全部满足,国家助学金的分配往往会出现不公平公正的现象,导致助学金的发放背离了这一项目的初衷。针对这一现象,需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并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完善相关机制,推进高职院校国家助学金的公平分配。

关键词:高职院校;国家助学金;公平分配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0-0286-02

随着中国高教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高校不再免费入学,高校贫困生问题日显突出。由于国家每年对各大院校的国家助学金发放名额有明确规定,难免会出现僧多粥少、学生之间相互争执的现象,这种现象在中国贫困生较为集中的高职院校中情况尤为突出。因此,如何将这一惠及百万贫困大学生的国家资助政策落到实处,实现资助分配公平公正对于中国高等教育及社会公平来说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中国家助学金评选分配的一般流程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由市委教育主管部门按照资助比例将名额分配到各个院校,再由各大院校根据学院各院系学生比例分配资助名额,然后各院系根据学院分配名额分配到各班级,最后由辅导员根据学院制定的评选准则进行国家助学金的评选和分配,并由系部审批公示。这就是目前高职院校中国家助学金评选分配的一般流程。

但在班级评选这一环节中,各班级辅导员评选分配的方式和标准也不一样,通常出现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根据贫困建档情况了解贫困学生不同程度的家庭经济情况,由最贫困到较为贫困分出等级;(2)若贫困学生家庭境况差不多,可根据期末成绩和平时表现分出等级;(3)根据辅导员平时对学生学习和生活方面的了解来分出等级。由于基层评定标准的不一致,国家助学金的评选分配工作出现了较多问题。

二、高职院校中国家助学金评选分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证明泛滥、贫困身份难以界定

贫困证明可以说是国家助学金评选的基本条件。但当前开具贫困证明是再容易不过的事了,同学们去当地政府开“贫困证明”的时候,大多数当地政府会开出当事人想要的“证明”,因当地政府仅仅是“证明”而已,又不用出钱,盖个章就能帮困。但也有部分政府会负责的为真正贫困的家庭出具手写的贫困证明。

通常,辅导员评选国家助学金首先以贫困证明为根据,但由于贫困证明的泛滥,使在实际评选分配过程中会出现难以界定贫困生身份的情况。如有的学生会经常向老师诉说家里的贫困经济状况,但实际上却是奢华品的代言人;有的确实是因为单亲家庭,而另一方无工作能力,但学生生活却较为奢侈;部分同学见其他并不贫困的学生能开具贫困证明,他们也回家开具同样能证明家庭经济困难等等。诸如此类的情况,我们疑问贫困的依据到底是什么?是一张贫困证明的纸,还是看学生平日的消费情况?是城市里的孩子还是贫困县的孩子?再则城市里的孩子就一定富裕吗?贫困县的孩子就一定贫困吗?众多问题使得国家助学金的评选工作很难做到精准量化。

(二)辅导员不按常规出牌

在高职院校中,有的理工科专业班级中确实会出现班级一半的贫困生。但资助名额是有限的,如何合理公平的评选分配对于这类班级的辅导员来说是一件头疼的事情,难以取舍。于是会出现辅导员心软不按常规出牌的现象。通常,一个名额分配给一名学生,但因为辅导员的难以取舍,他们会把一个名额分配给几名学生共同分享。从表面来看,这是出于人道主义的安排,但实际上这对于那些没有申请到助学金的学生和理应获得整个名额却被人分享的学生来说无疑使心理多少不平衡,于是上告到学校管理部门的事件时有发生。

(三)“僧多粥少”引发学生群体中的不良现象

从工作中不难发现,部分学生把自己学习的目标定位于获得各种荣誉,包括进入学生会和获取国家各类资助。在奖学金的评选过程中,不合理现象更是屡见不鲜,特别是国家助学金的评选本来就是“僧多粥少”,这使得助学金的评选更是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1.学生干部以权谋私。国家助学金评选分配由辅导员组织班级的评定小组进行评选,其中班干部占很大比例,甚至有的全由班干部组成。而部分辅导员会因为工作忙的原因选择信任评定小组,让他们全权负责。这就难免会出现学生干部为了私人利益或是所谓的“朋友义气”使得助学金的评选进人暗箱操作从而失去公平。

2.拉关系,走后门。国家助学金的评选往往会出现辅导员一人说了算的情况,这为部分学生走后门提供了便利机会。通常在评选前,一些同学主动请客吃饭甚至送礼,与辅导员搞好关系,为自己的评奖评优争取更多利益。

(四)大一新生中的贫困生难以界定

大一新生由于刚入学,辅导员及班级同学相互之间了解不深,难以合理评选出完全真正的贫困生。更多的只能以学生所提交的贫困证明材料和短时间内的衣食住行观察来评定。但很多时候到了学期后期,就会有同学反映个别学生在领取国家助学金以后马上购买手机、笔记本电脑,或消费挥霍等等。这样的现象会使更多学生产生“既然他能评选,我下次也开证明来评选”的不平衡心理。

(五)助学金引发不良的思想倾向的新问题

国家助学金发放的金额较大,每人2 000元~4 000元不等。大部分学生会用这笔钱补交学费,但个别学生领取助学金以后用于购买新手机,笔记本电脑或相互吃请、攀比等。这些学生对助学金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认为助学金是一种谁都可以拿的“施舍”,这种行为及思想与中国国家助学金设立的初衷也是严重背离的。

三、公平分配国家助学金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一套严格的贫困生认定程序,规范贫困生建档工作

贫困建档是评选分配国家助学金的重要前提。只有贫困建档的学生才能有资格参与国家助学金的评选。但由于贫困证明的泛滥,学院建立一套严格的贫困生认定程序是非常有必要的,这项重要任务由学院各院系部来承担。在认定过程中,首先不能单凭贫困证明来界定,并且贫困证明要求必须是当地政府或民政部门的公章,因为较大政府部门对证明要求比其他例如村委会的要求要严格一些。除了贫困证明,最好还能出具如低保证明、父母亲或有残疾证明及其他相关“硬件”材料。其次,要通过对班级学生日常生活状况等“软件”来确定贫困生的认定,因学生相互之间最了解情况,所以必须通过班级评议的环节来最终确定贫困生资格人选。最后,在实际工作中,部分辅导员会认为贫困建档对助学金评定没有任何影响,毕竟建档不一定就能获得助学金,为平衡班级学生心理,只要交了贫困证明就能建档。因此,从院系来说一定要严格审查班级贫困生建档资料,杜绝贫困生证明材料泛滥的现象,规范贫困生建档工作。

(二)加强国家助学金发放的监督管理

国家助学金的评选发放要始终坚持以贫困为主、学习为辅。在我们高职院校中,贫困生较为集中,很多学生确实家庭经济状况特别差,单亲家庭孩子较多,家住农村受到自然灾害、父母或以农活为生的家庭也不在其数。因此,院系在分配到各班级名额的时候因综合考虑班级贫困人数,灵活合理地调配助学金名额。

名额分配以后,由各班级辅导员组织班级学生组成评选小组进行对提出申请国家助学金的同学进行评选分配,评选小组受全班学生的集体监督。评选首先以家庭经济贫困学生为先,综合考虑其学习成绩、操心成绩及平时为班级贡献大小。然后以总分排序的方式结合贫困状况综合考察最终评选出助学金等级,对在评选过程中发现弄虚作假学生给予取消国家助学金申请资格。最终,国家助学金评选名单拟定以后,务必要在班级中公布公示,三天无异议以后报予院系审核,院系再公示无异议后报予学院审批确定。

在整个评选分配的过程中,一定本着公开、透明,并公平、公正的原则,使真正的贫困学生得到国家的资助。在做好国家助学金评选工作的同时,重点防治班级学生之间相互猜忌、相互揭短的不良现象发生,应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良好班风。

(三)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特别关注贫困生

从作用上来说,助学金不仅仅是钱的题,更重要的是“助”字,帮助困难学生成人、成才,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感恩意识,以形成“接受资助的人日后用实际行动回馈社会再去帮助他人”的良性循环。因此,我们在解决贫困生经济困难的同时,也应坚持正确育人导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新生入校开始,通过多种方式,结合学生的经济情况和思想情况,为学生提供及时并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让他们学会感恩、懂得诚信、具备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精神。

另外对贫困生应给予特别的关注,尤其是心理关注。因为贫困,他们的求学之路比常人艰辛,因为贫困,他们的内心常常比较脆弱,所以,在物质上帮助他们的时候,我们更应多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多一些理解,更多一些尊重。有的贫困生他们并不愿意让太多同学知道家庭经济情况,面对这类学生,院系在了解具体情况以后不仅需要提供物质上的帮助更需要心灵上的鼓励和尊重。一方面,把学院安排的勤工助学的岗位尽量提供给贫困生;另一方面,我们在关注贫困生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自强的奋斗信念。

参考文献:

[1]陈发师.关于国家奖助学金公平分配的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12).

[2]薄爱敬.浅谈高校贫困生评定与助学金发放的公平性[J].教育与职业,2009,(23).

[3]朱玉飞.论高校助学金分配使用的公平性[J].教育与职业,2011,(14).

[4]毛宝胜.高校自助类奖助学金评定工作的问题及对策[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10.[责任编辑 魏 杰]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功能及运行机制研究
城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探析
新时期下高职院校如何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大学生顶岗实习存在法律问题的成因分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