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类型定位特点探析
2012-07-13高红云
高红云
摘要:目前高校类型定位有以下四种: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研究型大学。这四种类型是按照高校的科研和教学之间的比重划分的,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没有级别之分,不存在哪一类比哪一类级别高的问题。分类评估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校之间趋同、千校一面的问题。不同类型的高校之间是平等合作的关系,不是上下级关系,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个学校都可以在各自层次和类型中争创一流。
关键词:高等学校类型;定位;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3-0243-02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将学校定位的内涵分为:目标定位、类型定位、层次定位、学科专业定位、服务面向定位五个方面。高校的类型定位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普遍受到高校的重视。目前高校类型定位有以下四种: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研究型大学,这四种类型是按照高校的科研和教学之间的比重划分的。笔者认为,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没有级别之分,不存在哪一类比哪一类级别高的问题。而现在很多大学认为这四种类型的级别是按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研究型大学顺序排列的,很多大学都把自己的类型定位按照这个基本路线升级升格。美国比较教育学家菲利蒲 C 阿特巴赫强针对这种现象提出了“金字塔”理论,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学术系统都是一座金字塔,在这一金字塔中有少数顶尖,为数众多的是服务于各种需要的其他高校。在美国卡内基2000 年高校分类中,居于最高层次的博士级研究型大学只占6.6%,中间级的硕士级和学士级大学占32.4%,数量最多的副学士级、专门机构、族群学院及大学共占61%[1]。
以下通过对收集到的2007年的360所本科高校第一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自评报告样本的实证研究,来探讨我国高等学校的类型定位现状。
一、对高校类型定位研究的主要理论观点
目前,在高校类型定位的问题上出现了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应该根据学校本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类型定位,另一种认为应该以办学者想把学校办成什么类型来定位,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可以从现实观和目标观两个视角进行分类。
(一)现实观
现实观强调高校的类型定位只能以现实情况为出发点,通过对高校自身的学科、师资队伍、经费、校园环境等实际情况的归纳来构建高校类型的合理定位。学者潘懋元指出,“面临着复杂交错的多种多样模式的高校,分类只能从现实出发,采用归纳法构建高等教育的层次、类型结构。”[2]陈东升、张银鹤认为,应用多元分析方法中的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学校进行客观定位。他们先按教育部对学科门类的划分及大学各学科门类的比例对高校进行分类,将大学分为文科类、理科类、工学类、农学类、医学类、文学类、经济类、管理类、体育类、艺术类等若干类,再将大学分为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研究教学型、研究型等四型,用模糊聚类方法从教学和科研分别进行聚型,并建立了教学和科研的指标评价体系,当阈值降至黄金分割位0.1618 附近时,刚好分成了四个型,即: 教学型和科研型,再根据每个学校的类和教学、科研两方面的型给出他们的类型结果[3]。
(二)目标观
目标观强调办学者或校长想办成什么类型的大学,就定位为什么类型的大学,或把这个办学类型作为自身的目标、发展方向。孙峰学者认为,要确立自己的定位关键在于办学者想办成哪一类型的大学:第一类型、第二类型或第三类型[4]。许多高校把发展目标定位作为自身的类型定位,沿着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研究型大学这一梯度把自身定位的类型的下一个类型作为自身的发展目标。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目标定位是用5—10年的时间,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知名、国际有影响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厦门大学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定位是到2021年(即建校百年),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西华师范大学的发展目标定位是到2025年建成为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
二、我国高校类型定位现状
(一)国内高校类型定位的总体类型
1. 985工程大学的39所高校的类型定位中有34所大学的类型定位都是研究型大学。985工程大学也都是211工程大学。
2. 211工程大学的类型定位:有3所大学的类型定位是教学型大学;有24所大学的类型定位是教学研究型;有8所大学的类型定位是研究教学型大学;有39所大学的类型定位是研究型大学。
3.非985、211大学高校的定位类型:研究型大学和研究教学型大学都为0;有44所大学的类型定位是教学研究型大学;有239所大学的类型定位是教学型大学。
(二)对高校类型定位的特征分析
1.动态性。大学的类型定位是一直在变化、变动的,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如中国石油大学的类型定位是教学研究型,到2020年建成研究型大学;河海大学的类型定位是努力建成研究型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的类型定位是由多科性发展为研究型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的类型定位是2020年建成研究型大学;湖北美术学院、青海师范大学的类型定位是逐步成为教学研究型;南京理工大学的类型定位是由多科性发展为研究型大学;郑州大学的类型定位是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过渡;哈尔滨工程大学的类型定位是由教学研究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发展;福州大学是有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辽宁大学的类型定位是综合性大学;广州大学的类型定位是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过渡;南京财经大学的类型定位是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中南民族大学的类型定位是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发展;山西医科大学的类型定位是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过渡;山东财政学院的类型定位是由教学型院校向教学研究型院校过渡;石家庄铁道学院的类型定位是由目前的教学型逐步成为教学研究型;湖北美术学院、青海师范大学的类型定位是逐步成为教学研究型。
2.资源依附性。影响高校的类型定位的因素有很多,学校是否是985、211院校和地理位置也是影响高校类型定位的主要因素,而学校是否是985、211院校和地理位置同学校的财政来源是分不开的。2008年我国普通高校经费来源情况是:财政性经费41.2%,学杂费占36.8%,社会和个人办学经费占6.7%,社会捐款占1.5%,其他占13.8%。其中,财政性经费占的比例最多,而财政性经费一部分来自于中央,一部分来源于地方,中央是按照学校类别发放经费,地方的经费和地方的地理位置、和地方的经济发展密不可分。
所选取的360所高校的类型定位情况分别如下:
可以看出在这360所高校里,研究型有26所,研究教学型有10所,教学研究型有70所,教学型大学有254所。而事实上研究教学型大学比研究型大学还要多16所。在360所高校里,985高校共有39所,其中有34所大学的类型定位都是研究型大学,收集到资料的为35所高校,研究型大学占的比例为97%;211工程的大学共有127所大学,收集到资料的为82所高校,其中有3所大学的类型定位是教学型大学,占3.6%;有24所大学的类型定位是教学研究型,占29%;有8所大学的类型定位是研究教学型大学占9.7%;有39所大学的类型定位是研究型大学,占47%;在既非985工程大学,又不是211工程大学的高校的类型定位,收集到资料的有296所,其中研究型大学有1所,占0.3%;有44所大学的类型定位是教学研究型大学,占14.8%;有239所大学的类型定位是教学型大学,占80.7%。
从省区分布情况看,高校的发展水平和其所在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分不开的。高校的发展水平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关系,如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普通本科高校最多的分别是是北京市有56所,江苏省有42所,辽宁省和山东省分别有39所;研究型大学最多的分别是北京市有9所,上海市有5所,江苏省有4所,研究型大学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青海省、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贵州省、西藏自治区的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都为0。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学型大学多,如辽宁省有17所,湖北省有16所,江苏省和广东省分别有15所。
三、结论及需进一步完善之处
(一)高校类型定位应是一个阶段性的动态过程
我国的一些高校想在短时间内实现类型的转换,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类型定位是:5—10建成研究型大学;湖南理工学院的类型定位是经过20年建成教学研究型;中国石油大学的类型定位是教学研究型,到2020年建成研究型大学;河海大学的类型定位是努力建成研究型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的类型定位是2020年建成研究型大学。而美国《莫里尔法案》催生的52所职业性的增地学院经过150多年的发展,其中的51所演变为了研究型大学[5]。根据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高等教育的发展应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一个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过程,不是一个急于求成功利性的过程。所以,由于高校的定位动态的实践太短,高校不应该急于更改定位目标。
(二)高校类型的划分
潘懋元学者认为,划分高等学校类型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是一个高校定位与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在《潘懋元教育口述史》上,潘懋元教授给出了一个链条:分类→定位→发展方向→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按照这个链条,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首要的事情是分类,先分类再定位。武书连认为,类型应包括两个维度类和型,类在前型在后。笔者认为,高校的主要职能是人才培养,那么在类别上应分为:学术型、应用型、技能型。型还按照目前高校的实际情况分为: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研究型大学。
(三)制定分类评估机制
在主题为“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教育和卫生事业发展成就”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郝平说,985高校校均经费2007年达到7个亿,有的学校已经达到12个亿;而校均科研经费达到12个亿的水平相当于美国AAU(美国大学联合会)所属高校的校均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起了一个导向作用、暗示作用,很多大学以北大、清华为首的985高校为目标,出现了急功近利心态,这恰恰不符合教育的本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无形之中985高校的类型定位也成为各高校的终极目标,研究型大学成为了一流大学的象征。分类评估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校之间趋同、千校一面的问题,不同类型的高校之间是平等合作的关系,不是上下级关系,没有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个学校都可以在各自层次和类型中争创一流。
参考文献:
[1] The Chronicle Carnegie Foundation''s Classification,2000.
[2]潘懋元,陈厚丰.高等教育分类的方法论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6,(3).
[3]陈东升,张银鹤.模糊聚类方法在高校分类中的应用[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5,(4).
[4]孙峰.论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定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6).
[5]张阳.分层抑或分类——大学定位的研究与实践[J].煤炭高等教育,2010,(6).[责任编辑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