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红色小提琴》的乐声之美

2012-07-13祁君

电影文学 2012年15期
关键词:主题电影

[摘 要]《红色小提琴》是一部十分独特与别致的意大利电影。影片以一把跨越了3个世纪的红色小提琴的漂泊命运为线索,以不同时空和地域为背景,演绎了一个又一个与红色小提琴相关的温婉凄美的感人故事。影片的配乐对电影的表达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关键性作用。本文通过主题的诠释与情感的营造这两方面,分析《红色小提琴》中配乐的独特魅力所在。

[关键词] 《红色小提琴》;配乐;电影;主题;情感营造

1998年上映的《红色小提琴》是一部很别致的意大利电影作品。在这部影片中,叙事的中心既不是某个主人公,也不是某一事件,而是一把红色的小提琴。17世纪闻名于世的小提琴制造大师尼古拉?巴索蒂为他即将出生的孩子打造了一把“完美无瑕”的小提琴。然而,提琴尚未完工,却传来了妻子安娜和胎儿因难产死亡的噩耗。尼古拉在悲痛之中完成了红色小提琴的制作。此后3个世纪,这把小提琴漂泊于世界各地,数易其主,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与人世的爱恨情仇。一部关于小提琴的电影,自然离不了音乐的陪伴。导演费朗索?吉拉德付出了3年时间,来搜集整理300多年来有关音乐的逸事,广泛了解各时期的乐器的特色,以激发创作灵感。[1]担任《红色小提琴》配乐的是美国古典音乐作曲家约翰?科里戈亚诺。《红色小提琴》也成了他电影配乐的代表作,并摘得了2000年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的桂冠。

影片伴随着时而优美凄婉、时而激情四射、时而宁静安详的音乐,不同的主人与红色小提琴之间的故事被一幕幕展开,在音乐主题的统摄与伴随之中,完成了跨越时空的宏大叙事,将一个个与红提琴相关的极具历史感的传奇故事向观众娓娓道来。配乐忠实地诠释出了影片所蕴含的主题寓意,在营造影片情感基调上也表现分外出色。本文通过主题的诠释与情感的营造这两方面,分析《红色小提琴》中音乐在影片中所起到的独特作用。

《红色小提琴》的配乐始终围绕着影片主题而展开。音乐主题首先是象征着这把具有传奇色彩的红色小提琴,也是整个故事发展的灵魂。安娜是提琴制造师的妻子,红提琴在安娜难产死后而诞生。在影片中,导演有意设下了一个悬念。那就是小提琴的最后一道工序。这个谜底直到最后被拍卖会的鉴定专家莫里斯揭开,而此前,关于这种说法只是一个神秘的传说。那就是红提琴亲身所涂染的红色的来源,是尼古拉用亡妻的头发制成小刷子,用它饱蘸着用妻子鲜血调配的漆料,一下下深情而伤感地涂抹上去的。由于有了这样一个悲伤的故事,小提琴亦被赋予了生命与灵魂。安娜的灵魂在红提琴身上得到了延续,与它紧紧地结合,成为一体。正如安娜的女仆,能够预卜未来的老妇人思嘉,翻开安娜所抽取的第一张牌时所说的那样,“你会很长寿,我看到长途旅行,你将会远行”。这里是影片留下的一处暗示。当安娜死后,小提琴开始辗转于各处,安娜的灵魂便也与它一同走上了跨越时间与空间的漫长旅程。而这一段漫长的灵魂之旅又是在音乐主题的统摄与串接之下完成的。

《红色小提琴》的音乐主题具有巴赫时代的音乐风格,始终以充满了凄美与柔情色彩的《安娜主题》曲调为主轴,贯穿全片,在表意方面具有鲜明的确定性。影片从300多年前意大利的一个制琴作坊场景开始,运用缓慢移动的长镜头展示了琴匠们的工作,一位制造师对制琴的工艺与他的学徒们要求都十分严格,这就是著名的造琴师尼古拉?巴索蒂。这组镜头的尾声,出现了以提琴拉奏的《安娜主题》,悠远而绵长,跨越了沧桑的岁月,将观众一直带到3个世纪之后的蒙特利尔拍卖现场后,乐声才在鼎沸的人声与拍卖声中渐渐淡去。画面从古老的制琴作坊被音乐串接至现代的拍卖会现场,令人感到时光荏苒中,仿佛有着什么难以言状的存在,一直延续至今,配乐起到了很好的阐释主题的作用。此外,这也可以看作是对红色提琴与安娜灵魂之旅的一个简短的回顾,特别是到了影片结尾将至的阶段,揭开提琴最后一道工序的秘密后,该部分音乐与画面及整个影片便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呼应,进一步突出了主题中包含的意蕴。

画面转入拍卖会现场时,镜头慢慢向前推进,主持人开始向在座的人们介绍“今晚最后一件拍卖品72号,毕尼高的小提琴,1681年出品”。当小提琴出现在银幕正中央,镜头再次向前推进,同时再次传来由浑厚而凄婉的女声吟唱出的《安娜主题》。随着女声哼唱的音量不断增强,主持人的声音在吟唱声中渐淡。镜头再一次回到300年前的意大利,银幕上出现了安娜幸福、忧郁和不安的形象。音乐再一次于不经意间带领人们穿越了时空,回到3个世纪前的意大利。这段关于红提琴的故事也随即缓缓展开。当安娜不安地来到作坊找到丈夫毕尼高,并说出思嘉预卜到她会生产困难时,为了安慰妻子,毕尼高将那把尚未涂漆的,要送给即将出生的孩子的小提琴展示给安娜。此时,由提琴拉奏的《安娜主题》再次缓缓响起,这是第一次暗示了安娜与红提琴之间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天明时,毕尼高在作坊中时,仿佛听见歌声,与拍卖会上相同的女声吟唱再次响起,镜头切换到安娜正在抚摸自己隆起的腹部,她正在低声吟唱这一曲调,仿佛是唱给腹内婴儿听的摇篮曲。这一次音乐产生的前后呼应,再一次鲜明地道出了安娜与几百年后在拍卖会现场的小提琴之间存在着某种深厚的渊源,点明了整个电影的主题与每个故事所展开的中心轴线。

因此,在接下来的5个小故事中,红色小提琴开始漂泊于世界各处,这一音乐主题总会适时地想起,只是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不同的主人手中,其表现出的情感色彩是大不相同的。开始,小提琴被奥地利一家孤儿院买去,直到100多年后,传到孤儿卡斯帕手中,他跟随法国音乐大师乔治来到维也纳,准备参加为皇室寻找音乐家的比赛。参赛的前夜,卡斯帕像每晚一样搂着红提琴入睡。此时,提琴拉奏的《安娜主题》徐徐响起,为卡斯帕第二天行将夭折的命运奏起了挽歌。此后,红提琴开始辗转于世界各地,在吉卜赛人手中,提琴的乐声热情奔放;在英国提琴演奏家波普那里又充满了浪漫与狂野的气息;在中国女性项蓓手中演绎出的压抑与哀伤,等等,都是由《安娜主题》变化和衍生出来的。一方面,这样的配乐处理有利于将几个看似松散的小故事更好地结合在一起,获得一种凝练的效果;另一方面始终不离《安娜主题》的配乐更加强调了安娜的灵魂与红色提琴的一体性,无论场景如何变化,影片主题依然明晰可见,并以不同的音乐风格给予了充分的展示,不乏灵活性与变幻性。

300多年后,在红提琴与纽约的乐器鉴定专家莫里斯初见时,《安娜主题》开始由弱到强地响起,莫里斯着迷地抚摸着红提琴,仿佛听到了它的呼唤一般。当他第一次听到红提琴的声音,正是绵远悠长的《安娜主题》,莫里斯再一次陷入了迷思。最后这一部分,随着莫里斯对提琴的调查,《安娜主题》经常会若隐若现地出现,犹如一声声轻柔的呼唤。莫里斯冒险用复制品与真品调换后,坐上回家的车,红提琴终于靠在他的怀里,与他一起踏上了归途。《安娜主题》清晰而完整的想起,曲调重回3世纪前的凄婉典雅风格,以女声吟唱续接至影片结束,与片头遥相呼应,象征着安娜的灵魂与红提琴终于得到宁静与幸福的归宿。

配乐出色地诠释了影片主题的同时,对影片情感基调的营造与烘托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与红提琴相关的几个小故事,是以不同时空与地域文化为背景的,并且不同的故事主人公有着不同的命运与遭遇,在配乐上,也进行了相应风格变化的处理,与时代和人物景况更加贴近,对情感的抒发与烘托也更加精准。在细节上,音乐与画面意蕴配合得丝丝入扣,营造出或悲痛、或哀婉、或狂放、或压抑、或欣然的情感基调,使影片获得与观众的情感共鸣。

红提琴出自于17世纪意大利的造琴师尼古拉之手。这个提琴的诞生是为了纪念亡妻安娜,而同时安娜的灵魂仿佛也被注入提琴中而获得了重生。因此,在这一部分中,配乐主要烘托了古老,悲伤而神秘的情感基调。《安娜主题》本身具有气质幽深的优美抒情旋律,人声的吟唱于提琴的拉奏都具有很强的情绪感染力,安娜的担忧、占卜老妇人的语言以及妻子难产前尼古拉对妻子吟唱的幻听,与配乐凄楚的曲调,预示出一种不祥的气息。安娜的死、尼古拉的伤心,从散发着古老,深沉气息的提琴乐声中得到抒发,令观众动容。

红提琴被传到修道院孤儿卡斯帕手中时以及随后的维也纳之行,音乐也随着故事的发展而呈现出不同的音乐质感,变得清新而典雅。孩子们合奏的充满欧洲巴洛克色彩的曲调,使人们的心绪从哀伤的气氛中逐渐走出来,为一个故事的开展做了铺垫。被音乐家乔治带到维也纳后,年幼的卡帕斯满怀憧憬。随着练习曲节奏的逐渐加快,他的琴艺也在迅速的进步。但卡斯帕孱弱的身体状况以及老妇人的预言却始终犹如阴霾,挥之不去。音乐与画面形成了一种冲突感,在观众充满希望的期待卡斯帕成功的同时,也不免产生一种深重的忧虑感。果然,卡斯帕在应试时不幸死去,后半段音乐成为一首哀伤的挽歌。

随后的100年,小提琴又在四处漂泊的吉卜赛人手中相传。吉普赛人作为一个流浪民族,将小提琴带往世界各地,也把本民族中的激情元素注入了这把琴中。[2]提琴在不同的吉卜赛人手中奏出欢快的,充满激情的乐曲,不同人物场景的迅速闪现,曲式的不同变化,象征着岁月的飞快流逝。终于有一天,琴声传到了英国演奏家德里克?波普的耳中。波普对音乐的冲动和激情很大程度上是从性爱之中获得的。他的琴声充满热辣的情欲和不断迭起的高潮。每当他甚至在与女性做爱的时候,波普也要腾出双手进行疯狂而即兴的拉奏,更像是波普与红提琴之间的灵与肉的碰撞和交流。这是红提琴灵魂中最富激情的时刻。然而,随着心爱人的离去,波普的生命也随之冷却了。红提琴也陷入了长达几十年的沉默之中。

波普的男仆带着小提琴回到了中国上海,琴被弃置于当铺中几十年。许多人在它眼中出现又消失,直到当铺的老板已经白发苍苍。小提琴出现一段新的音调,缺乏流畅感的复杂旋律像在倾诉自己命运多舛。偶尔主题动机的出现似乎又回忆起旧日的辉煌。[3]直到一天,它被送到女孩项蓓的手里。若干年后,“文革”开始了。配乐在音色上突出了压抑与黑暗的情感基调,与红卫兵激昂高亢的歌曲形成巨大反差。当项培想要转移红提琴时,被男孩小明撞见。项蓓想告诉孩子小提琴拉奏的音乐是美的,于是拉琴给孩子听。《安娜主题》再次响起,压抑而哀伤。一首曲子只拉了一半,项蓓便再也继续不下去了。红提琴有多少委屈与苦难想要倾诉,欲言又止,令人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文革”后,红提琴以文化交流的身份被运到加拿大。在展示鉴定专家莫里斯确定红提琴身份过程中以及在拍卖会上偷天换日时。配乐呈现出一种悬疑神秘的质感,使观众的心情也随着情节的进展而不断地起落沉浮。至最后,红提琴终于和真正懂得它价值的人在一起,走完自己漫长的旅程。配乐重回克莱蒙纳的平静安详,再次展现出凄美与雅致的情感基调。音乐结尾,空灵的女声吟唱回响在观众耳畔,影片随之画上句点。观众却仍将久久陶醉和沉浸在这传奇、神秘而凄美的意境当中。

综上,《红色小提琴》的配乐在影片中的地位与作用是十分鲜明的。无论是对主题的诠释,还是对情感的烘托,都显示出了举足轻重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蒋竹.一代名琴历尽世纪磨难 几多人生饱经百年沧桑——第72届奥斯卡最佳原作配乐奖影片《红色小提琴》[J].家庭影院技术,2000(06).

[2]马琳.电影《红色小提琴》的文化人类学解析[J].音乐天地,2008(05).

[3]马思嘉.奥斯卡的音乐大师们之约翰?科里利亚诺——《歌剧》[J].歌剧,2009(10).

[作者简介]祁君(1966— ),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声歌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声乐教育。

猜你喜欢

主题电影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