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北京爱情故事》看当代人的价值取向

2012-07-13秦敏陈宁

电影文学 2012年15期
关键词:人的本质价值取向社会性

秦敏 陈宁

[摘 要]影视作品虽然是一种虚拟艺术,但是作为社会的公众文化,在内容和主旨上都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北京爱情故事》的热播再一次地引起了人们对于“80后”一代人的生存环境和价值取向的热议,而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入手,分析《北京爱情故事》所体现的当代人,尤其“80后”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 《北京爱情故事》;人的本质;社会性;价值取向

近几年来,反映“80后”生存状态的热播影视作品层出不群, 2007年热播的《奋斗》到2009年《蜗居》再到2011年《北京爱情故事》。与前两者相同的之处是,《北京爱情故事》也是通过以“80后”一代为视角,讲述了他们在北京这座大都市里的生活和爱情,这部作品不仅通过这些人反映出了这个时代的价值观念,道德述求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态度。同时也揭示了当下中国社会在教育和经济等方面所存在的诸多症结。引发了人们极大的共鸣和热议。有人在感叹,感叹生活和艺术的如此相似,有人在批判,谩骂石小猛的丧心病狂,唯利是图,自私自利,但当大家看完最后一幕,当嘀嗒嘀的音乐再次响起时,人们沉思了,心情复杂,很无助,剧中的人物不再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而逐渐成为一个个我,我们。在那刻也不再是爱恨,而是在思考究竟是为什么?哪里出了问题,而又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今天的我们?

一、《北京爱情故事》及其影像背景

这是一部80后男女青年们乌托邦理想与现实碰撞的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剧,较真实反映了年青一代对待爱情、面包、梦想的迷惘,奋斗,成长。就像剧里面汪峰用沙哑声音唱的插曲《再见青春》的歌词一样“再见青春,美丽的疼痛,再见青春,永恒的迷惘”,谁都有年轻过,谁都会有年少轻狂,都会有过满目的疮痍。这个故事将背景选取在北京,因为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很多年轻人缔造与遗落梦想的圣地,这部戏是深 陷城市青年们造梦人生的一个成长缩影。每一个看过的“北漂”都能在剧里找点自己的一点影子,它里面有一个最永恒的话题,那就是对爱最真实憧憬与最执著的追求。城市生活的纸醉金迷永远都是很多年轻人梦的拓荒者,也是梦的追随者,只是北京这座繁华的大都市更具代表性,所以编剧与导演选择北京。“爱情”“面包”“梦想”这三个主题永远是我们年轻人的追求,在这个奢华而迷糊的时代,这些追求同时也会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有太多的感慨,太多对现实无奈的叹息无力的抗争,梦想与现实相互抵触,虚荣与理智的无情挣扎,矛盾永远是人生路上的绊脚石。就像戏里石小猛为了面包而放弃爱情,程锋和林夏为了爱情放弃自我,在挣扎中失去,失去中获得。在这座城市,人人都在寻找自己,找到自己的方向,找到自己的归宿。

《北京爱情故事》之所以能引起这社会的巨大反响是因为它讲述的不仅仅是浪漫的爱情,同时它还触及社会敏感的神经,通过一个个小人物,讲述了一个个“北漂”族真实的心声。这已经不再是悲亢的单音,只可能是这个令人绝望的社会中众多反抗式的沉默合音。

当今中国,电视剧所呈现和传播的文化,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文化构成之一,它以叙事的方式和观众进行交流,潜移默化地对当今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潮流产生深刻影响,见证着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演变。《北京爱情故事》通过几位名校毕业的大学生,不同的出生背景,在北京的拼搏和奋斗,将现代人面临的现实和挑战,面对现实挑战中人们价值观,价值取向的渐变,人类在现代化文明的进程中经历了哪些被改变?程峰一个家世显赫的富二代,在母亲去世后,他的人生就没有了方向,他游戏人生,并且乐此不疲,从对一个一个女性的征服中获得存在的意义。石小猛出身贫寒,来自农村,学习奋发图强,成绩优秀,期盼着通过个人努力在北京能够找到一个自己的归宿,证明自己的价值。而归宿对他而言就是一间38平方米的房子,这所房子承载了他所有的梦想和未来。吴狄,重情重义,对金钱不屑一顾,与小曦的爱情原以为可以源远流长,但在小曦的心中爱情就是一柜子名牌的鞋子,名牌的包包,所以当小曦在面临着他和安迪选择时,毫不犹豫地选择坐上了宝马,用小曦的话说就是“我就是那种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意坐自行车笑”那种人。导演兼编剧陈思成说:“《北爱》是一面镜子,不同的人会在这里看到不同的自己。当小曦、石小猛在作出选择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在当今的社会,在我们的周围,小曦一类或石小猛一类的人比比皆是,当有人在鄙视这样一种选择,而有没有想过如果是你我面临的时候,我们又当如何抉择?

二、从《北京爱情故事》看人的本质和社会性

(一) 人的本质和社会性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就是需要本性社会关系的总和,应当从现实的人的社会关系的本质即通过实践去理解、界定人的本质,同时他还提出了“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在其现实性上,它是—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著名论断。这个的论断指明了科学地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和方法论。首先,人既具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而社会属性则表现了人的现实本质。人的实践活动属于社会性的活动,社会是人的独特的存在形式,人的本质就只能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本质。人所处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即人具有什么样的现实本质。其次,人的本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不是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人们在社会活动和相互交往中形成的社会关系是多种多样的,要了解人的本质,不能只从某一方面或一种关系出发,必须对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考察和综合的分析。因为正是这些物质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为 “人的本质”奠定了现实基础。[1]

因此,理解当代人是什么样的人也应该依据于当代的人所处的社会关系,当代人的价值取向也应依据于当代社会关系的总价值取向。个人的价值观的形成应当源于社会价值观,如果脱离了社会,自我价值观的体现便成为空中楼阁。

(二)中国现今的社会关系对价值观的影响

几十年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所有这些变化也都在人们的价值观变化中有所体现。《北京爱情故事》故事是讲述发生在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从政治经济到思想文化价值观都在经历前所未有的震荡和变革。新事物、新思想的迅速出现,对原有的传统的价值体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人们在面对这种历史性的变革时,必将会遇到价值的冲突、信仰危机的阵痛。“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改革当代的社会决不会是一次蜜月旅行,在甜蜜而浪漫的情调中进行,事实上,改革的令人鼓舞的美好目标总是隐藏在漫长的痛苦过程之后,而‘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非理性偏差都可能导致预期目标的重大转移,使‘美好的明天变成泡影。美好目标与痛苦过程所形成的强烈反差,极易造成转型时期普遍地浮躁与失落感,引发社会人心不停的动荡。”[2]

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逐渐成为现代社会一种主要的资源配置方式和人的生存方式,同时也孕育和生发出一些不同于自然经济所要求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市场经济在为中国带来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等价交换的同时,也对当代青年形成新的、积极的价值观念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鼓励青年人要自立自强、实事求是、追求人生的真正价值。然而市场经济对精神的侵蚀作用也渐显端倪。现实的利害计较取代了对理想的追求,感官的刺激和满足成了文化的最高标准;金钱的权威冲垮了道德的防线;日益扩大的财富差距亵渎着社会公平[3];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抬头,使一些青年价值观偏离,经济利益成为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而一些从农村走出来的有志青年在面临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时很容易迷失自我。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人的心态也随之变得浮躁,各种各样的诱惑叩击着青年的心扉,迫使他们急功近利,心浮气躁,道德沦丧,甚至有的青年为了满足一己私利,不择手段,铤而走险。《北京爱情故事》中的石小猛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三、从《北京爱情故事》看当代人存在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是由德国心理学家缪勒和舒曼最先提出的 “value orientation”所谓价值取向。即主体对价值的追求,评价、选择、认同的一个倾向性的态度。《北京爱情故事》这部作品在社会的大环境作用下通过人物角色的矛盾冲突,向人们展现了在当代人身上的所存在的一些价值取向。

(一)物欲主义与消费主义

从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兴起以来,中国社会在经济方面的急剧转型的时代背景,中国人的精神境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担忧,物欲的满足和膨胀成为人们一生惟一值得追求的终极目标。在《北京爱情故事》中杨幂饰演的女孩杨紫曦浑身名牌,拥有傲人的容貌,却很现实。拥有一双双名牌鞋子,成为她生活的一切和意义:“每个月我都会在办公室的墙上贴一张新鞋的海报,然后每当我像现在这样被生活所迫的时候,我会在心里默念它们的名字,默念一百遍,#%#@/@……这样发工资的时候?我就可以去把它买下来,放在我的鞋柜里了,然后再换下一双。”她在学生时代曾和李晨饰演的吴狄爱得单纯。但缺乏安全感的心态导致她对物质的无尽索取。最终选择放弃,一句“我爱你,但是对不起”道出了她在现实面前的选择。她信奉的金句是“靠不住男人,也得靠他们手中的钱”。 为了小时候那一个个不能实现的梦,安迪用钱给她买了梦买来了内心残缺的虚容。同时也买走了她的自尊。然而《北京爱情故事》在揭露现今的社会所推崇的物欲,拜金主义的同时,也通过杨紫曦这个最后的选择和改变告诫人们物质不能满足人心的欲望,而且人生的意义也只如此,所以当杨紫曦悉心整理好自己昂贵壮观的鞋柜,轻轻扣上了房门时,这一场看似与鞋子的告别,实际上却是杨紫曦人生天平的倾斜,是对物欲信仰的背弃,她开始成长,开始醒悟,自己的青春绝非一筐限量版的皮鞋就可以收买;再到后来,杨紫曦不堪受辱,痛心地砸碎自己向往已久的“春色撩人”花店,这是她在全剧中的一次站立。一个女人亲手毁灭了自己用爱情、青春和名誉换得的一切。因为人不是光活在物欲满足的层次上。马斯诺的激励理论告诉我们,人有五种层次的需求,吃、穿、住、行,这是完全生物层面上的第一层需求;心理需求是第二层需求,包括爱的需求、安全需求、自尊和尊重他人的需求;第三是更高的超越性需求。人是一种价值型动物,都期望今天比明天更好,更为有意义,而且将此视为去寻求的目标,这就是人的生存的正当性,也是人之所以优越于动物的地方。然而,在消费主义的框架里,没有人类的超越性需求,而是仅仅将人放在一个纯粹的物欲满足的水平上。

(二)虚无主义

当今的中国正处于原有旧的价值体系已经土崩瓦解而新的价值体系仍尚未建立的社会体制的转型时期。 社会文化没有主心骨, 我们所看到和实际感受到的是:人类生存的普遍的边缘化即人类因无力去推进而盲目被动前行,生活失去重心,处于失重化状态,而且生活没有无方向,在非成熟的市场化机制和准“资本逻辑”的规制下,我们已变得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人,也难分辨当我们沉溺于物质上的满足的同时,心灵是否也获得了真正的快乐与满足。[4]人们感觉到自己的生活和思想很充实,也充满了自信。但虚无却像一头怪兽,时时窥探着人们。程锋,当今富二代纨绔子弟的代表,开豪车住别墅,游走在一个又一个女人身边,并以擅长征服女性而自诩。过着灯红酒绿,奢侈迷乱的生活。这样的生活也养成了他追求自我意志为主导的人生信念,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别人的感受。

当一个社会的制度伦理所提供的纯粹是处于“私人化”利益合法性、合理性、正当性的实践逻辑,而处于其中的人又被逐渐边缘化时,当梦想和现实发生碰撞时,此时人所体会到的就是深深的无力感和无意义。《北京爱情故事》就这样近乎赤祼地画下了这个时代的一幅素描:这里有被生活逼入绝境的农村青年石小猛,也有不愿忍受贫穷追求而不断背叛爱情的平民杨紫曦,有痴心绝对的普通市民林夏,也有花心潇洒的富二代程锋,有柔情似水的沈冰,也有成熟干练的伍媚,此外还有数不清的男男女女。但所有这些人都在诠释着同一个主题,爱情与物质的搏斗。 毫无例外,爱情被打得头破血流,如同手纸一样扔进马桶。在物质面前,任你情坚如铁,我自腐蚀似酸,一点点蚀掉了光彩。最后只能看到被物质划伤的一地男女,还有富二代的理直气壮的胜利。 看完整剧也不明白,到底石小猛做错了什么?他不该签那份合约出卖爱情?那他到底应该怎么做,失去了工作的他在这个城市当流浪汉,不知道沈冰会不会与他一起流浪到底?或者从哪儿来回哪儿去,再回到他那贫穷到只剩下野草的农村?为什么一生下来就在这个城市的人不去那种地方,而必须是从农村来的要再回去?以前我们从血统上来辨认谁是贵族谁是平民,可是等到了21世纪的时候我们已经进化到出生在哪个地方也是一种高贵?

四、结 语

“爱情和面包是无法让人选择的,如果你想要去选择了,那份爱情就一定不再是爱情了。当你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不要轻易地去说爱情,因为其实对于对方来说都是不负责任的。我们可以说有情饮水饱,但在这个现实的世界上,感情不可以让你生活下去。反倒物质可以将你的感情维持下去。比如金钱换来的鲜花,可以让她在人群中显得特别,虚荣心得以满足;比如金钱换来的烛光晚餐,可以让你这个古板的男人顿时戴上了浪漫的花环;比如金钱换来的钻戒,可以让这个女人就此变成了你的女人。 不是某个人变得现实,不是某份爱情变得现实,是这个世界就是这么慢慢的现实起来从而变得发达,从人猿蜕变成今天的花枝招展。我没闹,闹的是这生活,这个世界。”这是一个“80后”对现实社会的控诉。物欲化的社会,混乱的价值观念,使得爱情原本世界上最美好,纯粹感情都渐渐成为一种奢望。《北京爱情故事》在热播之后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反响,是因为他道出了每位像石小猛一样,怀揣梦想,承载着家人的期望,来到像北京这样的都市的北漂们的心声。然而现实的压力,房价的飞涨,物欲的泛滥,人们价值体系的混乱,使得人们在这座城市里逐渐迷失了自己。人们徘徊在一个欲望到另一个欲望的满足中,而忘却了什么才是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晓晓.试论马克思的关于人的本质学说——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2]袁方.中国社会结构转型[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

[3]袁贵仁.价值学引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4]袁祖社.虚无主义的价值幻象与人文精神重建的当代主题——私人性生存与公共性生存的紧张及其化解[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作者简介]秦敏 (1984— ),女, 内蒙古包头人,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与文学。陈宁 (1983— ),女,山东潍坊人,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猜你喜欢

人的本质价值取向社会性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人不是什么:卡西尔批判式人学观探究
浅谈人的本质与价值
从社会性弱势群体自身心理角度谈接受科技知识
社会性交互及其在三维虚拟学习环境中的实现
社会性软件在网上交互教学中的应用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