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道综合整治促低碳城市建设

2012-07-13蔡秀飞陈功星

经济研究导刊 2012年23期
关键词:低碳城市河道整治

蔡秀飞 陈功星

摘要:杭州市区河道是杭州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多次综合整治,已使河道在交通低耗低排、植被绿化增加碳汇、改善环境倡导低碳生活等低碳城市建设方面发挥作用,低碳出行和增加绿化直接促进了低碳城市的建设,而环境的美化鼓励低碳生活起到了间接促进作用。河道受自然和人为损毁的影响很大,唯有低碳城市的建设才是河道整治的根本保障。

关键词:河道;整治;低碳城市

中图分类号:F299.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3-0077-03

2010年杭州被国家列为低碳试点城市,因此,杭州市委、市政府已专门成立了 “杭州市低碳城市建设领导小组”。2011年5月5日,《杭州市“十二五”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简称《规划》)在北京通过专家评审。《规划》分析了杭州低碳发展的条件和背景,提出了杭州市“十二五”低碳城市发展的思路和目标,规划了建设低碳产业集聚区,构建低碳产业载体;推广利用清洁能源,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加大森林城市建设,构建固碳减碳载体;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应用,构建低碳创新载体;优化城市功能结构,构建低碳建筑载体;建设低碳示范社区,构建低碳生活载体;发展公共交通,构建低碳交通体系;推行特色试点工程,构建示范城市载体等8个方面的发展任务和十类示范建设工程[1]。 低碳城市建设瞬间成为杭州市政府部门、新闻单位、专家学者、寻常百姓的热门话题,也使杭州城市建设目标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杭州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美誉,历史悠久、风景优美。而杭州城市独特的河道人文景观资源丰富,经过综合整治,在杭州低碳城市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杭州市区河道的综合整治

杭州有着江、河、湖、山交融的自然环境。全市丘陵山地占总面积的65.6%,平原占26.4%,江、河、湖、荡、水库等占8%。杭州西北部和西南部系浙西中山丘陵区,东北部和东南部属浙北平原,江河纵横,湖泊密布。市区范围内江、河、溪、湖、库、塘、湿地、泉、渠、海齐全。以强潮闻名于世的钱塘江穿越市区;以千年运河为骨干的北部水网地区,河塘密布,仅绕城公路之内有河流140余条;西湖明珠镶嵌在城市中心;城市西部溪流纵横,并蕴藏丰富的优质泉水;蒋村、钱塘江沿岸保留着湿地景观;钱塘江南岸萧山以及下沙地区,自然河道与人工渠道相结合,形成水网系统[2]

杭州市区河道历史悠久,但是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许多临河建筑物与水争地,盲目填河、缩河,使原有的自然水系遭到人为破坏,造成河道填堵、水系萎缩,对城区的防汛排涝及河网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十分有害;一些老河道的护岸工程建设年代早,结构老化,墙体破损,防洪标准低,成为汛期隐患;市区许多河流为无源水体,依靠降水补给,水源补充不足,造成河道调节能力弱,自净能力差。由于城乡水污染防治基础设施薄弱,工农业、生活污水排放失控,使水体遭受严重污染,被监测河流中劣等类的内河占一定数量;同时管理体制不畅,存在“多头”治水局面,导致河道整治标准不一,部门协调难度大,也严重影响河道治理效率。除此之外,在以往的城市防洪规划及建设工作中,着重强调水利方面,而对通过河道改造城市环境方面的目标和要求不够明确[3]

杭州市区河道大规模整治,是以1983年中、东河整治工程为标志,至2005 年已完成了三轮。第一轮从1996年至2002 年7月,第二轮从2002下半年至2005 年底,第三轮从2004年4月至2005年底,三轮共整治河道18 条,总体取得了一定成效。杭州市区河道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自2007年开始全面铺开,坚持截污、清淤、驳坎、绿化、配水、保护、造景、管理“八位一体”和“以河道整治带保护、带开发、带发展”的方针,依据“水生态、水文化、水景观、水旅游、水开发、水安全、水交通”的评价标准,将291条河道分为4 个整治等级,对不同整治等级、整治标准的河道采取不同的综合整治措施[4]。2008年,在市河道整治工程指挥部的基础上,杭州市市区河道整治建设中心正式挂牌成立,成立后的市区河道整治建设中心,将担负着在5年内完成绕城公路内1 000多公里河道的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任务,同时开通2条水上旅游线路[5]。经过30余年的综合整治,杭州的河道已经有了明显的改观,在城市交通绿化和宜居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也直接或者间接地促进了杭州低碳城市的建设。

二、低碳城市建设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严峻形式紧逼下,联合国提出了降低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即低碳。低碳城市是在这一框架下的具体体现,所谓低碳城市是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6]。低碳城市没有固定的模式,城市由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历史传承、文化积淀各不相同,低碳城市发展路径不可能完全相同[7]。相关专家提出了“六位一体”的低碳城市建设模式,从低碳经济、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环境、低碳社区和低碳家庭六个方面入手,构建起全面、可行的低碳城市建设模式。该模式符合城市快速发展期中国城市特征、符合低碳城市和低碳社会建设理念的完整体系,是对我国低碳城市建设道路上的有益探索[8]。杭州市领导部门提出建设以低碳经济、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环境、低碳社会为目标的“六位一体”的低碳城市[9],与其他专家提出的模式大同小异。

三、河道在低碳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城市、乡村地域作为人类活动频繁区和生态脆弱区,保证绿地系统和生态功能的良性运行、保证各级板块,尤其是与滨水单元的生态链结和生态畅通,是吸收温室气体、减轻城市密集区环境压力,保证区域生态安全和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关键[10]。杭州河道的综合整治,对低碳城市的建设方面起到了三个作用:开发了低耗交通、绿化环境增加碳汇和美化居住环境鼓励低碳生活。交通的低耗减排[11]和植被的绿化碳汇[12]直接的起到了降低温室气体的作用,而居住环境的改善鼓励低碳生活,低耗健康[13],对低碳城市的建设起到了间接的促进作用。

(一)交通低耗低排

杭州市河道综合整治,最为显著的改变是恢复了河道的交通功能。2009年7月1日,杭州对余杭塘河实行水上交通管制,禁止一切货运船舶进入,成为水上巴士专用道。2009年12月,杭州市开展东河邻近平行的中河同时整治,在原来隔开的中东河之间的河坊街中间挖出一条新河,使之连通,加上北部接通运河,实现“三水共通”,使水上巴士能沿着运河、中河、东河一路游到底。水运单位耗能低,碳排放量少,污染少,是国际公认的最环保的运输方式[14]

另外,游步道和公共自行车的设计也鼓励大众低碳出行。2010年东河开展大规模改造,穿越大马路的7座桥梁,在桥下两侧架设步行道,使行人可从河坊街一直走到运河边,而无需上桥横穿马路。杭城河道治理中,河道两岸全部修建并贯通了“游步道”,河道整治到哪里,游步道贯通到哪里,同步实现沿河景观与慢行系统的“两个贯通”。为了方便游客出行,东河沿线增设了5个公共自行车租赁点。所有这些整治工作都为步行和自行车的低碳出行提供了便利,而在所有出行方式中,步行和自行车出行不但能耗最少而且二氧化碳的排放也最少,是低碳交通的重要内容。

(二)绿化植被增加碳汇

在整治过程中,除了保护已有的树木,其余的空地均被高低不一植物占据。根据光合作用方程式,生态系统每生产1.00克植物干物质能固定1.63克二氧化碳,释放1.20g氧气。杭州市河道众多,主城区内东西向平均每500米就有一条河道,河道两旁绿树成荫,植被丰富,连成一片将成为吸收城市污染物,净化空气和水质,吸收二氧化碳排放氧气的主力军。

增加碳汇是低碳经济、低碳生活和低碳城市不可忽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个国家、地区、城市由森林植被吸收增加的碳汇,抵消了工业生产和生活消费所排放碳的总量一部分,其数量是很可观的。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区域内唯一的自然碳汇,栽种植物是唯一不消耗能量的碳汇方法[12]。过去10年,北京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09年统计,北京市由于推进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太行山绿化、京津风沙源治理、城市绿化隔离地区、重点绿化通道、彩色树种造林、平原治沙等工程建设,全市林木绿化率达到52.6%,森林覆盖率达到36.7%。由此可见,北京森林碳汇能力、碳汇抵消碳排放的量的效果是不可低估的[15]。按照每公顷公园绿地每天可吸收90O千克二氧化碳[16],杭州绕城公路以内291条近1 000公里的河道两岸绿地,其碳汇量数量可观。

(三)美化居住环境鼓励低碳生活

2007年,以“水清、流畅、岸绿、景美、宜居、繁荣”为指导方针,编制完成的杭州市河道综保工程“1+5”规划,向人们展示了一副河水清澈、风景秀丽、景观别致的江南水乡宏伟蓝图。河道的综合整治美化了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同时为市民营造良好的康体休闲中心。健康的河道可以调节城市小气候,调节温度和湿度,吸收城市污染物,净化空气和水质,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绿化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热岛效应,减少居民使用空调等设备的频率;另一方面,怡人的风景让市民更愿意在河边散步,也减少了电灯等家电的使用。美化后的环境,让市民深刻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他们对低碳城市的建设热情。而城市生产、交通和家庭生活是制约城市低碳发展的三大要素[17],家庭的低碳热情可以转移为低碳消费、低碳生活等低碳社会行动,从而促进低碳城市的建设。

结语

河道的综合整治不但有利于发挥河道行洪排涝、蓄水输水、供水灌溉、改善生态环境、航运旅游、景观休闲、文化载体、滨水利用等功能,而且提供多种低碳交通的选择、增加植被碳汇的面积、倡导市民低碳生活,是低碳城市建设中不可替代的角色。然而,杭州的河道整治还需要进一步加深,尤其是在开发河道的交通运输方面,坚定不移的低碳城市建设是河道整治的根本保障。低碳城市的模式多种多样,中国的低碳城市不能完全遵循发达国家的低碳城市模式[18],国内城市之间也不完全一样,需要有一个摸索阶段。对于杭州特殊的地理人文景观,应该从河道综合整治的方式出发,毕竟已在河道的综合整治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时间和资源,而且成绩斐然,可以作为杭州低碳城市建设的试点,积累经验,率先突破,探索出一条适合杭州低碳城市建设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和讯新闻.杭州市“十二五”低碳城市发展规划通过专家评审[EB/OL] http://news.hexun.com/2011-05-15/129617872.html.

[2]赵秀敏,石坚韧,赵美娜.新型水景都市规划与公众参与模式——杭州水景整合与重现的适宜性发展途径[J].中国名城,2010,(3):

19-25.

[3]徐洁,吴铭.杭州河道综合整治的基本思路[J].给水排水,2007,(33):203-204.

[4]徐雷,楼杰.五水共导·品质杭州——杭州“市区河道综合整治和保护开发工程”的理论解读[J].中外建筑,2009,(11):66-69.

[5]新华网浙江频道.杭州市区河道整治建设中心成立[EB/OL][2008-04-21],http://www.zj.xinhuanet.com/zjgov/2008-04/21/content_

13042944.htm.

[6]黄辉.大巴黎规划视角:低碳城市建设的启示[J].城市观察,2010,(2):29-35.

[7]李向阳,李瑞晴.低碳城市理论研究述评[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3(2):27-31.

[8]连玉明.低碳城市的战略选择与模式探索[J].城市观察,2010,(2):5-18.

[9]王国平.实施低碳新政建设低碳城市的思考[J].杭州科技,2010,(2):15-18.

[10]刘沛林.加快建设国家生态安全体系[N].解放军报,2000-11-18(4).

[11]余凌曲,张建森.轨道交通对低碳城市建设的作用[J].开放导报,2009,146(5):26-30.

[12]赵彩君,刘晓明.城市绿地系统对于低碳城市的作用[J].中国园林,2010,(6):23-26.

[13]李清宇,黄耀志,周颖,蒋过幸.低碳城市建设背景下的苏南小城镇公共绿地与生态经济一体化设计——以常州市嘉泽镇镇区

滨水公共绿地为例[J].生态经济,2010,(2):191-195.

[14]陈洪先.统筹规划低碳发展加快发展广东内河运输业[J].珠江水运,2010,(3):26-27.

[15]蒋有绪,张炜银.谈谈森林城市和低碳城市[J],中国城市林业,2010,8(2):4-7.

[16]徐苏宁.面对低碳时代的到来 校园建设又该如何思考[J].城市建筑,2010,(3):10.

[17]李向阳,李瑞晴.低碳城市理论研究述评[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27-31.

[18]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贵,齐晔.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6):1-7.[责任编辑王佳]

猜你喜欢

低碳城市河道整治
弯道之妙
撮粮之术(下)
河道里的垃圾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中河道的治理与对策分析
咸宁市低碳城市发展路径与治理路线图
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构建的法治保障研究
电子商务对上海低碳城市建设的影响
低碳城市建设视角下城市新区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