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沈阳市铁西区工业遗产利用的经济学分析

2012-07-13卢佳宁沈映春

经济研究导刊 2012年23期
关键词:工业遗产

卢佳宁 沈映春

摘要: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的到来,为工业遗产资源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沈阳市铁西区作为中国老工业基地的典型区域,近年来凭借其丰富的工业遗产资源,抓住城区规划与扩张的机遇,使区域内的工业遗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利用。从一个新视角——广义虚拟经济的角度来分析沈阳市铁西区工业遗产的虚拟经济价值,结合铁西区目前的工业遗产保护状况,探究虚拟经济视角下铁西区工业遗产的发展。

关键词:广义虚拟经济;工业遗产;沈阳市铁西区

中图分类号:F29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3-0050-04

工业遗产是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科技、审美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它包括工厂车间、磨坊、仓库、店铺等工业建筑物,矿山、相关加工冶炼场地、能源生产和传输及使用场所,交通设施、工业生产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相关工业设备,以及工艺流程、数据记录、企业档案等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由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世界范围内的传统工业均遭遇了不同程度的衰退,大量的工业遗存就此形成。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工业设施的不断更新使相当一部分的工业遗产变得岌岌可危,而这些工业遗产的历史文化和科研教育价值则是不可估量的。

目前,我国的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尚未成熟,经验和意识都相对落后,而广义虚拟经济的发展为我们研究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以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典型区域——沈阳市铁西区为例,对该区域内工业遗产的虚拟经济价值进行分析,结合铁西区目前的工业遗产保护状况,探究虚拟经济视角下铁西区工业遗产的发展。

一、铁西区工业遗产的虚拟经济价值分析

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的到来,为我们研究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发展价值提供了新的视角。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基于心理需求视角的广义虚拟经济观,把有别于使用价值的价值定义为虚拟价值,而创造和交换虚拟价值的经济活动就是虚拟经济。随着全世界都在创造和交换虚拟价值,世界已经进入虚拟经济时代。广义虚拟经济就是“人本”经济,是立足于价值再造,创造和交换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商品经济,是虚拟价值的价值量大大增加的经济。由于广义虚拟经济把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涵盖在内,所以,广义虚拟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涵盖了非物质经济[1]

我们可以采用“虚数图像表示法”分析工业遗产的虚拟经济价值。宋可为在《虚数对广义虚拟经济的启示》一文中,根据德国数学家高斯(1777—1855)在1806年公布的虚数图像表示法,认为虚数也能用一个平面上的点来表示,提出:“将实体经济和广义虚拟经济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表示。用实轴表示满足人类生理需求的实体经济,虚轴表示满足人类心理需求的广义虚拟经济。” [2] 并得到图1的图形表示法。

从上面的图形中可以看到,θ角越接近0度,则实体经济状态所占比重越大;θ角越接近90度,则广义虚拟经济状态所占比重越大。对于工业基地来说,在日常工业生产活动正常运行的时期,主要是生产用来满足人们生理需求的实体经济产品,所以θ角较小;而成为工业遗产之后,该工业基地主要通过发展旅游资源,建立博物馆,创建文化长廊等模式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所以θ角较大,如图2所示。

可见,工业遗产的经济价值呈现出实体经济价值比重较小,广义虚拟经济价值比重较大的状态。而虚拟价值的增加主要分为以下的几个方面:

1.历史价值的增加

每一种文化都会有它的文化根源,这也就是它的历史。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工业遗产自然成为了工业文明的成果,成为了一个城市抹不掉的记忆。就沈阳市铁西区而言,作为新中国工业支柱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突出的历史价值,它的存在证明了我国工业活动的起步和发展。所以,在工业遗产的开发中最不能忽视的就是历史,只有正确认识历史,才能充分展现历史原貌,从而发挥它的教育作用。

2.科技价值的增加

科学技术在工业文明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任何工业遗产都保留了它的科技价值,在工业遗产的开发利用中,我们不能忽视它的科技价值。当科技成为历史的时候,工业遗产的科技价值也随之彰显。铁西区重工业基地作为新中国装备制造业的重点区域,其独有的生产流程和工业技能等都是科技价值的体现,在进行工业遗产开发时应当予以重视。

3.美学价值的增加

在工业遗产开发的过程中,欣赏者的视觉感受是不可忽视的。工业遗产中的建筑一般体现了某一历史时期建筑艺术发展史的风格、流派和特征,这对学习和研究特定时期的建筑设计与审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参观工业遗产的时候,参观者往往也会注意到不同的工业遗产风格、样式上的不同,这样的参观与游览不仅带来了美的享受,同时也加深了游客对工业遗产的认识。铁西区构建的“一廊、两馆、两园、一场”为代表的全景式工业遗产脉络,正是这种美学价值的具体体现。

4.教育价值的增加

自“一五”计划开始到21世纪的今天,铁西工业不断历场房和机器的换代。旧有的工业建筑和设备虽然已被废弃,却是历史的见证,它有着独特的存在方式和文化,是恢复历史原貌的重要依据。所以,以实物为依托,能够对广大青年进行历史教育,使他们了解历史,了解工业文化遗产。工业遗产中的厂房、机器和生产线都是活生生的教材,既能帮助人们认识工程技术原理、生产工艺流程,激发青少年从小热爱科学,勤于思考的热情;也可以使人们认识到传统老旧工业存在的能耗高、污染重等对环境有害的负面影响,使工业遗产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

除上述虚拟经济价值的增加,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还能间接拉动区域的整体发展。铁西区的工业发展对整个沈阳市的经济发展起了带动作用,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保证。2002年6月,铁西新区成立之初就开始了“东搬西建”整体改造,而整体改造的核心,就是通过企业向开发区的搬迁获得级差地租的补偿,从而使企业获得充足的资金,实现产业发展资源的优化重组。而这又赋予了工业遗产新的生命,给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新兴工业化发展与工业遗产保护的相辅相成,使铁西区走出了一条老工业改造振兴的新路。

二、铁西区工业遗产资源的利用状况

沈阳市铁西区作为该市中心行政规划区之一,具有百年的工业发展历史,先后经历了日本殖民工业掠夺、新中国工业建设、改革开放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等历史阶段。新中国成立后,铁西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一五”、“二五”计划期间,国家把铁西区列入重点改造的工业区,投资新建和改造了一批大中型企业。其中,国家列入“一五”计划的156项重点工程中就有3项在铁西。“一五”期间,铁西区工业企业共有650余个,其中20多个企业的生产规模和经济技术水平名列全国同行业之首。铁西区不仅向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提供装备,而且向全国输送了大批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20世纪80年代末期,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尤其是信息革命、知识经济和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的到来,铁西工业区的功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原有的产业优势与区位优势逐渐减弱。因此,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历史时期,铁西老工业基地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为了扶持老工业基地走出低谷,“十五”期间,国家作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决策。铁西区在经历恢复性调整、适应性调整、战略性调整后,逐步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3]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逐渐深入,为了更好地适应21世纪经济快速发展,沈阳市委、市政府于2002年6月将铁西区与张士开发区合并成立铁西新区,于是,铁西区便进入了“东搬西建”的整体改造之中。企业通过向开发区搬迁获得级差地租的补偿,从而使企业获得充足的资金,实现了产业发展资源的优化重组。也正因为这样,铁西区留下了大量工业遗产,其中大部分工业建筑遗产面临着被拆除的局面。铁西区政府经过斟酌,对一些重点的、有代表性的厂房、住宅区和机器设备等工业遗产采取了保护措施,经过不断的努力,如今的铁西区已经建立了以“一廊、两馆、两园、一场”为代表的全景式工业遗产脉络[4]

1.一廊:建设大路工业文化走廊

铁西区于2010年5月开始动工在建设大路打造一条工业文化的景观带——铁西工业文化走廊。其建设主要以借助于工业元素、旧机器设备创意设计出的工业雕塑为主体,配以景观改造,留驻铁西老工业基地的历史印迹。一期工程在东起南五公铁桥西至保工街路段设置“晨曲·暮歌”、“力量”、“铿锵名录”、“雪花”、“孵化”、“工业乐章—印刷变奏曲”、“工业魔方”、“机床1970”等8个风格迥异、特色鲜明的主题雕塑。

2.两馆:铸造博物馆、工人村生活馆

铸造博物馆于2007年6月在沈阳铸造厂翻砂车间基础上改造而成。总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主体建筑1.78 万平方米,分东跨、西跨和中跨三个部分。主要通过“铁西沧桑·沈阳百年工业印记”铁西工业历史回顾展,以及保留下来的原厂区的机器设备等工业元素、工业符号的集中展示,再现铁西辉煌的工业历史和发展成就。2007年12月,铸造博物馆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点。

2007年6月铁西区按照文物保护原则,在保留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对工人村旧居7栋苏式建筑围合进行了改造,建成了总建筑面积8 300平方米的工人村生活馆。在工人村生活馆中还原了当时的“大合社”、粮站、邮局、抗大小学、幼儿园等原貌,以及不同年代13户典型家庭的真实生活场景,共展出老照片200多幅、实物5 000多件,并于2009年增设了厂志馆、旧报馆、徽章馆、小人书馆。通过真实再现老工人村居民不同年代的生活风貌,生动反映了铁西工人阶级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

3.两园:铁西1905创意文化园、劳动公园

铁西1905创意文化园,占地面积4 000平方米。由北方重工沈重集团的二金工车间改建而成。该车间始建于1937年,是日本住友株式会社的机加车间。改建力求保留原建筑的设计风格和主体结构不变,对建筑内部进行重新分割,并引入创意文化产业,打造铁西创意文化产业的中心。

劳动公园建于1958年,占地面积33.63公顷,内部建有王凤柱等计划经济时期的劳模雕塑。为弘扬劳模精神,2006年5月在原有劳模雕塑基础上增建了劳模浮雕。劳模浮雕墙总高4.9米,长20.06米,厚0.8米,主题画面以高浮雕铸铜制成。此设计表现1949—2006年沈阳市暨铁西区所产生的各个历史时期劳动模范典型代表物,并紧扣劳动创造未来之创意主题,形象地反映了建国以来劳模在沈阳市各个历史阶段劳动和创造中展现的生动画面。

4.一场:重型文化广场

2010年6月18日,兴华街西、北一路南一座淬炼铁西工业文化精华的重型文化广场正式揭幕并对外开放。铁西区委、区政府在铁西核心地段保留了这块3万平方米的沈重老厂址,修建成重型文化广场,占地4000多平方米的原沈重机加车间被原样保留,建成“铁西·1905·创意文化产业园”。

整个广场不见一个“工”字,却处处让人体味工业的文化烙印:围树椅是废弃的电炉盖,垃圾箱是沈重遗留下的老部件,秋千、跷跷板是老设备的再利用,它是一座融合了铁西工业百年历史和现代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地标性建筑,以一种艺术、唯美的方式展示了铁西制造综合实力、竞争力。

三、虚拟经济视角下铁西区工业遗产的发展

广义虚拟经济时代,其生产要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实体经济时代,以劳动、资本、资源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但是,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还要加上一个以信息态为表现的“人气”——最大限度地发掘生活题材,捕捉能够紧扣人们心弦的人文信息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其手段则是通过重组和嫁接各种信息要素,并以此打造“人气”[5]。以此作为标准,工业遗产无疑是虚拟经济时代的典型产物,能够从旧有的工业废弃资源中发掘出潜在的利用价值,紧紧抓住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日益增长的“怀旧”心理,重组已有资源,进行设计规划,从而打造“人气”,拉动区域整体的又一次发展。

目前铁西区工业遗产的保护体系日渐完善,而保护基础上的开发利用则还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重视不够,工业遗产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比例较低;二是家底不清,对工业遗产的数量、分布和保存状况心中无数,界定不明,对工业遗产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保护理念和经验严重匮乏;三是认识不足,认为近代工业污染严重、技术落后,应退出历史舞台;四是措施不力,“详远而略近”的观念偏差,使不少工业遗产首当其冲成为城市建设的牺牲品[6]

依照虚拟经济“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特征,铁西区工业遗产的发展主要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完整的工业遗产名录

铁西区现有的工业遗产数量、种类众多,但尚未建立起完整的工业遗产保护体系[7]。完整的工业遗产体系应当包括物质性遗产和非物质性遗产两个方面。铁西区的工业遗产保护的焦点大多集中于物质性遗产,而对非物质性遗产,例如工业档案、生产流程、工艺技能的保护就有所欠缺。因此,建立完整的工业遗产名录势在必行,是工业遗产挖掘、认定,进而确立各级保护名录等基础性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工业遗产的保护成效。

建立完整的工业遗产名录,一方面要对整个区域内现有的工厂、工场、机器、建筑群等生产性建筑,货栈、仓库等仓储性建筑,铁路等运输性遗存,工人居住区、工业学校、医院教堂、团体协会、名人故居等社会性建筑,酒馆、公园、影剧院等休闲性建筑进行一一核对,登记,注册,建立遗产档案;另一方面要深入到人民群众和广大退休工人中,充分发掘非物质性工业遗产。如借助工人的信件、日记,探讨工人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角色适应,工人对于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的态度、应对之道,工人对于新的阶层关系、社会流动性问题的看法,工人的休闲娱乐观念、休闲娱乐模式等。或寻找不同工业时期工人在工作、生活以及休闲娱乐领域内创造、使用、传承的各种艺术文化遗存,包括音乐、舞蹈等。例如,2008 年10 月,铁西老工厂故事成为辽宁省沈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国内目前反映工业时代的唯一一个口头文学类遗产。

在建立完整工业遗产名录的基础上,还应尽快建立科学的工业遗产分级制度[6],根据级别来确定其保护方式,有重要价值的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原址原状的保护,有一定价值的历史遗存进行利用性保护,不是很重要的但是代表了一定工业形象的,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造,在功能上和时代性上适应城市的发展。

2.采用“PPP”模式进行工业遗产建设

在工业遗产的保护体制方面,发达国家主要采用非营利体制,既利用市场机制,又保持遗产的公益性和公共性。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国家正在突破由国家对工业遗产事业统揽统包的格局,开始重视公众在遗产方面的文化消费,将遗产保护与市场经营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通过制定法律、规章、标准,提供经费等,对遗产保护运营进行监管与支持的作用[6]。

而目前,铁西区的工业遗产保护还处于政府规划出资建设、委托公共企业管理的阶段。这种方式可以节约交易成本,而且能避免如果由私有企业来经营单纯追求经济效益有可能导致的过分利用问题。但是公共企业作为“所有者缺位”的组织,也存在诸如缺乏监督、效率低下、专业技能人才缺乏等问题。

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用“PPP”模式来进行工业遗产的建设[8]。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s)是指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合作的模式,是指政府组织、非盈利企业、营利性企业基于某个项目而形成的相互关系的形式。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合作的顺利完成,最终使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

这种模式可以借鉴应用到铁西区的工业遗产建设中去。原模式中的政府组织,在这里可以转化为政府组织的委托人——公共企业。非盈利组织,则是指工业遗产保护领域中的咨询委员会等,它们拥有工业遗产保护方面的信息优势、专业优势,因此,可以对工业遗产的具体保护方式提出权威的建议,是减少交易费用的关键环节。此外,政府可以吸纳民间资本介入工业遗产的保护,这可以进一步减少保护的成本,是一种“双赢”模式,在减轻政府初期建设投资负担和风险的前提下,提高工业遗产保护工程的质量。

3.加大宣传力度,创造品牌效应

在目前我国的工业遗产中,北京的798艺术区和上海的8号桥在国内外均有一定的知名度。而沈阳市铁西区若想打开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人关注铁西工业遗产,就要加大对工业遗产的宣传和教育,增强人们对工业遗产的认知。可以进行全国同类工业遗产开发与保护的研究,与相关专业的院校合作,把铁西区作为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的实习基地。同时,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宣传途径,既要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宣传铁西新形象,又要通过网络博客、微博、SNS社区、政府官方网站等新兴渠道及时普及工业遗产相关知识,更新工业遗产园区动态,使人们更深入了解铁西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现状。

在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要尽可能地利用“铁西老工业”的品牌效应,使铁西工业遗产贴近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品牌,从而具有和其他国内外工业遗产园区相抗衡的核心竞争力。798艺术区主打“创意”,8号桥的理念是“时尚”,而铁西区也应当抓住自身的特点,为工业遗产的宣传推广寻找突破口,使铁西成为国内又一个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示范点,从而拉动全区乃至全市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左鸣,吴秀生.虚拟价值的人类活动论依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2]宋可为.虚数对广义虚拟经济的启示[J].航空企业管理,2007,(5).

[3]杜雨山,杨志强,刘静涛,郭建辰.沈阳铁西区工业遗产发展路径探析[J].历史与社会论丛,2010,(5).

[4]铁西区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tiexi.gov.cn

[5]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与微观层面的企业经营实践[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0,(1).

[6]厦门图书馆网站--文化信息参考.中国工业遗产的开发与利用http://www.xmlib.net/dzfw/xxzx/whxxcc/200908/t20090814_20903.htm.

[7]何军,刘丽华.工业遗产保护体系构建——从登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工业遗产谈起[J].城市发展研究,2010,(8).

[8]张雪,王佳佳.工业遗产保护政策的经济学分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12).[责任编辑高惠琦]

猜你喜欢

工业遗产
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及策略研究
中外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对比分析
杭州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案例比较研究
城市更新下工业遗产的文化重塑
基于扎根理论的沈阳工业遗产旅游吸引力影响因素探析
老房子新建筑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工业遗产数字化路径研究
连云港716创意产业园区文化营销研究
工业遗产的保护研究与开发
工业遗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