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推手》和《地球上的星星》看“本色”电影的魅力

2012-07-13刘文灵

电影文学 2012年15期
关键词:阿米尔李安星星

刘文灵

[摘 要]李安和阿米尔?汗都是成功的电影制作者。由于二人对事物诠释的视角、解决问题的思路等相距甚远,所以他们带给我们的感动不尽相同,但都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本文借助李安的《推手》和阿米尔?汗的《地球上的星星》,论证了他们实际的自我与所创作的作品之间的关系,认为是“本色”电影的魅力铸就了李安和阿米尔?汗的成功。

[关键词] 《推手》;《地球上的星星》;李安;阿米尔?汗

看过《推手》《喜宴》《卧虎藏龙》等作品以后,感觉李安的作品略显“压抑”,甚至有淡淡的哀伤,其中主人公的韧性、执著似乎都源自“改变你能改变的,接受你不能改变的”这一处世哲学;看过《地球上的星星》《三傻大闹宝莱坞》《印度往事》等作品,感觉阿米尔?汗的作品比较凸显勇往直前、积极争取的精神。

根据麦克莱兰的说法:“如果你想要了解一个人的内心发生了什么,别问他,因为他不能总是准确地告诉你。而要研究他的想象和梦。如果你这样做一段时间后,你就会发现他的脑子里不断重复的主题,而且这些主题就可以用来解释他的行为。”[1]354

查阅了李安和阿米尔?汗的相关资料以后,笔者认为二人的情感和性格与其作品中的某些人物形象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在某种程度上说,他们是用真实的自我影响观众,难怪大家会对二人的作品推崇备至。

因为李安的身份更多是“导演”,阿米尔?汗的身份更多是“演员”,所以,为了提高二者的可比性,笔者结合两人都是导演的影片——《推手》《地球上的星星》——来分析“本色”电影的魅力。

一、李安与《推手》

李安既是《推手》的编剧,也是《推手》的导演。1991年开拍的《推手》获得当年台湾金马奖最佳导演奖提名,并最终摘取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评审团特别奖等3项大奖。

《推手》的诞生首先应该归功于李安赋闲在家6年的“家庭主男”生活——这使他更多地关注家庭生活,因为这段时间与外面现实世界的相互作用偏少,相关的经验也偏少。

《推手》中儿子的挣扎与“妥协”、父亲的“坚持”与孤寂,都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答案,也可以从李安与其父亲之间的故事中发现他在影片中寄托的情感。

李安既懂中国文化,又懂美国文化,所以成功地在影片中“制造”了无法和解的矛盾——传统的父亲,美国的儿媳。

《推手》中的父亲背井离乡到美国去找儿子,如果不是“在儿子家”“与儿媳相处”,入乡随俗的理念和本领,父亲应该是有的。但是,就因为这特殊的空间、特殊的对象,父亲没有顾及太多,很“坚持”自己。因为在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中,父亲是绝对的权威,其他人要主动地适应父亲,父亲绝对没有必要为其他人而改变自己。当然,如果父亲体贴其他人而自觉地改变,其他人会知足感恩。

《推手》中的儿子非常理解父亲,但让自己的美国媳妇为适应父亲而改变是不可能的。首先,她不懂中国文化,不知道如何以父亲满意的方式行为做事;其次,根据团体动力学[2]的观点,在美国本土要让某个美国人在生活习惯、观念等方面“中国化”是不可能的。

可怜的儿子被夹在了父亲与妻子中间,根据纽科姆ABX模式,[3]父亲与妻子的关系已经让身为儿子的男主人公很难过了,更何况他是在中国“子不嫌母丑,母不嫌儿陋”等“孝道”思想下熏陶长大的呢?——因为自己的妻子,父亲在美国并没有如愿以偿地享受天伦之乐,所以儿子很愧疚。但是,站在美国文化的视角审视自己妻子的行为,她也没有错,毕竟她是地地道道的美国人。

《推手》中的儿子没能实现父亲的“理想”,父亲的哀伤、孤寂刺痛了观众的心。面对这一结局,身为儿子的男主人公,其内心又将是何等的沉重呢?片中儿子对父亲的愧疚之情,其实是李安对其父的真实情感:“李安的祖上是江西望族,可以说是正统的士大夫家庭。他的父亲在28岁时就成为江西崇仁县的县长,后在国民政府教育部任职,到台湾后一直出任台中一所重点中学的校长。”[4]毫无疑问,李安的父亲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诗礼传家的楷模,但李安却选择了被传统思想所鄙视的“戏子”专业;为了儿子的前途,父亲主动提议他到美国深造,希望他有所成就,结果他硕士毕业后,就没能找到一份与电影有关的工作,窝在家中当了6年的“家庭主男”,一家人只能靠妻子微薄的薪金度日。在台湾“新闻局”举办剧本征选时,李安银行的存折上只剩下43美元,还赶上小儿子出生。[5]李安对妻子、儿子、父母的愧疚之情可想而知,所以他能够在剧本征选截止日期前两个月赶写出《推手》——这是他厚积薄发的结果,更是“移情”的杰作。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不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的思想。所以,正如《推手》中所表现的那样,中国的孩子真正能够自己做的选择并不多,大都按父母意志“规划”自己的未来。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尽管李安“叛逆”了,但他无法因此而高兴。即便是现在,尽管他在世界影坛上已经确立了自己的位置,仍然不能释怀。

《推手》在略带哀伤的氛围中结束——孤寂的父亲、“幸福”的儿子——这是儿子的选择,也是父亲让步的结果。父亲与儿子“僵持”,最后让步的往往是父亲——李安的父亲也一样。“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李安很懂父亲,所以更觉得愧对父亲。

《推手》中的儿子可谓是“孝子”,但他既没有像“曾子休妻”一样,一切以父亲为中心,也没能保证与父亲团圆在一个屋檐下。我们曾经讽刺“举孝廉,父别居”——在这个层面上说,《推手》中的儿子违背了中国传统的孝道,但是,《推手》的结局是“伤害最小”的选择:如果因为父亲而让自己的家庭解体,父亲一辈子都会不安;父亲独居对美国的媳妇和在美国长大的儿子没有影响。——“改变你能改变的,接受你不能改变的。”李安在6年的蛰伏中,既接受现实,又在积蓄力量准备改变现实;他的“叛逆”既伤害了父亲,又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这份伤害降到最低。

二、阿米尔?汗和《地球上的星星》

猜你喜欢

阿米尔李安星星
《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人物形象解读
为你,千千万万遍
不一样的风筝
On Syntactical Features of John F. Kennedy’s Inaugural Speech
串星星
一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来自星星的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