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须重“例” 多元解读应有“度”

2012-07-13缪方力

教育界·上旬 2012年10期
关键词:文本教材课文

缪方力

新课程改革使人们认识到不应该把文本的理解作为阅读教学的唯一追求,也认识到不应该把教科书等同于全部的教学内容。可是现在又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一篇课文的教学常常用很少的时间去接触课文,反而是提供大量课外的材料,美其名曰是扩展探究,信息最大化。其次追求学生活动的异彩纷呈,认为文本解读重在多元。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却持有不同的观点,认为在处理语文教材和阅读教学至少必须坚持以文本为原点,以课堂的读听说写为基点的传统课堂的元素,必须有所坚持。

一、对于教材中的“例子”是一定要认真学的,不是可学可不学的

语文课堂教学落脚点是在课堂,所以精选用好教材这个例子,就变得尤为重要。我认为很多时候不是文章不好,是因为我们不会引导,不善于处理才使得教学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就这样说:“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文本。作者思有路,遵路识其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叶老的话是让我们要潜心钻研文本,探究分析文章的思路,把握作者的情感,重视对文字的推敲。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如果我们在上课时脱离文本,不能落实在具体的字句、语言、篇章的理解感悟上,就不可能触类旁通。我们要通过课文这个例子达到“授人以渔”,学生则通过课文这条“鱼”,进而会“渔”。

作为语文教师首要一点就是通过让学生掌握某类文章的形式特点,进而能自己独立阅读,能够举一反三。学了《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我们让学生明白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更重要的我们是让学生掌握解读说明文的方法。学了《紫藤萝瀑布》学生能够运用托物言志来优化作文;学了《邓稼先》了解如何从几个方面来塑造人物形象;学了《背影》我们明白要从细节来表达父爱亲情。

因此,我们要重视教材,否则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二、文本是阅读教学开展的重要媒介,语言活动是语文教学的独特之处

语文是姓语的,就是说离开语言本位,去搞其他活动只会弱化学生语言感知的能力。多媒体的介入,确实给教学带来了进步,但比起文字的直接阅读少了太多的想象和自由思考的空间。如果整堂课都是用图片来代替文字,用歌声来取代朗读、用电影来取代想象,那么请问这还是一堂具有语文元素的课吗?难道语文课堂我们不应该以语言文字的交流、语文文字的朗读、语言文字的品味和表达为主吗?因此,我们反对那种以弄清文章“写了什么”为重要目的和唯一目的的阅读教学,也反对那些连文本都没有理解,甚至连文章都没有好好的读过看过,就匆匆忙忙开展其他非语文活动的阅读课。

那种简单潦草地处理文本,漫无目的地扩展阅读,匆匆忙忙地读写结合,是对阅读课基本规律和基本任务缺少正确认识的体现,也是阅读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2004年第六期《中学语文参考》上,史绍典老师的一篇《听课札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案例:一位老师教学鲁迅先生的《雪》,以彭丽媛的《我爱你,塞北的雪》影音入题,以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作为结题。正如史老师所分析:“这么多的雪,到底与鲁迅的雪,有什么联系呢?这么多的雪,一股脑地抛给学生,鲁迅的《雪》处于何种位置?这是一种所谓的联系迁移拓展,只是意在造成一种容量大,联系多,积累广的虚假繁荣,实则是教学的华而不实,哗众取宠,于文本的解读,从根本上说是弊多利少。”

三、缺少思维碰撞的讨论交流和漠视文本的多元解读,表面热闹,实则只是徒有其表,应该辩证看待这些教学活动

现在的阅读教学追求这样的理念:“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对“多元解读”的过热追捧,对“独特体验”的过分珍视,导致语文课上对文本价值取向的曲解或误解。这必然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向另一个极端。

因为作为阅读客体的文本虽然存在着“空白”和“不确定性”,但必然也会有许多显性的、鲜明的“规定性”,总会有个“作品视界”范围。“多元解读”也只能在这个范围内进行。“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而总还是莎士比亚所描写的哈姆雷特的反映,彼此在某些细节上难免会有些差别,而在基本性格上还是那个哈姆雷特,而不可能成为堂吉诃德。

假如把文本的价值取向比作一个靶子,那么多元理解就如同靶子上大小不同的圆环。打中靶心就是准确理解了作者与编者的价值取向:打在靶心的外围,不论是七环八环,还是三环四环都可以肯定。如果脱了靶,那就不对了,就是曲解或误解了,因为“多元解读”必须在求对的情况下才有价值。

《旅鼠之迷》一课中,谈及旅鼠一年繁殖数量巨大的话题时,有一个学生惊讶地说:我发现人类应该不用再为粮食短缺而犯愁了,我们该吃旅鼠了,全场哗然。我们能看到这个学生思维活跃联想丰富,但我不能说这个学生理解了文本,这也不是阅读教学所追求的多元解读。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应建立在文本的基础上,脱离文本,所谓多元解读只能是一种空谈。

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 充分发挥教师这个平等的“首席”的作用,导航、引领和统领,适时调控对话的方向,组织对话的过程,以保证对话的有序和有效。才使得语文教学活动既多元又有效。

阅读教学须重“例 ”, 课堂教学要体现语文性,多元解读应有“度”!

【参考文献】

[1]叶圣陶. 语文教学二十韵.

[2]史绍典. 中学语文参考.

猜你喜欢

文本教材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教材精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