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思想品德课中的自我教育
2012-07-13黄和泉
黄和泉
【摘 要】在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教育是外因,自我教育是内因,是思想品德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和自觉才能收到教育实效。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自我教育 自我认识 自我体验
所谓“自我教育”,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影响和指导下,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进行的自觉训练和行为控制活动。在“知”方面表现为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批评;在“情”方面表现为自我体验、自我悔恨;在“意”方面表现为自我誓约、自我命令、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在“行”方面表现为自我训练、自我检查、自我改造……
在积极改革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注重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是加强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手段。
一、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创设自我教育氛围
思想品德课一般都是一篇课文通过生动感人的故事传授一个道德观点,落实一个要点。中高年级的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读懂,教师不必越俎代庖,而应正确处理好“主导”和“主体”的关系,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后自能读书、对口交流或小组讨论,利用教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学以致用。这样,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活动全过程,自读自悟,自我认识,自我探究。教师则深入学生中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指导他们对自己和别人的意见进行比较、品析,让学生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自行感知、领悟文中的道德观点,在求知求真中获得成功的乐趣。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自身知、情、意、行诸要素矛盾运动的结果。课堂教学就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法,促进学生在这矛盾运动中自我教育。如:在四年级教“和好书交朋友”一课时,教师不是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就事论事,而是结合教材内容展示班上几位学生的读书笔记和摘录本,还请在全国读书活动中获奖的同学介绍经验、谈体会。真实、生动、接近学生生活、思想的实际事例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激励作用,引起学生情绪上的共鸣,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从而指导道德行为。
在教《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一课时,教师一改重复课文要点的总结方法,而是在明理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收获、体会,学杨振宁、爱因斯坦的名人名言,在书签上写一句“凡人凡语”,送给你喜欢的人。促进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教育。一条条虽带稚气却充满哲理的“凡人凡语”,激发了学生自己的积极性,为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奠定了基础。
二、联系实际指导辨析,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为达到自我教育的预期效果,教师设计的辨析题必须是真实的、可信的、有针对性的,学生能够理解的。在教“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一课时,设计了“小学生到底该不该玩游戏机”“爷爷奶奶退休后搓麻将、打牌是否好”等辨析题。学生在进行分析、争辩、讲述理由时,他们的道德思维过程清晰地展现出来,教师就“有的放矢”给予指导,发展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改正的能力。
辨析题还应注意涉及的道德规范在设计的情境中必须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使题中的两种道德判断既相互对立又仿佛都有其合理性,以此提高学生道德评价和对社会适应能力。如教学“关心他人”时,出示了这样一道辨析题:“卫卫放学回家,路上拾到10元钱,他用这钱买了些营养品送给一位孤寡老人。”学生学了《改革开放,成就辉煌》一课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经济、科技等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因此,我们要向他们学习,走它们发展道路。”这些题有一定的难度,似是而非,让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展开辩论。双方唇枪舌战,各抒己见,在辩论中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做出道德选择,有力地推动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判断、自我锻炼能力的发展。
三、组织参加社会实践,增强自我教育效果
要把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向学生生活的领域拓展和延伸,在反复自我教育的实践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
学习了《心中有他人》后,组织学生去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使学生在明理的基础上,萌生正确的行为动机,从中体验关心他人的乐趣和意义。学了《孝亲敬长》《要有家庭责任感》后,布置学生做一件为父母分忧解难的事,促使学生知行结合。
在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教育是外因,自我教育是内因,是思想品德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在现实环境中,对自己的认识和行为作自我判断、自我调节、自我管理、自我评价,在认识内化的基础上转化为外在的道德行为,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才能增强自我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政治编辑室. 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学习读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国家教育委员会. 小学思想品德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1997.
[3]宋殿宽主编. 小学教师之友. 思想品德卷.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4]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