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012-07-13郭巧懿
郭巧懿
【摘 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宝贵财富,其培养也是高等教育要满足的一项需求。然而,学习一门外语和能够运用该语言有效地进行交际是有差异的。只有语言知识并不能完全胜任交际的任务,还需要对文化的理解。本文通过对外语教学不同层面因素的分析,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相应策略。
【关键词】文化 语言 外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前言
语言教学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起从单一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研究转向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跨文化交际源自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始于80年代初期。所谓跨文化交际学,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分享思想、感情和信息时所发生的一切。跨文化交际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个人之间的交际,涉及价值观、人文哲学、历史传统、地理因素、行为规范和交际语境等。胡文仲教授指出:“价值观是一个事关重要的问题,可以说是核心,不理解价值观的差异就不能真正理解跨文化交际。”一般来讲,跨文化交际能力包含情感、知识和行为三个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并缺一不可。当今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国家、民族、地区之间在政治、文化、科技、贸易等方面的交往愈加频繁,国际互联网的开通更使人足不出户便涉及跨文化交际,英语作为一门重要通用语言,发挥的作用尤为明显。可以说,当今外语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应该体现在外语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综观中外学者在跨文化交际领域的研究,在理论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对跨文化能力的概念及要素已做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已构建的跨文化能力模式并不是专门针对外语教学培养跨文化能力而提出的,因而不完全适用于外语教学。在实证研究方面,国内学者的跨文化实证研究还很有限,且往往注重语言文化知识层面,有关跨文化意识及行为调适能力的调查研究较少。外语教学培养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种包含语言文化知识、跨文化意识、行为调适能力以及交际技巧等多层面的综合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需要渗透语言各个技能培养的过程之中。但目前我国的外语教育现状却不尽如人意。虽然各级外语教学大纲都在概述和目的陈述部分提到外语教学应该培养学生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但在课程的设置和标准、教学原则与测试评价等部分并没有对外语教学的社会人文目标详细地描述。世界上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的许多著名高等学府都开设了有关中国文化的课程,而在我国类似的文化课程的设置还不普遍,外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以应试为主。教师在课堂上注重语言知识讲授,未能激发学生对文化差异的兴趣和培养其文化差异敏感性,学生在学习中很少关注文化细节信息。高校的外语课堂教学,无论在环境、过程、方法,还是检测手段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不足。仅凭有限的课堂时间,很难达到从深层次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的目的。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因素与策略分析
(一)文化因素
文化是一个民族在自己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特风格与传统。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各民族的文化互不相同,因而在交际中,语言的使用和意义的表达会有很大的差异。在“地球村”的今天,语言学习过程中更加凸显出文化知识的重要性。Deborah Peck强调文化学习应该始于课堂教学之初,并应一直坚持下去。适时进行文化导入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途径,学生应努力掌握标准而地道的外语及其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同时,由于跨文化交际是双向的,以跨文化交际为目标的外语学习不是单向学习,教学中也很有必要输入本国文化背景知识。当面对面与外国人交流时,大多数学生不知道如何表达诸如“给农民工打白条”,他们翻译成“give a white note to the present workers”,令外国朋友听得一头雾水,不得其解。学生心理上由此产生挫败感,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可见,在进行目的语文化导入的同时,不可忽视母语文化的重要性。
在外语教学中,注重语言中的文化因素的同时也要关注语言行为的交际文化,包括交往过程中的举止行为、社交礼仪及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了解这些因素是避免交际过程中的文化失误,准确运用语言的重要环节。以应邀到家里做客为例,在英语国家,一般赴约的时间不宜过早,以准时或晚到5至10分钟为宜,而中国人做客提前现象比较普遍。另外,在西方,主人接受客人礼物时,一般是当面打开并表示感谢,而中国人一般不当着客人面打开礼物。人际交往中类似的例子俯拾即是。显然,文化差别的存在会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障碍,语言及交际规则的转换能力及文化适应能力在跨文化交际中必不可少。所以,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自如地在汉语与目的语交际规则间进行得体转换,适应新的文化环境,排除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
(二)学生因素
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直接影响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生在习得一种民族语言的同时,也是在习得该民族的文化。只有具备了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学生才能在跨文化交流中自觉地去体会对方的心境,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中国的多数大学生很勤奋,也很友好,但他们不愿意在课堂上发言,显得比较被动,甚至对参与课堂上的合作性活动表现出反感的情绪。大部分学生在外语课堂上不提问,只专注于考试和记忆。受传统儒家自我修养思想的制约,他们只有对自己的表现有十足把握和自信时才会回应老师和同学,害怕犯错误和丢脸,心里时刻都有追求完美表现的思想。许多学生认为学习是一种自我发展,不是炫耀,所以他们更喜欢听别人发言,而不是表达自己的观点。当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来自于通过笔试时,也就没有必要在课堂上练习口语表达了。
另外,一些学生对于外语学习较低的期望值,学生的个人能力和性格等也都是影响外语课堂表现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效果的原因。
(三)教学因素
能否实现学生跨文化能力的有效提高,与教师素质、教学方法、教材等多种因素密不可分。一个优秀的外语教师,不只是语言知识的讲授者,更应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外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提倡多元文化共存和吸收,帮助学生主动地获取并深层次地处理文化知识,以便在跨文化交际方面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文化互动对教师的能力要求较高,教师的跨文化意识和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随着新文化的不断涌现,教育者自身也需要不断地观察,学习和总结不同的文化。通过涉猎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观赏外国电影等多种渠道来了解外国文化,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增加对目的语国家文化背景的了解,明确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词汇是传授文化知识的起点,在课堂的基本技能训练中,可以给学生适当的文化背景知识作为依托。例如,英语中的“little”和法语中的“petite”修饰女子时,除了共同表示“个子小”外,前者还表示女子的“纤细,可爱”,而后者还有“匀称”的意思。
当然,外语教学不能局限于语言系统本身,要使外语教学深入到语言系统外的现实生活中去,令学生完善地掌握所学语言,按照语用原则进行交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目的语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认识语气的差别,发现并比较思维模式的不同及其对语言表达的影响,从而排除母语思维的干扰,使其逐步养成用目的语思维的习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准确、规范的表达能力。实际上,取材于现实生活的课文、小说或剧本包含了大量文化方面的内容,值得研究学习。影视欣赏也是如此,教师应提醒学生认真观察影片中外国人的言语和行为模式,并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深入讨论,将其与母语语言、文化习俗、价值观念等进行对比分析。外语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理解和认同多元文化的跨文化交际态度,使学生避免本民族文化中心主义的交际态度。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还可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给学生创造了解目的语文化,培养交际能力的机会,并鼓励学生多参加语言实践活动。真实自然的或者模拟真实的语境有助于学生转变长期形成的汉语认知模式,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中自觉进行文化移情和认同,不断增强跨文化交际的自信与勇气。
三、结语
语言、文化和交际是相互关联的。交际文化隐含在语言中,反映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社会习俗、心理状态等文化因素。吕叔湘先生说过:“学外语而不懂其文化,等于记住了一连串没有实际意义的符号,很难有效地加以运用,而且每每用错。”为满足新时期外语教学的需求,外语教师们应努力钻研,立足理论,潜心实践,摸索教授实际掌握外语的方法,尽量克服局限于语言层面的及应试的传统教学模式,争取把交际文化与语言教学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领略到单调的朗读和记忆背后是一个充满异国情趣的缤纷世界,从而实现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这对于外语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乃至强国富民,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 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 (10):27-31.
[3] 胡文仲.论跨文化交际的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37 (5):323-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