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乡村教师“美”的华贵转身

2012-07-13严华银

江苏教育 2012年16期
关键词:征文老师教育

【作者简介】

严华银,研究员,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兼江苏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主任,江苏省教育学会课堂教学研究中心主任。著有《让语文安静》《严华银讲语文》《高中口语交际》《让语言亮起来》《今天如何做校长》《严华银语文行思录》等。

已然是深夜,但编辑同志要求今晚必须交稿。尽管如此,我还是愿意反复阅读编辑部提供给我的这些优秀者的样本材料(“寻找最美丽乡村教师”主题征文来稿),并且发表我对这些优秀者的“美丽”真情的感慨和赞叹。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对传统的乡村教师尤其是乡村教师中的优秀者的美丽的概念,我记忆犹新。我生长在农村,是乡村教师培养出来的,后来在县中教书,那是“农村的小城”,所以我也算是一个乡村教师。在那样的环境、氛围和工作过程中,我接触过大量的乡村教师,并且在这样的乡村教师生活的浓重氛围中逐渐成长和发展起来。几乎是每年的暑期或者是教师节前后,我都会在行政主导的“师德宣讲”的培训中被“教育”。也许我并没有从那里获得真实的真正的教师精神,但它让我逐渐见识了世人眼中“传统”中国乡村教师的“美丽”。

一是乡土式的淳朴。典型的乡村教师除了课堂之外,几乎都是寡言少语、默默无闻的,低调、软弱,领导说啥就是啥,安排干啥就干啥,任劳任怨;似乎总以为自己来自乡野,难登大雅之堂,比城市里的老师矮下半个头来。二是自虐般的敬业。为了教育、为了学生,从不计较待遇多少、荣誉有无,可以没有自己、家庭和几乎相关自己的一切。这是僧人般的苦行,牺牲般的奉献。三是世俗式的教育价值观。优秀教师为了孩子的成绩、为了班级的荣誉可以加班加点,看到孩子的成绩在提升,总是在蜡黄的脸上露出灿烂的笑颜。这是一种“简陋”而有缺失的教育价值取向。

听多了,看多了,年轻时候的我,总觉得假如教师生活就应该是这样的状态的话,那教师工作近乎恐怖。它让我想到长期地下工作的“蝉”,它还让我想到在无边黑暗中那一支弱不禁风且越来越小越来越暗的“蜡烛”。这真是让人不寒而栗。

中国教师、中国乡村教师是不是就应该是这等模样,这等精神状态呢?

阅读完本次征文中的优秀稿件——都是自己或者是身边人的手笔,真实、可读、新鲜、生机勃勃——我感到振奋、激动,它让我对中国乡村教师的进步和发展感到惊讶和欣慰。下列各点十分鲜明。

其一,大爱、敬业、奉献与追求自身生活幸福的高度统一。

几乎所有的乡村教师都传承了先辈教师的优秀传统。爱心即教育,奉献才高尚,敬业是本分。乡村教师身上依然不改的坚守、固执、诚厚成就了他们在学生、同行、家长乃至社会各色人等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但是,教师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作为社会的一员,作为一个家庭中的分子,他不应该是苦行僧,不应该是道貌岸然的传道士。他们也应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爱好、自己的幸福。他们可以才华横溢,潇洒倜傥;他们可以时髦装扮,浪漫追求。当现代化早已深入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我们的老师就应该走在引领现代生活的路上。阅读征文中老师们的生活状态,我看到了老师们身上真实鲜活的一面。这一面便是在为了别人的幸福而奉献的同时也充分地追求并享受自己人生幸福的可喜的方面。这也是今天的老师作为老师更为学生所喜欢所亲近的原因,而真教育也许正是在这样的认同中逐渐潜移默化着实现的。

其二,教育理想的实现与个人发展价值实现的高度统一。

在乡村教师的优秀者身上,几乎都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光辉,为了和自己一样的乡民,为了乡村的孩子,为了乡村的教育,很多人在乡村扎下根来,从普通的教师做到能够主持一方教育的校长,应该可以说是功成名就,应该说是功德无量了。但很多老师并不仅仅这样认为。他们中的多数把自身价值的实现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在追求理想的征程中,自己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逐渐成长为优秀教师、特级教师,走向了教师领域发展的巅峰。这是他们最为得意的。与古人之所谓成名成家,几乎是一个概念。宫风华老师写道:

如今,我依然执拗地耕耘在朴素的乡村校园里,学校西边的鲁汀河水潺潺流淌,流走了无数个贫穷而缤纷的日子,却流不走满蓄胸间的幸福和恬淡。泥土般的学生们一直用清脆脆、金闪闪的年华簇拥着我、温暖着我。我常常沉醉在他们用朝阳的热情、五彩的梦幻编织成的故事中,遨游在他们的世界里。

风一溜一溜地吹过,那一簇簇、一片片璎珞似的刺槐花总是雪花般地轻轻地落在我的心里。她那美丽的身姿和清香的气息,连同远去的村小、村小的老师和孩子,穿越了我年轻而璀璨的生命。(《槐花飘香的村小》)

这种精神层面的自觉,这样一种对于自身价值实现的看重,体现了中国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而正是这样的觉醒,中国教育的成长和发展才具备了基本的条件。这是我从这样一批乡村教师的代表身上看到的最为重要的东西。

其三,教学知识、技能、素养与教育教学理念的高度统一。

乡村教师再也不是加班加点的分数机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随着培训研修的强化,加之自身的勤苦努力,他们的教学能力早已不亚于他人。不仅如此,他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思想也开始转换、提升和发展。很多优秀者独立钻研,深入思考,勇于探求。借助教育教学改革的力量,开始寻找和发现自己的教学个性和风格。有些人20年左右的乡村教学经历,让他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理解和主张以及由此指引下的教学操作模式。“赵洁老师说:‘我没有什么特色,各个年级、不同学生、各种教材我都能教,而且我能够为学生带来他们感兴趣的课堂,让他们爱上学习并学有所得,爱上自然和生活,形成积极的追求并心灵美好……赵老师不像许多名教师那样,有着个人特色。她就是那样,自然自如自我地行走教育,和学生一起进入各种文本的教学情境,进入教育生活。没有特色,可能就是赵洁老师的特色。只是,无特色的同时,却被几乎所有教过的学生喜爱着,是有原因的。”(注:本段所引用文字出自征文来稿《无特色的优秀者》,讲述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学赵洁老师的故事。因为版面有限,此次征文中很多优秀稿件未能见刊)

这样一位没有自己所谓特色的老师在我眼里才是真正懂得教育教学真谛的优秀的老师,她的淡定、理智、谦虚是她的形象和品质,而其教育教学的变化、因时而动,则恰恰体现了传统的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这才是最大的特色,最好的教育。

个性、独立,思想、创造,不哗众取宠,不随波逐流,不急功近利,不是靠别人的存在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他们正走在专业化的征途上,他们正成为专家型的老师。这些老师才真正是做了一回老师的。

仅仅是二三十年的时间,中国乡村教师随着现代化的进程,随着教育改革的步履,其精神风貌便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这应该可以看成是中国教育成长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由此我想由这样的征文主题发挥几句。

中国乡村正在转型的路上,中国的社会结构正在转型的路上,我们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在扩张、发展和变形,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乡村在生长、嬗变,乡村在为越来越多的青年和有志者提供发展的土壤、契机和平台。我们当然也看到很多农村教师的艰难,我们也要看到许多所谓城市老师的痛苦,这就好像小城扬州可以成为世界上最适合人居的城市,而北京和上海同样可以成为市民的幸福指数最低的区域。扫除地域的偏见,打破分割的视域,我们才可以时时发现、建设和塑造中国教师的大爱和大美。

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寻找”,而应是平心静气充满尊崇的“发现”和“阅读”,在这里也许最为需要的是深入,借助一句曾经的流行语:“在这里,我们读懂了中国教育。”

我们当然需要这种“美丽”的寻找和彰显,但我们更需要的是,给乡村教师提供越来越多的机会,搭建越来越大的平台,让乡村教师更多地呈现和展示才华,锻炼和培养能力和素养。我们需要的可能更多的是扎实的而不是口号的对于乡村的倾斜、支持,从经济到人力,从技术到智能。

我们还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展示乡村之美,乡村生活之美,告诉青年,告诉未来,告诉有志者,告诉一切热爱乡村的人们,乡村,乡村教育,乡村学校,是一个可以去、值得去的地方。

是的,当三分之二的中国被城市化的浪潮席卷,当广大的乡野不断掀起现代化的旋风,也许不远的将来,我们这些从乡野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孩子,即使想回归乡野,也没有机会、甚至也没有条件和能力。

祝福那些坚守我们所有人的家园的老师们!愿你们越来越美,从外表到内心!

猜你喜欢

征文老师教育
“图图话话堡”征文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我与航天有个约定”征文展
老师,节日快乐!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