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求幸福的教育

2012-07-13戴铜

江苏教育 2012年16期
关键词:学校发展教育

【作者简介】

戴铜,淮安市实验小学校长、党委书记。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江苏省师德模范”、“淮安市首批基础教育专家组成员”、“淮安市劳动模范”,首批“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我的主张】

人本 和谐 幸福——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

“儿童本位”是百年传承的教育主张,我们把“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发展,追求幸福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强调“人”在管理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在教育实践中努力成就“人”的幸福。

1.立足人本,打好教育的人文底色

我们倡导“以人为本”,既是对传统“生本”思想的继承发展,也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实践创新。学校“人本”的内涵,就是把“人”作为教育管理的核心,承认人的主体地位,开发人的潜能,尊重人的价值,发展人的个性,谋求人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

第一,以学生为本。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历程,多为他们提供实践创新和情感体验的平台。“蹲下来”和学生平等对话,充分地了解、理解、尊重学生,做他们学习成长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引路人。注重激发学生的“天性”,培养学习兴趣,指导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基。

第二,以教师为本。突出教师的“主人”地位,积极引导、教育和培养每一位教师,真诚激励、支持和帮助每一位教师,尊重他们的工作个性,激发他们的工作潜能,鼓励他们的工作创新,成就他们的工作业绩。做到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规范要求和灵活创新相结合,自我发展和团队共进相结合,努力提升教师的责任感、归属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2.促进和谐,注重发展的内涵品质

我们倡导“和谐发展”,是通过建设符合人性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的科学、民主、人文、开放的教育生态系统,为师生的生命成长提供最适宜的环境和土壤,让学校成为学生体验成长快乐、教师感受职业幸福的精神家园,并通过学校的和谐教育影响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一,学生的和谐发展。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是学校教育的理想目标。注重“全体”,真正做到“一个都不能少”;注重“素质”,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注重“主体”,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重“个性”,“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使之成为既符合共性要求又有个性特点的优秀人才。

第二,教师的和谐发展。让“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善于合作、勇于创新、乐于奉献、享受成功”成为教师共同的职业追求,并在学习和工作中努力践行。注重教师个体发展与团队发展相协调,注重教师业务发展与综合发展相协调,注重教师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相协调,每个人都享受工作、享受生活、享受发展。

第三,学校的和谐发展。作为师生生命成长的精神家园,学校发展要体现科学性、规范性、人文性和可持续性,既重视学生的发展,也关注教师的发展;既重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也关注学校办学特色的创建;既强化硬件的建设,也关注内涵的提升;既重视学校自身的发展,也要关注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3.追求幸福,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

我们倡导“幸福教育”,是要把“幸福”作为学校教育最核心的价值追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努力发掘、创造、生成丰富的幸福资源,让大家都能“做幸福的人”。

实践幸福教育,首先要提升教师职业的幸福指数。教师幸福是学生幸福的前提。我们通过规划引导来坚定教师的职业理想,通过文化建设来塑造教师的职业精神,通过校本培训来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激发教师从教的责任感、归属感、成就感和幸福感。其次要丰富学生成长的幸福体验。创造利于学生成长的环境和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进步、有发展,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品德,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真切的幸福体验;开展轻负高质、自主快乐的学科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成长的幸福与生命的精彩。第三要增强学校教育幸福的“影响力”。努力将学校的“幸福元素”辐射到家庭,弥散到社会,促进家庭幸福、社会幸福、国家幸福。

我们把“人本、和谐、幸福”作为学校教育核心的价值追求,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创新。“人本”既是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也是教育实施的策略与方法;“和谐”既是学校教育的融洽状态,也是教育实施的理想与目标;“幸福”既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价值,也是教育实施的追求与期待。学校教育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成长的快乐,让每一位教师都享受职业的幸福,让学校真正成为一个使人幸福的地方。

【我的行走】

1.“竖起脊梁担事”——以开放的情怀办教育

回望三十余年的从教之路,支撑我努力前行的动力是心中对教育的热爱与责任。自己对职业的认识、对专业的理解、对事业的追求,也是一个渐进提升的过程。

“竖起脊梁担事”是曾被毛泽东誉为“爱国教育家”李更生的人生豪言。作为开办之初的两任校长,更生先生“毁家办学”的担当精神,一直影响和激励学校的成长和发展。

进入新的世纪,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稀少和社会对“上好学”强烈渴求这对矛盾日趋尖锐。作为当地为数不多的优质学校,每年除了保证施教区内适龄儿童全部入学外,还要被“逼”着招收部分“择校生”。记得在一个暑假的下午,一位年轻人闯进我的办公室,怀着激动和不安向我诉说自己的情况。他们从农村进城打工,在学校附近租了小房子生活,听说孩子没有录取,妻子难过得两天没吃饭,自己在火车上站了近30个小时从广州赶回来,顾不上吃中饭就来学校,请求照顾收下他的孩子。类似这样的事每年都会遇到上百次。

家长们声泪俱下的恳求,像一块石头重压在我的心头。在国家财力有限、政府投入不足、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满足需求的今天,面对社会的需求、家长的渴望和期待,我们这些先“优”起来的学校能做些什么?应该做些什么?在市教育局的支持下,我们克服困难,自加压力,努力培植和挖掘优质资源,适度扩大办学规模,在国家政策许可下,利用社会资金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用原来一个学校的基础,承担了两个学校的责任义务,每年都有千余名孩子实现上实小的愿望。

为进一步发挥优质学校的实验、示范和辐射功能,学校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进一步放大名校资源,2007年在淮阴区新建“长征校区”,2009年在高教园区新建“天津路校区”,2011年在商务新城建设“新城校区”,同时接纳多所农村小学和幼儿园加入“学校发展共同体”,形成了“四区布点、幼小联动、城乡结合、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特色发展”的办学格局,既让更多的孩子“上好学”,也对淮安市四个行政区的基础教育产生积极引领作用。

教育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担当。已是超万人规模的实小教育集团,还自觉地履行为县区幼儿园、小学教师和教干的培训职责,每年送教下乡超百人次,接待全市的园长、教师来园免费培训,接待兄弟学校的校长、教师来校挂职锻炼,安排多名骨干教师到乡镇支教,“共同体”内常态开展有针对性、实效性的主题研讨活动,积极申办省、市级大型教研、论坛活动,为当地的同仁提供经济便捷的学习平台,为促进本地基础教育又好又快发展贡献力量。

教育是一种情怀,也是一种生长、一种分享。我们努力拓展教育视野,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交流,先后派出50多位教师赴国外学习考察,派出优秀教师到美国执教“孔子课堂”传播中华文化,和英国、美国、加拿大、韩国的多所学校建立友好关系,批判吸收发达国家基础教育的研究成果和办学经验。作为省级校长培训基地,学校近年来接待了十多个省的名校长来校考察交流,研讨教育改革、学校发展的难点热点话题,经验教训并重,输出吸纳兼有,相互学习借鉴,促进共同提升。

2.“带师下海探航”——以执著的历练厚内涵

“教海探航”活动是江苏省小学教育界的一项盛事,号称小学教育科研的“奥林匹克”或“诺贝尔奖”。在开始的十几年中,学校老师都是“望而生畏”,偶尔有个别勇敢者下海一搏,获个“三等奖”,也能在同行中“鹤立鸡群”而荣光无限。

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校先后招聘了100多名青年教师,为了保证学校的持续发展,我们把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抓手。2006年,学校第一次组织教师参加“教海探航”活动,挑选了40多篇论文参加评比。刚好这一年我还应邀担任复评的评委工作,最后的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学校竟无一人获奖!这件事对我的刺激是巨大的,一连多天的学习反思,我分析了教师队伍的现状和发展的可能,决定以这次“全军覆没”的“探航”活动为契机,激励大家“知耻而后勇”,把青年教师真正带下“海”,让大家在“教海”中实践、学习、思考和提升。学校积极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学习锻炼的机会,在成功申办“省小学数学赛课活动”、“省小学英语优质课观摩活动”的基础上,申请承办2007年省“教海探航征文颁奖暨名特优教师教学研讨”活动,为教师提供良好的环境和积极的帮助。寒假期间为老师们购买了大量的书籍,开学后举行读书交流汇报,分享彼此学习收获,邀请省教育报刊社、省教科院、南师大等知名专家来校指导,帮助教师进一步拓宽思路,认识到“教海探航”的论文是“写”出来的,更是“做”出来的!要重视教育理论的学习思考,重视实践经验的积累与提升,学校还积极开展“读书沙龙”、“小课题研究”、“同题赛课”、“选题研讨”、“论文撰写”等系列培训活动,激发了青年教师参与“教海探航”活动的热情,大家勤学习、善思考、敢实践、乐总结,已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

经过学习历练,老师们学习积累的意识增强了,实践研究的能力提升了,“水手们”也在“探航”中享受成功。从2007年起,学校连续五年“教海探航”成绩位居全省学校最前列,每年都有20多位选手获奖,共有四位教师获得“杰出水手奖”,学校多次获“优秀团队奖”,连续五年在省“师陶杯”教育科研论文竞赛中成绩名列前茅,仅2011年就有62位教师获奖。每年还有200余人次在市级科研论文和教学设计评比中获奖,有百余篇论文在市级以上教育报刊上发表,有数十人次在市级以上教学评比中获奖。我校借“教海探航”活动平台强化内涵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被誉为“淮安实小现象”,在省内外产生积极的影响。

3.“落实儿童本位”——用丰富的体验育幸福

只要不出差,每天早上我都会站在校门口,迎接老师和同学们的到来,开始一天快乐的学习和工作,这已成为了一种习惯。

两年前的一个早上,一个二年级的小姑娘在和我问好后,径直走到我面前:“校长,我们班能当国旗班吗?我可以当升旗手吗?”“只要你们努力,愿望就一定可以实现的。”听了我鼓励的话,小姑娘高兴地蹦向自己的教室。

小姑娘的话,引发了我的思考:升旗仪式是一项常规教育活动,担任升旗任务的“国旗班”、“升旗手”,本身就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孩子们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亲自感受实践体验,这是最真切、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固定不变”的国旗班每周重复同样的活动,“仪仗队”早已没有开始时的那份激动和自豪,教育的作用在衰减和弱化。这既是教育资源的浪费,也是对其他孩子的不公平啊。我和德育处的同志商讨后,决定对升旗仪式进行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让更多的班级有机会成为“国旗班”,让更多的同学成为“升旗手”,让“升旗仪式”这个教育资源发挥最大的效能。这项改革极大地激发了班级之间“比学赶帮超”的热情,同学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从每周五早上起,担任下一周“国旗班”的中队精心策划、精美喷绘、体现班级师生风采的大展板就会出现在校门口,并在校园展览一周,队列训练、队容优化、操作演练随之展开。升旗仪式上,主持人自豪地介绍班级与伙伴,升旗手的激情演讲,全校师生高唱“国歌”、“校歌”,队员“集体宣誓”,整个过程庄严、隆重,体现丰富的教育内涵。这种切身的体验和感受不仅让“国旗班”的孩子铭记难忘,产生久远的后继影响,同时,积极的参与心理、良好的团队精神、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抑制不住的表现欲望,也会对其他班级和同学产生积极的辐射作用,从而提升教育的综合效应。

这件事给我们很多启发:学校教育要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突出“儿童本位”意识,多给学生亲历实践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和感受成长的快乐与幸福。现在,学校的“红领巾志愿者”活动,让“志愿者”精神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生根开花,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成效显著;班际之间的“小学者出访”活动,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自我提升、实践锻炼的舞台;音乐、体育、美术、文学、科技等“小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成长、个性发展的宽阔空间;班级的“小岗位”设置,也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服务和能力提升的可能……

4.“学习实践思考”——用自我的提升促发展

学习——实践——思考,循环往复,不断提升,既是个人成长的路径,也是事业发展的轨迹。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勤于学习、实践和思考,是促进自己成长、成就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

2004年10月,作为“江苏省首批小学校长赴英国研修团”的一员,我在曼彻斯特市学习考察了一个月时间。听英国教育官员介绍基础教育的实施情况,听英国同行介绍学校教育与管理的特点,到十几所小学访问、听课和座谈,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英国自上而下的对学生公平教育的实施,“全纳教育”、“一个都不能少”的理念都在具体实在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学习困难的学生会得到专业人员一对一的辅导,新移民的语言不过关的孩子会有专业教师义务教学,即使学校一个残疾孩子没有,学校两层楼上也要有电梯、卫生间也要安装残疾人坐便器、运动房要有康复理疗的设备,课堂上每一个孩子都在教师的关注之下接受教育。回国后,我以《英国小学教育的启示》为题在《小学教学参考》杂志分两期做了介绍,同时把“面向全体”的“全纳”精神落实到学校管理的行动上: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决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组织班队活动全员参加,专家名师借班上课全员参加,面对潜能生的“爱心辅导工程”,关注班级后15%学生发展的“评价激励机制”,为残疾智障儿童尽心服务的“特别贡献奖”,等等,让“一个不能少”成为教师职业良知的底线,成为学校的特色亮点。

人在学习和职业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高原现象”,学校管理也是如此。2006年11月,我有幸被省教育厅推荐参加“全国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学习,北师大一个月的学习对我来说是个难得的“充电”机会。专家教授关于学校管理、教育管理、教学管理的讲座辅导,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办学特色的校长们在一起交流研讨,京城名校的实地考察学习,每天晚上必须完成的独立作业,让我们系统学习了教育理论与学校管理的知识,增进了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对校长角色的认识、对管理实践的反思。通过学习、交流、思考,自己的思想被打开一扇窗,对几年前提出的“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有了更深切的理解和把握,对超大规模学校的管理有了清晰的思路,对今后学校的发展规划也有了较明确的方案,我也把这次学习的心得体会整理成文,分三次在《淮安日报》上连载。

回望自己的学习之路,最重要的、收获最大的莫过于“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的学习历程。在这个团队学习过程中,我们接受专家导师们的精心培养和悉心指导,参与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习研讨,经历富有挑战性的沙龙论坛,吸纳名校长们的办学智慧和管理经验,学习中不断丰富自己,也丰富学校的管理实践。2011年3月,省教科院在我校主办“倡导幸福教育,建设幸福学校”的高端论坛,杨九俊先生精心准备的“幸福学校的样子”主题报告,金生鈜教授的“幸福教育”、吴永军教授的“幸福课堂”、袁浩校长的“幸福管理”等专题讲座,孙双金、钱阳辉、李伟平、薄俊生等名师教学与讲评,杨金林、芮火才、崔利玲等名校长(园长)的管理讲座,为我校老师和本地同仁提供了一场丰盛无比的精神大餐,更为我校实施幸福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为丰富和提升学校的教育内涵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学习实践思考应该成为教育者特别是学校管理者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虽然其过程辛苦、漫长,但会让人变得充实、智慧,我不敢奢求成功,但一定享受其中。“教育家”是我心中的“地平线”,尽管摸不到“她”,还会远远地望着“她”,不停地走近“她”……

【我的反思】

人生要有信仰与追求

从事教育工作已30余年,从刚出茅庐的小青年,到年过半百的老同志,从一般的学科老师,到省“特级教师”,从普通的小学校长,到“教育家培养对象”,一路走来,辛苦伴着欣慰,付出伴着收获,劳累伴着幸福,回望之余,感悟顿生。

人生是要有信仰与追求的,教师更是如此。“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用职业的良知做教育,用教育的情怀办学校,是我坚定的信念。做人,要做“大写”的人,做教师,要做“优秀”的教师,做校长,要做“有思想”的校长,办学校,要办“人民满意”的学校。无论处在何种角色,无论面临何种环境,无论遇到何种困难,心中不能没有理想,思想不能没有创新,行动不能没有拼搏,做正确的事,把事做正确,向着心中的目标,沿着科学的路径,选择适当的方式,持之以恒,永不言弃,即使常遇“山重水复疑无路”,也会终见“柳暗花明又一村”。

人的成长是“外因”、“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个体是在群体中生活、成长的,家人的悉心养育、同伴的无私帮助、老师的耐心教诲、领导的赏识认可、专家的关键点拨,在个人成长和事业发展的重要节点上“贵人相助”是关键的“催化剂”。我很幸运,在“吃不饱穿不暖”的偏僻农村,父母没有让我辍学;在“文革”遗风尚存的秋天,拥有“右派”头衔的代课教师在村小的教室帮我跳出“农”门;在素质教育之风劲吹校园时,教学专家慧眼把我推上“市兼职教研员”的平台;在升职机遇向众人敞开胸怀的时候,领导久经考量、慎重抉择后送我坐上校长“交椅”;在自我成长和学校发展“江郎才尽”的窘境下,著名的专家学者真诚无私地“把脉开方”……这些都值得我终生铭记不忘。我还知道,“贵人相助”这只是个人成长的“外因”,人的发展还要通过自身奋斗这个“内因”才能得以实现,只有抓住机遇、巧借外力、善于学习、勇于实践、不断创新,人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理想目标。

人是要有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的,在“推进教育均衡”这个大背景下,在政府承担责任、完善机制、政策到位、强化管理的同时,作为相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拥有者,作为有责任感的学校管理者,我们应该树立“大教育”情怀,要有强烈的担当意识,主动关注并积极参与推进均衡工作,努力挖掘、培植优质资源,通过“优师支教”、“跟岗代培”、“送教研讨”、“结对帮扶”等行之有效的方式,走“目标引领、逐步缩差、螺旋上升”的实践之路,实现优势共享,发展共赢,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学校发展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学校推介
图说创新发展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师发展
教育教学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