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引领中成长

2012-07-13杨金林

江苏教育 2012年16期
关键词:知情校长精神

【作者简介】

杨金林,泰兴市襟江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为全国小学优秀校长,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首批“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在语文教学、素质教育和学校管理等领域有多项独特建树。在国内率先开展“开放式语文教育实验”,首创“为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而教理论”、“知情行协调教育理论”,并在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产生较大影响。担任百年名校泰兴市襟江小学校长多年,坚持学术治校,重视价值引领,使学校拥有较高文化品位,并持续高位发展。

【我的主张】

知情行合一

教育要培养知情行统一之人;学校要走知情行合一之路。

知即认知,情即情感,行即践行。知情行统一是人格健全的重要指标。人的任何一项相对独立的、能决定人某种特定活动方式的社会文化素质都是由认知、情感、践行三因素组成的(此为我的亚素质结构观)。在人的素质结构中,认知因素是指挥系统,在个体活动中起定向作用,它提供有关客体的各种信息,人依据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并作出决策;情感因素是动力系统,在人的活动中起启动、驱策、调节和强化的作用;践行因素是操作系统,在个体活动中具体执行知、情外化的任务,它是主体展示自身潜能,直接作用和影响客体的重要因素。人的素质发展的过程是认知、情感、践行三因素在横向上相互促进、融合与纵向上螺旋上升、递进累积相统一的过程(此为我的素质发展规律观)。偏重某一因素而忽视其他因素的发展,则整体意义上的素质不能获得发展。教育要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就必须根据人的亚素质结构特点和素质发展规律来展开活动。据此,我提出学校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促进学生知情行协调发展的教育。在这一视域下,笔者不赞同教学的本质是学生特殊认识活动的观点,而认为完整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促进儿童知情行协同活动进而获得协调发展的过程。有效实施知情行合一教育的内在机制是要激发学生知、情、行协调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一动力本质上是知、情、行教育要求与学生知、情、行实际的矛盾;学生素质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上述诸多矛盾由对立到统一的前后承转、克生连锁的运演过程;知情行合一教育的关键是要有效推动上述矛盾的运动。

审视中国教育,重知轻情轻行是久积未改的顽疾。重知轻情的教育是一种“半面式教育”,它导致学生知情失调,情感素养低下。重知轻行的教育是一种“颈部之上的教育”,它导致学生知行不一,践行水平低,动手能力差。学生知情行失调,实质上就是人格分裂。要提高中华民族的内在素质,推行知情行合一教育已成了一项十分迫切的重要工程。

知情行合一的教育应有如下特征:(1)教育目标:知情行三元一体。我们在制定教育目标时,不仅要准确设定认知提升目标,而且要精心编制恰当的情感提升目标和践行提升目标,并使这三者相互关联,达到互促共融的终极目标。(2)教育内容:知情行三元融合。要改变现行教育内容以认知为主轴的单一格局,将情感教育内容、践行教育内容有机融进课程、教材和课堂,使教育内容成为知情行三者的融合体。(3)教育策略:知情行三元协进。体现三元协进的策略有二:一是“统合协进”,即选择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知情行三方面均有促进作用,且能使三者互动共进。这种方式具有综合性和整合性,如主题探究性教育、活动式教学等。二是“补弱协进”,即针对学生较为薄弱的方面进行强化,使之得到较好发展,进而与其他方面协调。如品德与生活教育中针对学生“不能行”的弱项,着力开展“力行敏行”的系统教育,学科教学中针对学生情感缺失的问题,重点进行“激情陶情”的系统教育。(4)教育评价:知情行三元合一。教育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都要三元合一。

学校文化营建也要遵循知情行合一的原则,即不仅要使全体师生对学校倡导的文化有正确认知,而且要使大家情感认同、真心悦纳,更要使全体员工在行动中自觉彰显。在学校多种文化中,以“学校精神”为核心的精神文化是影响师生人格品质、精神状态和整体风貌的文化。营建这种文化,一要引导师生从历史到现实,从感性到理性,由抽象到具象,使大家对学校精神有立体、通透、深刻的认识;二要引导师生对体现学校精神的重要校史人物、校史事件、校史瞬间进行感知、体验和感悟,让精神撞击心灵,使师生在情感升华中筑起心中的精神丰碑;三要着力引导师生在行动中自觉践行和弘扬学校精神。以先进教育思想为核心的理念文化是对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具有很强引领性的文化。这一文化的营建同样要体现知情行合一的原则:不仅要引导教师在对真实教育案例的思辨中增强理性思维能力,提升他们对相关教育思想的认知境界,而且要通过开展“在体验中享受科学理性带来的快乐”等活动,提升老师对先进教育思想的情感认同度,实行由“知”到“信”到“爱”的转化,更要通过建立各种“理念转化机制”,引导老师将先进教育理念转化为自觉的教育教学行为。

【我的行走】

1.在师生心中树起一面精神大旗

2010年,我校建校150周年。举行校庆活动,是很多代襟江人的期盼——150年来,学校从未搞过校庆活动。历史的责任落到了我的肩上。

校庆的教育蕴意和提升价值何在?校庆目标如何定位?具体该如何搞才是有意义的?对此等相关问题我有过很长时间的思考(甚至可以说是研究)。最后,我想通了所有有关问题,尤其是校庆的目标定位问题。我们校庆的首要目标是总结和提炼出学校精神,使之成为引领襟江人不断前行和攀升的旗帜。“襟江精神”是什么,150年来从未系统总结过,至今没有很好的概括。在建校150年的历史节点进行总结和概括,是历史的要求,我责无旁贷!

如何总结和概括?

从历史到现实。我首先组织老师系统梳理和研究校史,在研究中特别关注有代表性的人物。这一过程是让历史复活的过程,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向我们走来:崇文兴教、捐资办学的襟江书院创办者金以诚知县,废科举办新学的博爱之士龙璋先生,严谨治校30年的杏坛女杰李洛英校长……我们在研究中着力挖掘历史人物所彰显的精神。在此基础上,我引导老师们把目光转向现今校园中的人——他们是“襟江精神”的新传人。我们以年级组为单位,让老师们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推选心目中觉得最能体现襟江品格的“襟江人”(每组两个),并让各组老师讲述他们的故事,然后推举老师撰写演讲稿。学校每周政治学习时间安排一人登台演讲这些老师的事迹。一个个亲切可信的身边人,一件件真实感人的身边事,让大家对“襟江精神”有了更真切的感受。

从感性到理性。历史在研究中还原,现实在演讲中再现,在还原和再现中,老师们对“襟江精神”有了立体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我请老师们利用一个暑假的时间思考:150年襟江一脉相承的精神有哪些?哪些精神具有永恒价值?襟江精神还需融入哪些契合时代要求和未来需要的元素?我请大家以“我理解的襟江精神”为题,将思考形诸文字。这是一个从感性走向理性的过程。暑期结束,我组织校内专家对征文进行了评选,选出的优秀征文请作者用政治学习的时间进行演讲。演讲又持续了一个学期。演讲结束,我组织老师分组讨论,这是一个整合智慧的过程,也是一个进一步认同的过程。汇总各组讨论的结果,对“襟江精神”的概括有“胸怀宽广”、“锐意进取”、“富有爱心”、“踏实勤奋”、“勇于创新”、“乐于奉献”、“质朴低调”等。

从零散到整合,由抽象到具象。老师们的概括在某一方面是揭示了本质的,汇总起来基本能反映“襟江精神”的内涵,但在表达上存在散乱而缺乏个性的问题。“要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海明威的话不断提醒着我。我反复研读老师的征文,认真琢磨老师们的概括,提炼着属于襟江的句子。那段时间,我常常夜不能寐。经过无数日夜的“沙里淘金”、“浴火炼丹”,我的心底终于生成八个字:以江为襟,以水为师。经与老师和专家商量,大家都感到这个概括“准确生动而又有个性”。

“以江为襟,以水为师”的内涵十分丰富。我结合老师们对襟江精神的理解,对其作了如下诠释:海纳百川、涵容万物的宽广胸怀,惠泽万物、不图回报的仁爱德性,连河通海、广结良缘的开放心态,横求广博、纵探精深的渊博学养,奔流不息、勇往直前的奋进精神,击浪磨岩、滴水穿石的坚韧意志,随机应变、活循大道的灵动智慧,甘居下位、澄明无香的质朴品质。

150年来,学校首次明确提出“以江为襟、以水为师”的学校精神,老师们感到很振奋。大家觉得这是鼓舞和引领师生继往开来、走向新高的旗帜。弘扬这一精神,就成了我们校庆活动的主题。

如何让襟江精神有形化、永恒化?我想到了雕塑。我带领班子成员在150年历史中遴选了11位有巨大影响并能充分体现襟江精神的校长和校友,请国内一流的雕塑家为他们塑像,塑像旁配上精短文字。我们把这些姿态和神韵各异的塑像安放在校园的不同景点上,与校园美景融为一体。整个校园成了一个开放的校史文化园。师生漫步校园,仿佛行进在悠长的历史画卷中。栩栩如生的雕塑使人感觉过往的襟江群贤又重返校园了。驻足凝眸,跨越时空的对话在心底悄悄发生。校庆庆典那天,来自四面八方的校友和宾朋在一个个塑像前激动万分。他们说,这是留给一代代襟江人永恒的精神财富。

校庆的各种活动,我们以彰显和弘扬襟江精神为贯穿其中的红线。校庆之后,我们在全校老师和学生中长期开展“襟江精神伴我行”的系列活动,并使之课程化、课题化。我们在校园文化布置中,也有机融入“以江为襟,以水为师”的文化内涵。

2.引领老师完善思维方式

现今的中国教育存在着混乱的思想活跃,如果缺乏应有的理性精神和独立的判断力,就会使自己的头脑成为“他人思想的跑马场”。要避免这一现象出现,必须完善教育人的思维品质和思维方式。

2009年12月入选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以来,比以往更多时间的学习和研修成了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近年学习研修的重点自己做了调整:我从重点理解和掌握教育家们的教育思想转向了重点研究这些思想是如何产生的,他们在生成自己思想的过程中有哪些可贵的思维品质和思维方式值得我学习。这样的研修,使我对教育问题的敏感性和对各种教育思潮的思辨力增强了。我逐步养成了“走向教育背后”思考问题的习惯及质疑、批判和反向建构的意识,并努力学会更敏捷、更辩证、更深刻地分析现实的教育问题。每天在校园中碰到的鲜活教育事件都是我走向现象背后思考本质问题的好案例,经常在各种学术活动中听到的新观念又成了我探根究据、解构与建构思想的好素材。这样的思维活动,摆脱了固有观念或各种权威思想的束缚,从现实问题出发,并指向于问题的解决或思想的生成,其乐无穷。当然,作为校长角色,个人思维方式的完善必须与引领教师改善思维有机地融为一体,这是校长的重要使命。

2010年5月,我校承办一项国家级学术活动。活动安排了一个学术沙龙,由教育部全国优秀校长研究班的学员与我校青年教师围绕“学校教育和管理是否要精细化”这一论题展开讨论。讨论很热烈,在某些观点上的争论甚至很激烈。分歧最大最终都没能说服对方的两个观点引起我的关注和深思:(1)“老子极力提倡无为而治,我主张学校教育和管理不必精细化”;(2)“老子还说过,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我认为学校教育和管理一定要精细化”。活动结束了,但我的思考没有结束。我思考的主要不是争论中的观点谁是谁非,而是产生不同观点的思维方式有没有问题。我感到部分老师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片面化、简单化的倾向。于是我决定,组织参与沙龙的青年教师和全体行管人员再进行一次讨论,我也参与。我要求大家在讨论中对彼此的思维方式进行审视,看有无问题,看能否改进。经过深度探讨,大家对问题有了趋向一致的认识:老子讲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不乱为。“无为而治”是指要尊重规律、根据实际进行管理,不该为的不为,该粗为的粗为,该细为的细为。在教育和管理中,依据“为”的方式(粗为——粗放;细为——精细)和“为”的效果(得治——有效;无治——无效),有四种典型的管理状态:粗为得治,粗为无治,细为得治,细为无治。“粗为得治”是最佳状态,在组织成员感觉不到过多管理的情况下,组织系统井然高效,一切进入了自动化的状态;“细为得治”是较好状态,在精致化管理下,组织系统有序高效运转;“粗为无治”是较差状态,乱而少管,差而不管;“细为无治”是最差状态,这是一种高耗负效的管理,这里的“细为”是背离规律和实际的细作乱为,其结果是越管越乱、越管越糟。在学校管理中到底选择“有为”还是“无为”,“细为”还是“粗为”,关键要看学校的实际状况,要看“为”的合规律程度。在达成以上共识后,我请大家反思两次沙龙中参与者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大家感到,第二次的讨论,参与者的思维从片面化、一维化走向了辩证化、多维化,对问题的认识从简单走向了立体和系统。

要想让老师成为有独立思想的人,就需要让他们的思维在辩证运动的逻辑进程中发展。新课改之后,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新主张”、“新口号”层出不穷,一方面使得人们无暇顾及自身思维的发展,另一方面还使人们对“新理论”产生盲从,以致于受其控制。而人一旦落入这种思想受控的境地,思维也就失去了自由生长的空间。只有不受固有观念和他人思想的控制,人才可能有智慧,思维才可能得到超越的发展。

我引领老师共同锻锤思维的主要方式是直面真案例、真问题,展开思辨性讨论。我觉得,只要有思想碰撞,必定有智慧成长,并且,其激烈程度和深入程度与智慧的成长速度成正比。我对校园里那些有思维张力的教育事件十分敏感,一旦发现,就会巧妙地“改头换面”(不出现真实姓名、班级),拿来让老师们进行辨析。当有人用“人本管理”反对“制度管理”的时候,我想起很多人对“人本思想”的肤浅理解导致“以人为本”满天飞的现实,意识到深入辨析这一问题的重要价值。于是我带领老师讨论:“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是对立的吗?在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今天,还要实施制度管理吗?”当听到老师说“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只要能让学生学得好考得好的教学就是好的教学”时,我感觉言者的思维方式和教育理念具有典型性,值得深入辨析,于是我引导大家讨论:“白猫黑猫论在思维方式上有无问题?衡量教学好坏的标准有哪些?”这样的讨论我经常组织,它不仅使老师对问题的认识更为辩证和深刻,而且使老师的思维方式更为完善了。

3.带领老师做思想的行动者

校长及其老师应是行动的思想者,更应是思想的行动者。近年来,我和老师在完善思维方式的同时,还积极践行经过慎思和论证的思想,不让思想悬置在头脑中、言说中。

“家长签字”现象存在已久,且十分普遍。历来如此就对么?大家都这样就合理吗?家庭作业让家长签字的利弊有哪些?有无学理上的逻辑依据?我带领大家讨论。经过讨论,大家觉得“家长签字”现象的背后就是对孩子的不信任,与“要让学生做学习的小主人”“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等先进理念背道而驰。有了一致认识,我们就立即行动。从2009年起,取消“家长签字”成了襟江小学的一项硬性规定,教导处每天检查执行情况。一开始,不少学生和老师不适应。针对出现的新情况,我带领老师把“培养学生学习自觉性”作为课题来研究,并在实践中创造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做法。

上个世纪90年代我们针对教育重认知轻情感轻践行的弊端,积极推行“知情行协调教育”。十多年的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我们没有满足和止步。近两年我们不断寻找此研究向纵深处拓展的突破口。经过反思,大家觉得我们在“践行”研究上还不够,于是决定把强化践行研究作为深化“知情行协调教育”的抓手,并把研究主题确定为“我们行教育”。“我们行教育”要让师生树立六大理念:只要行,就能行;行不行,重看行;行生智,做陶情;我们都行,我们不同;实践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践行是人生最重要的课程。“我们行教育”以课程改革为抓手,主要实施三项必修课程和一项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是:(1)“品德与生活之行”。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品德与生活素养的实际,研究制定践行要求和践行项目,老师和家长共同指导学生践行。其中,每个年级每学期要组织学生开展2次走向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活动;每个学生每学期都要学会做1种家务,并养成劳动习惯。(2)“种植之行”。每个学生每学期要学习种植一种植物。各班根据季节特点和学生实践水平确定学生种植品种。六年下来,每个学生至少要有成功栽培10种植物的经历。(3)“学科之行”。各学科老师根据学科内容特点,每学期确定一个学科践行主题,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选修课程叫“优势之行”。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教育共同体与每个学生及其家长共同分析每一学生的特点、爱好、优势、潜能等情况,确定一个优势发展方向(领域)和能彰显这一优势的践行项目,落实项目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伙伴,以学生为主体制定践行学习计划,开展践行学习活动。

为了使“我们行教育”达到预期目标,我们对教育评价进行了大胆改革。我们把践行教育实施情况列入了对年级组、学科组和教师个人的考评,把学生践行学习情况列入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为了充分彰显学生优势潜能,激发学生依据自身特点进行践行学习的持久热情,我们设立了具有递进性的三级评价制:在班级范围内评选吉尼斯纪录,鼓励每人创造一项自己的纪录;在年级范围通过自报和PK的方式评选各种类型的年级之星;在学校范围评选“诺贝尔奖”——“襟江小学徐小平学生奖”(该奖由著名校友徐小平设定并提供奖金),参评项目由学生自己申报,并在全校公布。同一项目由多人申报的,学校组织PK活动,只要在PK中成为最棒的,就可以获奖。这一评比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践行优势项目、彰显优势潜能的热情。“厨艺高手奖”、“魔方高手奖”、“小摄影家奖”、“航模高手奖”、“探究能手奖”、“编织巧手奖”、“种植能手奖”、“小发明家奖”……获奖项目五花八门。“我们都行,我们不同”的理念在实验中得到了验证。

行而思,思而行,是校长成长的应然状态。

【我的反思】

校长成长感悟

反思个人经历,感受和困惑很多,千字短文难以尽言。

校长应将个人成长与其学校发展融为一体。校长生命是与学校生命连为一体的,校长应把学校发展的质态作为衡量自己生命质态的重要指标。脱离了学校发展的个人成长是没有价值的,作为“校长的成长”实际上也是不可能的。看校长成长得如何,首先要看他领导的学校发展得如何,他的老师和学生们成长得如何。如果校长所领导的学校和师生的成长状态并没有多少实质性改善,那么校长不管有多少标志性成果、荣誉和证书,都不能说他成长得很好。因此,校长必须把学校发展的目标与个人成长的目标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必须把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当成自己倾注全力去研究的课题,“在成校中成己”,“在成人中成己”。如果校长个人的成长目标与学校发展产生冲突,必须毫不犹豫地“舍己为校”,或调整自己的发展目标以适应学校发展,在成全学校的同时成全“另一个自己”。

校长成长的高度取决于他思想的高度,而思想的高度又取决于他思维的深度与完善度。现今校长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学会独立思考,更需要增强独立判断与抉择的能力。因为我们的社会处于一个价值多元而又混沌无序的状态,需要我们学会独立地进行辨析,以区分正误,择善而从。用“尊重多元”来掩盖“良莠不分”,是缺乏独立思考、没有主见的表现。现今的校长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学会批判思维、辩证思维、整合思维。因为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多极多维的世界,偏于两极的观点和不同角度的主张同生并存。站在某个角度是正确的,而从另一维度看又有问题;有些主张合理中有谬误的成分,错误中有真理的元素。独爱一极、偏执一维都可能偏离本质和规律。这就需要我们学会批判性鉴别,学会多维度思考,学会整合,学会在对立中寻找统一、走向统一。

现今的校长要成长好,需要有排解时代性困扰和生态难题的智慧。校长成长得好的内在标志是其独特思想与教育理想得到了较好实现。然而,现今社会对个体和组织具有极强控制性,现今时代是一个评估性时代,体制内的人遭受着无法挣脱的“统一性”制约,铺天盖地的“标准化评估”成为强有力的管理杠杆,每年数以千计的文件指挥着法人的一言一行。在这样一种社会文化生态中生存的校长,如果想完全按自己的理想办学,按自己预设的轨迹发展,难乎其难。如果要有所作为,那需要有超人的智慧,这种智慧主要表现在:一能在高效应对好各种“指挥”和“评估”的基础上,能腾出较多的精力和时空,按自己的思想和理想办学;二能将自己的教育理想与“上面”的某些要求结合起来,同时又能让“上面”主动给自己以办学自由,尽量减少干扰。这是一种在理想与现实的夹板中获得发展的智慧。校长若没有这种智慧,很难有较好的成长状态。

猜你喜欢

知情校长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拿出精神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知情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