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乡村教师的教育情结

2012-07-13杨永彬

江苏教育 2012年16期
关键词:热心班主任老师

杨永彬

人物小传:

宋玉伟,1978年从教,江苏省洪泽县共和中学教师。为了给农村孩子一片天空,他笑对平凡生活,坚守农村三十多年,担任班主任工作长达28年。他为班级“学困生”舍弃小家,他给予病痛中的学生父亲般关爱,他用淳朴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为了农村的孩子,病魔战胜不了他,下海进城诱惑不住他。为了从业的那一份责任,他引导“问题学生”走出困境。在他爱的目光中,一批又一批贫寒学子走上了成才之路。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中小学优秀班主任、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有人认为做教师万不可担任班主任,天底下最小的官,烦心事很多,吃力不讨好。当你走进洪泽县共和中学宋玉伟老师的那些年、那些事时,也许会怦然心动,从那点点滴滴的平凡而又执著的生活中领悟到——一个乡村教师的美丽的教育情结。

追梦——奔流到海不复回

1978年9月2日下午,洪泽县新坝小学的办公室里,杨主任郑重地说:“小宋,村委会决定由你接替汪老师的教学工作。这是赵校长,那是余主任,听他们的话,把我们村的孩子教好……”听着杨主任的吩咐,当时只有20来岁的宋玉伟一边点头,一边仔细地瞧着现场的一切,双手一会儿对搓着,一会儿拽拽衣角。领了教学任务后,宋玉伟按照校长的要求,赶回离校约十里的家中,移交生产队里的农活,准备第二天上课。

汪老师,是下放农村的知识青年。当年,与宋玉伟同在一个辅导班学习,她成了高考独木桥上的胜利者,而作为应届生中几位成绩优秀者之一的宋玉伟却名落孙山。

宋玉伟不甘心,央求父亲找关系送自己到更好的学校复读。可是家中仍然有弟妹三人在读书,哥哥也一心想着复读高考,父母只能靠在生产队争点工分养活一家七口人,生活十分艰难。拮据的生活现实,复读上大学只能是他遥远的奢望。几天后,父亲告诉他,一位远房的叔叔帮忙联系,准备送他去复读。宋玉伟,忙碌着,准备着。

一切准备就绪,就要报到上学的宋玉伟,突然接到从教的决定,心里十分矛盾。接受了教学任务,将意味着放弃了上大学的梦想,放弃了进城工作的机会——那时农村教师根本就没有进城工作的希望。小时候,听从父母,为了照看年幼的弟妹,闹着要读书的他直到9岁才上学,许多时候溜到学校,趴在教室外的窗台前,跟着教室里的老师学“ā、ó、ě”,瞧着老师手中的小教棒,他忒羡慕。他希望将来自己能当老师,但现在不是时候,此时他只想读书!

艰难的抉择中,宋玉伟走上了讲台,然而第一天,他就迟到了。别人早晨六点钟到班工作,他却在近八点才到校,而且是一副狼狈相:手里提着鞋子——阴雨天,乡村的路实在是难走,潮湿的泥土粘住鞋子,往往是拔不出的,有时十分结实的鞋子也会拔破的;裤脚卷到膝盖,上身衣服上粘了许多泥点;喘着粗气,肩上背着书包,极像一个上学迟到的孩子。一片嬉笑声中,老师们帮他整理干净,领着他走进了三(2)班的教室。

1983年,宋玉伟结束五年的教学生活,跨进中等师范学校学习。五年,人生中短暂而又漫长的五年历程,它可以影响甚至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五年的经历,五年的磨砺,宋玉伟那颗浮动的心安静了下来,完成了人生的艰难的起步。当教师,做班主任,他选择了终身从业的方向。

1985年8月,师范毕业的宋玉伟,在别人托关系找亲戚进城工作时,在教育局管人事的股长告诉他可以留在城里工作时,他毅然选择了农村,选择了家乡。或许是因为杨老师们的感召,或许是因为那些热望他教完学业的学生期盼。他来到本乡的共和中学,再次选择担任班主任工作,带着一颗热心,面对曾教过的学生,开始了新的从业生涯。

博爱——一枝一叶总关情

教育家赞科夫曾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爱生,你才会热心地投入。做班主任更需要有一颗善待学生的热心。热心是给予学生以爱的重要前提,是培养师生情感的必要途径,是走向成功的积极因素。

进入共和中学第四年的暑假,小丽的爸爸开着手扶拖拉机,一路打听,来到宋玉伟的家,邀请他参加孩子的谢师宴。因为宋老师当时没有自行车,又无法联系,所以就开着手扶拖拉机来接。宋玉伟正在忙着安家,因为弟兄多,从大家庭里分家过日子,须欠债自建房子——只能建两间厨房安顿一家三口。小丽的爸爸,一边帮忙一边说:“不好意思,小孩子毕业三年了,现在请你,略表谢意,就是些家常菜,无论如何请赏脸。”小丽的妹妹这一年也从共和中学考上重点中学,准备答谢老师;而小丽是宋老师教初一时的学生,仅仅教她一年。三年了,家长、学生还惦记着感谢老师,如此热心,如此真诚,让人感动。

盛情难却,谢师宴就在小丽家,农村菜,家常宴,大碗大盆,再朴实不过了,但主人的一片热心感动了在场的所有老师。拗不过主人的真诚,宋老师喝下了此次酒宴中唯一的酒。心律不齐的他满面红光,小丽的爸爸安慰着,感谢着。酒宴后,小丽的爸爸又执意开着手扶拖拉机把宋老师送回了家。

孩子的热心,家长的真诚,感动了宋老师。一次次感动中,宋老师变化着,行动着,成长着。

那是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母亲生气地问宋玉伟洗脏衣服的原因,他笑笑说:“掉河了,跌了一个跟头。”原来,这天晚上,为了迎接教育局第二天的工作检查,他和几名学生主动加班,为学校和班级出了三块黑板报,晚上九点多钟把几个学生按居住的线路一路一路地送回家后,才从近十五里外的学校赶回家。漆黑的夜晚,路上多处被农民们在白天堆上了河里的淤泥——那时,农民们用它作为农田里的肥料,先把它从河里撂、堆到路上,然后再担到田里。宋玉伟早晨五点多就上班了,夜晚才回家,不知道这路上发生了新情况,一脚踩进了淤泥里,泥稀路滑,一个跟头跌落,随着稀泥滑落到河里,头上、后背、双手全是泥,爬上路,深一脚浅一脚,跌跌撞撞,像个泥人回到家中。寒冷的冬天,泥湿的衣服,他没有怨言。其实平时有好多个黑夜,为了晚自习后回家的学生的安全,本来没有辅导任务、拥有一颗热心、凭着一份班主任的责任心的他,一路一路地护送学生回家。家长、学生后来才知道宋玉伟衣服破了,头上大血包、手上贴着的膏药都是前一天晚上回家路上的“杰作”。宋老师的遭遇,宋老师的热心,班级的学生看在眼里,暖在心上。师生之间那份真诚的情感油然而生。

孟子曰:“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担任班主任的宋玉伟深深地感受到:做班主任更需要热心和诚心。

1991年6月初的一天,刚准备进教室的宋玉伟,被教务处的万主任叫住了:“你现在就回家,你妻子带口信叫你回去,帮她捞麦子,上课的事我来安排。”宋老师急急赶回家,看见妻子在打谷场边的排水沟里,正一捧一捧地往谷场上放着捞起的麦子,宋老师惊慌了:“还有呢?全冲走啦?”妻子继续捞她的麦子。忙了半天,终于把能捞起来的麦子捞完了。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因为宋老师的孩子太幼小,他的妻子带着孩子又独自面对屋顶泥土簌簌下落,面对墙壁多处开裂而摇摇欲坠的1965年洪水过后用泥土筑成的老屋,为了保命而再也无法顾及其他。4亩多地,本来可以收3000多斤的,现在只收了900来斤麦子,这对还背着2000多元外债的、分家过日子刚两年的三口之家,是多么大的损失啊!那天晚上,妻子责备他了:“非得上晚自习,为学生,值得吗?”我们从2007年的洪泽县“好教师”代表在全县做巡回报告中听到了宋玉伟老师的回答:“是啊,舍小家为大家,牺牲自我为学生,值吗?我觉得值!”

一个人热心于他所干的事业,他舍弃许多也会认为值得。

其实,宋老师家的麦子本不该有损失的。前一天晚上宋老师上完晚自习后,按照以前的习惯,他总是要回家(距离学校十多里,靠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处理家里的农活,白天从不耽误教学。这一晚,身为班主任的他,为了班上玉林这位父母离异,爷爷得绝症无钱治病,家庭极为困难,成绩又差,升学希望渺茫,况且打架、上网、逃学——班级里最调皮的男生,宋老师放弃了回家。晚自习后,宋老师将玉林带到自己的宿舍,知道他还没有吃晚饭,知道他今天是下了决心才上完晚自习的,端上煮好的面条,谈心、辅导,又留他同自己一床休息。宋老师的热心行动以及事后了解到宋老师家的遭遇,玉林感动了,退学的念头打消了,坏毛病渐渐地没有了,学习进步了,在宋老师的支助中不仅读完初中,还读完了高中。

晴天满身灰,雨天一身泥。这是落后的苏北乡村交通环境特点。离学校十多里的宋老师,雨天泥泞满身,雪天冰雪染发;灰土、汗水、冰晶、冻疮年复一年地出现在他脸上;黑日来夜里归,白天时,村民们很难见其身影。一心为事业,风雨无阻;情系学生,日日奔劳。宋老师因劳累生病了,对付关节炎,针灸、拔罐、挂水……常常将双腿贴墙倒立,用小铁锤敲打疼痛的关节处用来缓解病痛。心动过缓缠绕着他,连服20多副中药,身体极度虚弱,但他仍然坚持骑着破旧自行车上班。最早进班辅导的有他,最迟下班回家的也有他。他坚信走走、推推、骑骑,一定会使身体强健,20多分钟路程,他用了一个多小时,艰难中更需要坚韧。望着满头大汗的宋老师,领导、同事劝他休养,他却说:“班主任不能离开的。毕业班的学生耽误不起。农村孩子现在最重要的出路是升学,家长们盼着呢!生病是暂时的,我能坚持。”坚持,病魔被战胜;热心,效益得到彰显。这一年,他教学成绩全县乡镇第一,班级的优秀率、升学率、综合考评全校第一;这一年,学生自发组成支援队,帮助宋老师的妻子插完了秧。中考阅卷归来的宋老师,惊讶了:学生们并不知道他家的具体地址,一部分还是外乡镇的,从几十里外赶来帮忙;尽管秧苗歪歪扭扭、稀疏不均,学生们的至诚,学生们的热心又一次感动了宋老师。感动中,宋老师的工作激情倍增。

爱是人身上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需求,爱会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师爱则是人类生活中的一种特殊的爱。比起人类本能的爱——母爱,师爱则体现为一种社会的、人生的高级情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去爱护学生。”的确,热爱学生是教师最为可贵的职业感情,爱心是育人的根,“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冰心),这些都在宋老师的身上得以彰显。

坚守——咬定青山不放松

1997年4月的一个中午,青青、红芹、小梅三位学生来到宋老师的宿舍问作业。小梅无意间看到了宋老师的一封信,三个学生偷偷地把信带了出去,本想瞧瞧新奇,不曾想这封信搅动了全班,使宋老师的一时疏忽,本该是个人秘密的东西公开化了。这是一封邀请函,里面有本校一位“下海”老师的一张邀请说明。那时月工资只有二百多的宋玉伟正经历着月薪高出十多倍待遇的诱惑与考验。家境困难,平时又支助班级的一些生活困难的学生,自己的孩子读书需要费用,本校已有三位老师走出去都发展得令人羡慕。“走”还是“留”?宋玉伟再一次陷入了彷徨,又一次面临艰难的抉择。说实话同样是教书,谁不想拿高薪?苏北农村条件艰苦,谁不想去发达的苏南城市工作?宋玉伟那时真的向往,真的心动了,真想孔雀东南飞。

晚自习下课后,小梅她们来到宋老师的宿舍,将撕碎的信修补好送还给他,并且一再声明是几个男生撕碎的。见到让他心烦的信,宋老师笑了。青青试着问:“老师,你真的要走?大家对你意见可大了。丢下我们不管,你没爱心,想不到老师会是这样的人!”青青的话虽然声音不高,却深深地震撼着宋老师的心:爱心连着学生对你的尊敬和信任,爱心让学生这么眷念你。失去爱心,你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呢?震撼的那一刻,宋老师浮动的心绪平静了、理性了:热心工作、负责任的管理都是建立在爱心之上的,爱心是激发我们工作热情的源泉,爱心行动才会使生活有意义。

“谁说我要走啦,我说过离开你们吗?明天赶快为我挽回影响。”听到宋老师回答,趴在小梅肩上偷偷抹泪的红芹,拉着其他两位快速离开了。宋老师知道学生的宿舍这一夜肯定平静不了的。三位从教学点撤并过来才两个多月的学生,竟然这么动容;几个畏惧宋老师的男生,居然撕掉他的信件。学生那颗至爱之心让宋老师怦然心动:感动的那一刻,宋老师走出了半个多月的困扰;感动的那一刻,他选择了至今也不后悔的“留下”;感动的那一刻,宋玉伟选择了植根农村、奉献于学生的行动。

宋玉伟,忙忙碌碌三十多年,从平凡而又平淡的从业生活中透出他不平凡的人格。他默默前行,精心于每一次生活的过程,不断修正自己,履行着教师的职责。农村、教学、学生——总是占据着他的心灵,他以“博爱”诠释了一个乡村教师的教育情怀;他以“坚守”演绎了一个乡村教师的教育情结。

(作者系江苏省淮安市富士康实验小学副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

猜你喜欢

热心班主任老师
我的班主任①
热心的朋友
当一名轻松的班主任
热心的“I”
Dinosaurs’ Home
热心的误会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我们的班主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