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向自由教育

2012-07-13芮火才

江苏教育 2012年16期
关键词:考试分数校长学校

【作者简介】

芮火才,溧阳市外国语学校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溧阳市、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常州市劳动模范,江苏省德育先进工作者,江苏省教科研先进个人。先后参加全国小学校长培训班、江苏省骨干校长培训班等高级研修班的学习,首批“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坚持“教育就是服务”的理念,努力探求为师生发展服务、为满足家长需求服务的现代学校管理理论和模式,积极探索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

【我的主张】

让学生自由呼吸

从学生成长方式的角度,如果教育可以而且能够分成两极,那么一极可以理解为由外而内的控制式教育,另一极可以理解为由内而外的自由教育。

控制式教育的基本逻辑是:教师作为“一定社会要求”的代言人或者化身,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其达成教师(也可以说是社会)的期待。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宰,学生按教师的指令和规定的程序学习、活动。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和学得怎样一切(或首先)由老师说了算。如果学生学得不好或发展不佳,就是没有严格按教师的要求执行。

自由教育的基本假设是: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并且天生具备学习、发展的欲望和能力,任何人都不可能也无法代替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所以只有或者说只要学校和教师提供适合每位学生学习、发展的环境、条件和支持,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获得真正的成长。自由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可以按自己而不是老师的意愿、兴趣和方式学习、成长,学校和教师只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员、引导者、指导员。

就目前的教育现状而言,控制式教育已经登峰造极,达到极致,学校和教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控制手段也是推陈出新、花样百出,似乎已经无法锦上添花。不少学生只能按学校和老师制定的游戏规则学习和活动,既没有选择学什么的权利,也没有决定不学什么的可能。具有不同天赋和不同需要的学生学习同样的课程,参加同样的活动,留着同样的发型,甚至在校园走路都必须按统一的队形走规定的路线。学生就如同工厂流水线上的零件,被学校和老师统一加工。

而实际的效果是,学校和教师的工作越努力、越认真,与教育的本质追求就越远。正如著名学者资中筠所言,如果说目前还有比中国男子足球更差劲的,那就是中国教育。这话说得也许有点过分,但却是不争的事实。

道理其实非常简单:学生毕竟不是冰冷的电脑,而是活力四射的生命,他们不可能被动地按学校和老师的指令和设计的程序操作(更何况电脑超负荷运转后也会死机抗议,对于学生而言就是逃学、跳楼和精神分裂等);学生个性各异,生命五彩缤纷,用同样的目标、同样的内容、同样的方法对学生“施加影响”充其量只适合部分学生,所以我们目前迫切需要做的不是研究如何进一步控制得到位,更不是探寻“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程序和教学方法,我们要做的就是陶行知先生六七十年前就提出的如何“解放儿童”,如何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如何让学生自由呼吸。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帮助个人自由地成为他自己,而非强求一律。”

这也许是不必证明自由教育意义的必然选择。生活的常识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走进了死胡同,不应勇往直前,而是赶紧掉头向相反方向行进,也就是从教育的这一极向另一极出发。

我们既然不能也不应该让儿童适应学校和教师,那么我们就让学校和老师适应学生;既然学生对学校、教师自认为科学的美好的教育活动不感兴趣甚至嗤之以鼻,那么我们就去研究、支持或引导学生的兴趣和追求;既然我们无法找到适合所有学生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那么还不如去探寻适合不同学生的教育服务和个性支持。

让学生自由呼吸首先要让学生充分享受自由。学校不折不扣的尊重法律赋予学生的权利,高度重视和全方位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充分理解和宽容学生的不合理需求。在法律法规和共同制订的规则框架内,在不影响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学生有自由言说、自由行动,自由选择、自由决定的权利。

让学生自由呼吸其次要让学生学会自由。学生能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共同体规则和不影响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自主确立发展方向,自主确定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法,自主反思存在问题,自主调整成长方式。

学校和教师既要为学生充分享受自由、学会自由提供和营造物质支撑、制度保障和文化氛围,也要为学生享受自由、学会自由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指导、引导和约束,甚至是惩罚。学生享受自由的过程,是达成学会自由目标必不可缺少的条件,只有充分地享受自由,才能深刻领悟自由的真谛,才能真正地学会自由。所以自由既是目标,又是过程,也是方法。学生是在享受自由中学会自由,又在学会自由中享受自由。

【我的行走】

平凡小事的不平凡影响

作为一位普通的老师和校长,我的生活既不大可能惊心动魄,也不大可能充满传奇,更多的是与平凡、平淡和平常为伍。但平凡的经历中总有一些小事给人留下难忘而深刻的印象,影响着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甚至改变了一个人的人生方向和轨迹。

1.不甘受辱

1981年上半年,我在丹阳师范读书期间,学校安排我们在韶山小学(后来的丹师附小)见习。见习期间除了跟班听课,每人还要上一堂公开课。但不知为什么,全班50位同学只有我和另一位同学没有上课的资格,而且听说是因为班主任担心我们上课时会害怕得讲不出话来(因为我平时在学校基本不说话,一说话就脸红),无法收场,才取消了我们两位的上课资格。

虽然我与世无争,生性平和,但仍然感觉受到了莫大的耻辱,内心非常愤怒。我主动找到了班主任老师,责问不让我上课的原因。老师的解释冠冕堂皇:上课学生名额有限。这是明目张胆的忽悠,我忍无可忍,向班主任老师表达了我的三点看法(如果是名额有限应该是两名同学可以上课,48位同学不能上课,而不是现在这种状况;平时讲话不多或不喜欢讲话,并不代表上课时会讲不出话来;任何人没有资格剥夺另一人的合法权利),然后抛下一句“你看着办”扬长而去。

听了我的话班主任老师非常惊讶,无言以对。事后,我都不知道自己怎么会有这样的勇气讲出这样的话,做出这样的事。

第二天,班主任老师找我谈心,不但主动解释了不让我上课的真实原因,而且向我表示歉意,说“人不可貌相”,并通知我可以上公开课。

我对这堂争取来的课十分重视,赌着气、憋着劲作了充分的准备,想用事实证明老师原先的决定是错误的,芮火才是不可小看的。事实证明我的努力是值得的,见习课的优秀等第占总人数的10%,共5个,我榜上有名。

事后我非但没有因此对老师心存芥蒂,反而特别感激。其实老师的安排也是出于对我的担心和关心,并非刻意的羞辱。老师的道歉和“知错就改”又让我后悔有些话说得有点过火。几乎可以肯定,如果这堂课不是这样争取来的,就几乎不可能如此认真地对待它,也不大可能获得优秀等第。班主任老师从此好像对我也特别关心、特别欣赏。

不管是工作之初做老师,还是后来从事学校管理,相对而言我更多的能通过换位思考实施所谓的教育和管理,尊重学生和教师的主体地位,虽然不能说是这件事的直接作用,但不能不说和这件事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不然怎么至今我还记忆犹新?

2.“另类”培训

我至今为止参加的培训活动不计其数,留下深刻印象的却寥寥无几,但17年前参加的全国小学校长培训班活动令人难以忘怀。

1995年,我在江苏教育学院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的一个全国小学校长培训班,对象主要是来自偏远地区的农村小学校长,为期一个月。其中有三天请了一位英国教育专家给我们作讲座,结果全体学员极不适应,差一点把这位英国专家轰走。

当时中国专家基本是一个人一讲到底(至今尚未改变),偶尔还会有一些象征性的互动。讲的内容从背景、概念、原则到操作非常全面而具体,也会介绍一些新的名词和新观点,总让人感觉学到不少新知识,笔记本也能记得满满的。

英国专家组织的培训却完全不同,让中国校长大跌眼镜。他把我们来自全国各地的三十几个校长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自由推荐一位组长。三天只讨论三个问题:好学校的标准、好教师的标准和好学生的标准。基本程序是:先分小组讨论,得出小组的结论;然后派一名代表把本小组的意见写在黑板上,并讲出理由;综合六个小组的意见,讲出你认为最有道理的几条标准;就讨论的专题提出不同意见或疑问;英国专家向学员提问。记得中国校长对他的培训反应冷淡。首先是小组讨论不知如何展开,大家都不愿意主动发表意见;二是没有人愿意作为小组代表上台发言;三是没有任何人提出疑问;四是对专家的提问没有任何人主动愿意回答。专家让我们提问和专家向我们提问时不少校长像犯了错的学生,低着头,脸涨得通红,眼睛不敢和专家对视。一些资格比较老的校长第一天培训结束后代表全体学员向负责培训管理的中方老师提出强烈抗议,认为培训质量很低,老师几乎什么也没有讲,什么新知识也没有传授给我们,要求更换老师或改变形式。

教育学院的老师没有采纳我们的意见,只是和我们说这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培训模式,要我们配合,并认为如果坚持必有效果。我们也只好作罢。但后两天主动发言的人明显增加,低着头上课的人明显减少,课堂气氛活跃了许多,但英国专家依然讲话很少,对我们的观点也不作对错之评判,只是不断地说“有道理,有道理”。

那次英国专家的培训,的确没有给我们传递任何所谓的知识和技能,更没有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管理学校,但他至少让我们学会了如何质疑、如何提出不同的意见以及如何思考。那次经历至今还在不断促使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培训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还是学会思考和改变思维方式?培训的形式不改变(还是控制式的一讲到底),期待参加培训的教师和校长的教育方式和管理模式发生变革是否具有可能?

如果说我现在还有点喜欢质疑、有点批判精神或者说并不人云亦云的话,和参加的那次“另类”培训不无关系。

3.我行我素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江苏在全国率先提出素质教育,并对考试制度进行了改革:小学不得进行统考,毕业考试各中心校自行出卷、自行组织。那时我在实验小学担任副校长,感觉教育改革搞得轰轰烈烈,学生负担很轻,校园生活丰富,自由度很大。

到九十年代后期,不知什么原因,全市六年级毕业班学生开始参加全市统考,其他年级也要参加全市的统一考试。记得学校第一次非毕业班有两个年级参加全市统考,成绩很不理想,似乎和实验小学的地位以及与人们对实验小学的期待相去甚远。当时学校的气氛非常沉闷和压抑,老师们感觉在社会上抬不起头来,也有不少老师也很不服气(认为学校并没有像有的学校那样加班加点),社会上质疑实验小学办学方向和办学质量的人也开始增多,破天荒的有许多学生开始转学,学校承受非常大的社会压力。

我当时的心理负担也很重,毕竟自己分管学校的教学工作,也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同时和不少老师一样也不服气。心想,如果我们不严格执行课程计划,课业负担稍微重一点,考试分数超过一般学校易如反掌。我向贺振华老校长请示:学校是按既定方针办,还是要调整办学方向,首先想办法把考试分数提高上去。老校长的回答非常坚定:不能因为考试分数低一点就怀疑我们的办学追求,永远要把学生的发展而不是考试分数提高作为教育的基本追求,要坚持按教育规律办学不动摇,坚持实施素质教育不动摇,坚持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动摇。

我对老校长的话深有同感,实际上虽然我感到统考分数不高脸上无光,但也感到没有做错什么,更没有认为要改变学校的办学方向——由一切为学生着想转变为一切向分数看。我受贺校长的委托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及时发表了学校对待这次统考分数的看法,要求全体教师坚持做到三个“不动摇”,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老师们听了精神非常振奋,坚决支持学校的决定。学校的办学并没有因为这次统考走进只追求考试分数的死胡同。

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和影响很大。此后不久,我担任了学校的校长。作为新校长虽然也想在各类考试和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迅速获得领导和社会的认可,但老校长我行我素的精神和作为校长的历史责任感促使我必须把学生的长远利益放在首位,而不是首先追求自身表面的功利,更不能昧着良心牺牲学生的发展换取个人的功名利禄。万一领导不欣赏、不认可,大不了校长不当,做个普通老师。所以,多年以来,学校一直把考试分数作为教育的副产品对待,只担心学校的教育是否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成长,而根本不在乎学校能否在考试、竞赛和评估验收中取得优异成绩,即使受到领导和社会的质疑、批评,学校也不作任何解释和说明,坚持走自己的路。倒是哪次考试分数一不小心名列前茅了,学校会非常在意,一定会认真研究是不是违反了课程计划和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

4.自由选择

学校准备申报省规划办“十二五”主课题,作为校长当然有自己的打算和基本追求。考虑到当前学生学习上苦不堪言的现状和学校在个性化教育、服务型课堂方面作出的成功尝试,准备以“创建自由学校”作为研究方向。

在拟订课题方案向上申报前,受“自由学校”本身所追求的自由精神的影响,我突然想到,如果老师们对“自由学校”并不向往,我们创建的“自由学校”是否还能称之为自由学校,从事这样的课题研究是否还有意义和价值,至少是否还有自由可言?所以,在行政会议上,我们给“十二五”主课题的研究定了一个基调:从事怎样的研究一定要得到大多数老师的同意,并就是否把创建“自由学校”作为“十二五”的研究方向进行民主投票,如果反对者超过赞成的人就另选内容。全体教师参加了是否可以把“创建自由学校”作为“十二五”主课题研究方向的投票,结果58.8%的老师赞成,19.3%的老师反对,21.8%的老师认为无所谓。

接下来,在广泛听取老师们意见的基础上,学校组织科研骨干、邀请专家学者就课题的题目进行了认真的研讨。大家意见分歧很大,在不少问题上争执不下。说实话,我比较主张使用“创建自由学校的实践研究”这个题目,认为这个题目响亮、大气,有冲击力。我估计,如果我坚持自己的观点,老师们也不会公开反对。举棋不定时,受确定课题研究方向进行自由表决的启示,心想,何不继续发扬“自由精神”,把选择权还是交给老师们呢?于是,确定了五个意见相对集中的题目,交给老师们投票决定,得票多者的题目作为“十二五”主课题上报。结果,“自由学校愿景下学生多样化发展的实践研究”以得票58%排名第一,“创建自由学校的实践研究”以得票28%屈居第二。

“自由”并没有因此止步,在确定课题组成员时,学校继续采用了“自由”的方法:老师自主报名,学校进行选择。如果教师没有报名,学校想其成为课题组成员,就需要征得本人同意,不得强制。

也许这种由老师们“自由决定”“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并不适用于对于真理的讨论,但其意义不但显而易见而且并不止于对于课题研究,它相对于传统的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既是颠覆性的也是革命性的。它至少可以提醒人们,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不应该也不需要主要是由外而内的控制和灌输,更多的是要研究如何从师生的内心深处生长出美好和高尚的追求,如何运用自由的方式保障人的合法权利、鼓励人们追求真理。

虽然生活中的大多数小事我们无法选择,只能被动卷入其中,但我们怎样对待这样的小事主动权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中。更重要的,生活中的有些小事,我们还是能自己设计和创造的,如果愿意,可以朝着自己理想的目标发展。

一定意义上讲,人生的方向和品质不经意间是由一些平凡小事决定的。

【我的反思】

寂寞、孤独和另类

在心态浮躁和物欲横流的社会转型时期,做老师也好,当校长也罢,必须经受许多考验,但最大也是最根本的挑战莫过于是否耐得住寂寞和孤独,是否能做到甘于寂寞,享受孤独。

这是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不少人为了自身的利益充分利用本该纯洁的师生关系,甚至不惜弄虚作假。整个社会见怪不怪,习以为常。如果你“出污泥而不染”,既很可能被人指责为不识时务、故作清高、迂腐至极,又很可能“切身利益”难保(如职称升级无望、校长下课等),你能心安理得、根本不在乎吗?

这是一个分数至上的时代,不管你用怎样的方法,只要能让学生的考试分数独领风骚,那么你就是人们(至少是大多数人)心目中的英雄,必然名利双收。但如果你把学生全面而又健康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基本追求,如果你真心实意按教育规律办事,那么你不但会名落孙山,而且会因此下岗或是撤职,至少不会得到领导包括家长的及时肯定,你能面带微笑、坚持到底吗?

这是一个不需要学习的时代,更多的人是按经验办事,聚在一起更愿意喝酒打牌联络感情、打发时间,如果你不与他们为伍,而是认真阅读、潜心研究,那么你对世界和教育的看法必然与众不同,结果大多数人对你的新理论、新做法不但不理解,而且很可能嗤之以鼻,你还有继续看书和研究的热情吗?

这也是一个稳定压倒一切的时代,上级不希望你的单位有人在网上发表哗众取宠的评论,也不希望有人写人民来信,更不希望有人上访。但如果你锐意改革,不断创新,出现上述状况就在所难免。你为了事业,为了未来,难以抑制改革的冲动,结果你的创新举措不但不可能得到领导的支持和赞美,而且十有八九会给自己招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你还能豪情满怀、勇往直前吗?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你想真的优秀,就必须耐得住寂寞;如果你真的优秀,难免是个孤独的人;如果你是个孤独的人,就难免更寂寞;如果既寂寞,又孤独,就难免是个另类。但从一定意义上讲,整个社会包括我们教育事业的进步更多是由冷静的寂寞者、孤独的思考者、不受欢迎的另类推进和创造的,并非镁光灯下的世俗英雄所为。但遗憾的是,这样的真优秀和这样的另类价值很多时候并不被时代所认可,只是被历史所追认。如果我们要求普通教师和校长承受如此大的压力,置个人利益于不顾而甘于寂寞、享受孤独和争做另类是否过于理想?甚至是否道德?

好在我们的社会在不断进步,我们也并不是因此就不能有所作为。如果我们很难做到甘于寂寞、享受孤独和争做另类,是否可以做到不怕寂寞、不怕孤独和不怕另类?如果我们的社会整体不具备让人甘于寂寞、享受孤独、争做另类的外部环境,是否可以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在我们的校园和教室创造适合甘于寂寞、享受孤独、争做另类的浓郁氛围?

也许我们不可能一下子改变世界,但只要人人从自我做起,世界就会慢慢发生改变。

猜你喜欢

考试分数校长学校
考试分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透过试卷分数查找知识能力缺陷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学校推介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考的不好没关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