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病妄想二例
2012-07-12林松洲谢一民
林松洲,谢一民,杨 阳
临床资料
病例1 患者,男,43岁。主因面部皮肤瘙痒及虫爬感6个月,于2010年1月15日就诊。患者于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面部出现皮肤瘙痒及虫爬感,自觉逐渐加重发展至双手。曾于外院就诊,未做系统检查,未予明确诊断,予蛇脂软膏外涂,患者自诉治疗无效,面部皮肤内常有虫爬感及虫咬感,呈游走性瘙痒,为此自己用指甲抠抓皮肤,希望将寄生虫及虫卵抠出,并多次用未经消毒剪刀剪破皮肤。患者于多处医院、诊所就诊,均未有明确诊断。患者有吸毒史10年,目前社区戒毒中;否认其他内科及精神方面病史,患者强烈要求皮损处查虫卵。查体:一般情况好,焦虑面容,话语较多,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情况:全身皮肤较干燥,未见原发疹。眉心、双颧、口周、双手背、手指可见多处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暗红色抓痕、糜烂、血痂及色素沉着(图1a,1b)。实验室检查:面部、手指局部皮损皮屑镜检均未发现疥虫、毛囊虫及其他寄生虫。结合临床及病史,诊断为寄生虫病妄想。治疗:给予液氮冷喷、窄谱紫外线等治疗面部及双手皮损;谷维素20mg口服3次/d,复合维生素B片2片口服3次/d,莫匹罗星软膏(中美史克,H10930064)外涂皮肤抓破溃疡面,肝素钠软膏外用缓解皮肤干燥;语言及心理暗示患者,所做治疗及所用药物均有杀虫止痒的作用。经治疗原有皮损好转,但仍诉寄生虫未取出,1周后失访。
病例2 患者,男,54岁。主因腰部疼痛不适6个月,于2009年12月5日就诊。患者于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部疼痛不适,当地医院给予止痛等药物治疗后,自觉背部有虫爬及虫卵寄生。曾于外院就诊,未予明确诊断,给予头孢注射消炎后,患者自诉虫子好像都跑出来了,越来越严重,背部有虫爬感及虫咬感,每天都用骨刺油外擦并用手指抠,直至皮肤出现破溃,希望能将虫及虫卵抠出并强烈要求皮损处检查。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焦虑面容,话语较多,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情况:腰背部可见多处大小不一的溃疡面及伤口愈合后的瘢痕(图2a,2b)。实验室检查:面部、手指局部皮损皮屑镜检均未发现疥虫、毛囊虫及其他寄生虫。背部皮损处组织病理诊断:表皮角化不全,棘层增厚,上皮角轻度下延,真皮浅层血管充血伴灶状淋巴细胞浸润,真皮内大量胶原纤维增生,于皮肤中部见一却损,缺损底部及周边为坏死组织,符合皮肤溃疡病理改变(图3)。结合临床,诊断为寄生虫病妄想。治疗:给予波长为810nm半导体激光治疗,促进伤口愈合,头孢呋辛脂胶囊0.25g口服2次/d,莫匹罗星外用皮肤溃疡面;语言暗示患者,所做激光治疗和药物能起到杀虫作用。经治疗旧皮疹好转,但每天仍有新皮损出现,患者仍诉有虫及虫卵未取出,已联合心理科一起治疗。三个月后随访,背部溃疡已愈合,腰部疼痛缓解,心态较前平和开朗。
讨论
皮肤寄生虫病妄想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精神性皮肤病,表现为患者错误地确信自己皮肤感染了某种寄生虫。社会、心理因素如婚姻的改变,子女的离别、孤独,在生活或工作中精神受到刺激,均可诱发本病[1]。另外,精神分裂症、双相性精神障碍、抑郁症、焦虑性疾病和强迫症及各种器质性病因包括药物滥用、痴呆症、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及维生素B12缺乏症等均为本病的潜在诱因[2]。上述某些疾病可产生皮肤症状,尤其是皮肤瘙痒,可导致患者产生妄想。年轻人寄生虫病妄想者中,可能与服用苯丙胺和可卡因等中枢兴奋药物有关,可卡因、苯丙胺等药物可引起蚁行感,有时产生类似特发性寄生虫病妄想的状态[3]。本报道患者1,有10年的吸毒史,分析其病因与使用可卡因等中枢兴奋药物有关。本组2例患者在使用药物后,原有皮疹好转,但仍坚信寄生虫的存在,这重点提示本病的本质不是躯体疾病而是一种心理障碍,主要应针对此原因进行心理治疗。笔者试图引导患者认清该病的心理障碍本质并诱导其解除妄想,但因心理治疗临床经验不足,效果欠佳。提示本病的治疗需联合专业心理医生。
[1]赵辨. 临床皮肤病学 [M]. 3版.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15-716.
[2]徐世正. 安德鲁斯临床皮肤病学 [M]. 9版(中文翻译版).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57-58.
[3]李慧忠. 寄生虫病妄想 [J]. 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2002,28(6):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