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结构及空间分布形成机制研究

2012-07-12甘萌雨张永贺

池州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阶梯名录安徽

彭 伟 ,甘萌雨 ,张永贺

(福建师范大学a.地理科学学院;b.旅游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7)

1 研究背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独特的风景景观、厚重的文化底蕴与悠久的历史积淀,历来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历史遗留的产物,对国家和民族发展影响深远[1-3]。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是人类面临的重要议题[4-6]。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功能越来越迅速地进入人们的视野[7-10]。然而,剖析现阶段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发现,从地理学的视角分析特定地域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物理属性形成机制的研究成果极少。本文在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以安徽省作为研究地域尺度,以地域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研究对象范畴,探讨安徽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并进一步分析形成这种特征的地理肌理,为安徽省开发以非物质文化活化为灵魂的品牌旅游业提供科学借鉴。

2 研究数据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数据

安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http://www.gov.cn)官方网站,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据主要来源于安徽文化网(http://www.ahage.net)官方网站,并通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http://www.ihchina.cn)、安徽旅游网(http://www.ahtourism.com)两个官方网站和《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专著对搜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信息进行确认核对,以保证数据来源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本文讨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根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相关规定进行划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划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十大项目门类。

2.2 研究方法

运用EXECL软件数量统计法和ARCGIS9.3软件空间分析法探究安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结构和空间分布规律。

3 研究过程与结果分析

国务院在2006年5月20日发布了第I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7日发布了第II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及2011年5月23日发布了第III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徽省在2006年12月14日发布了第I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12月4日发布了第II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及2010年7月19日发布了第III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徽省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计46项,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计243项(表1)。

表1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

3.1 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结构

安徽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多种多样,涵括了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十大门类(表2)。其中,安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传统戏剧和传统技艺项目占总量的54%,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传统技艺、民俗和传统舞蹈项目占总量的50%。

表2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结构

通过分析发现,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结构具有集聚阶梯性分布特征。安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以传统戏剧和传统技艺项目为第一级阶梯,传统音乐项目为第二级阶梯,民俗、传统舞蹈、曲艺、杂技与竞技和传统美术项目为第三级阶梯,民间文学和传统医药项目为第四级阶梯的结构分布特征。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以传统技艺项目为第一级阶梯,民俗和传统舞蹈项目为第二级阶梯,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戏剧、曲艺和民间文学项目为第三级阶梯,杂技与竞技和传统医药项目为第四级阶梯的结构分布特征。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文学、传统舞蹈、传统美术和曲艺项目具备提升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后备资源优势。

3.2 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

安徽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于安徽省16个地级市范围内(表3)。其中,黄山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4项,占全省总量的25%,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7项,占全省总量的17%。铜陵市截止目前还尚未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仅有5项,只占全省总量的2%。

表3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

通过分析发现,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亦具有集聚阶梯性分布格局。安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以黄山市为第一级阶梯,阜阳市和宿州市为第二级阶梯,合肥市、安庆市、六安市、蚌埠市、池州市、淮南市、滁州市、亳州市和宣城市为第三级阶梯,芜湖市、马鞍山市、淮北市和铜陵市为第四级阶梯的空间分布特征。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以黄山市为第一级阶梯,阜阳市、宿州市、六安市、宣城市和安庆市为第二级阶梯,滁州市、芜湖市、合肥市、蚌埠市、池州市、淮南市、马鞍山市和亳州市为第三级阶梯,铜陵市和淮北市为第四级阶梯的空间分布特征。区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成正相关性,即地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则越多,反之亦然(图1)。

图1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特征

4 形成机制

自然地理环境和地域文化景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通过研究发现,安徽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类型结构和空间分布方面都凸显出集聚阶梯性的分布格局,这种格局特征是安徽省独有的地脉条件和文脉条件所决定的。

4.1 安徽的地脉条件

自然地理环境是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结构和空间分布形态的基本地域分异机制。[11]安徽省域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低山丘陵和河谷平原为主要特征,地势由南向北倾斜。复杂多变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迥异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了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结构和空间分布的多样化格局(图 1)。

皖南地区地处低山丘陵地带,地形地势起伏较大,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单一,对外联系交往较少,避免了外来文化的入侵,维持着淳朴的风俗习惯,从而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发展。这些条件使得该区域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形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结构的多样化与空间分布的集聚性特征。

江淮地区和皖北地区地处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区域内河网密布,地形地势相对平坦,居民生产生活方式主要是逐水而徙,对外联系交往甚密,与外来文化不断融合发展,从而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舞台化发展。这些条件使得该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量有限、分布均衡,以分散性分布为主。

4.2 安徽的文脉条件

地域文化景观亦是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结构和空间分布形态的基本地域差异机制。安徽作为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地域文化差异显著,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皖北文化区、江淮文化区和江南文化区[12]。

皖南文化区民间宗法观念浓厚,信仰程朱理学思想,宗教伦理风气盛行,地域内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影响深刻,村落选址和布局主要是聚族而居,出现了一些仿生村、象形村、风水村的空间布局,村庄规模一般较大。这些地域文化景观特质,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的集聚性特征,遗产传承颇丰、积淀深厚。

江淮文化区和皖北文化区受桐城学派和老庄道家学派的影响,居民兼有北刚南柔的民风,村落规模一般较小,村落选址和布局主要是逐水而徙,且多为列状村和散村格局。这些地域景观特质,形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分散性分布为主的空间格局。

5 结论与讨论

安徽作为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拥有众多珍贵异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该省开发以非物质文化活化为灵魂的品牌旅游业创造了潜在优势,构成了安徽发展旅游业的独特文化魅力。本文仅仅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形成机制的地脉条件和文脉条件,还有诸多领域值得探究,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结构及空间分布与地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等。

[1]李昕.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发展重要的文化资本[J].广西民族研究,2008,93(3):164-167.

[2]高小康.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土文化复兴[J].人文杂志,2010(5):96-104.

[3]孙昊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共属性[J].法学研究,2010(5):93-103 .

[4]刘金萍,贾鸿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综述[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0):170-172.

[5]李华伟,张文礼.大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河南社会科学,2010,18(3):30-33.

[6]刘朝晖.中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比较研究:基于文化空间的分析视野[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0(1):24-29.

[7]王艳平.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性质的认识路径[J].旅游科学,2009,23(1):53-56.

[8]梁保尔,马波.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研究——概念、分类、保护、利用[J].旅游管理,2008(8):36-43.

[9]尹华光,彭小舟,于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潜力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6):101-106.

[10]石美玉,孙梦阳.非物质遗产旅游利用中的三大环节探论——以北京为节点的实证研究[J].旅游学刊,2010,25(6):50-56.

[11]朱弘.海南岛文化区域划分[J].人文地理,2001,16(3):44-48.

[12]张飞,崔郁.安徽省文化区划初步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7,19(4):69-72.

猜你喜欢

阶梯名录安徽
2022.3上榜派出所名录
同贺名录
作者名录
良师·阶梯·加油站
生产商名录
时光阶梯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