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乡村转型的地理学研究——概念、背景、理论与内容
2012-07-12陈晓华
陈晓华
(池州学院 资源环境与旅游系,安徽 池州 247000;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2)
中国已进入城市化高速成长期,乡村-城市转型步伐加快,城乡空间格局将出现大幅度变动与调整[1]。农耕经济时期形成的乡村社会、经济和聚落体系都面临着转型与重构。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以及城乡规划学等学科都关注乡村发展与乡村转型问题,本文仅从地理学视角探讨乡村空间转型问题。乡村空间演进机理、空间组织模式、乡村空间重构和规划等是我国当代乡村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将借鉴、梳理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分析乡村空间转型研究的背景,探讨乡村空间转型的地理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内容。
1 乡村转型:地理学视角下的时空过程
社会学较早开展乡村转型研究,认为乡村转型就是乡村社会变迁过程,这个过程中传统乡村由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变迁,主要表现出人口结构和职业结构的转换[2]。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乡村社会研究基本上都是围绕变化着的乡村社会性质这一中心议题而展开的[3-6]。与此同时,经济学者对乡村的关注程度随之提高,经济学者眼中的乡村转型研究侧重于乡村工业化和乡村城市化研究[7-8]。近年,为适应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以及新的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城乡规划学对乡村转型研究表现出空前的重视,重点是对乡村聚落空间体系及城乡空间关系的重构方法进行了探讨。
乡村转型是我国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点领域和研究论题。相对于经济学、社会学、城乡规划学等学科,地理学主要从区域和综合的角度研究乡村转型问题,以乡村人地关系为研究核心,侧重分析乡村转型的时空规律。地理学视野中的乡村转型研究重点是乡村空间转型,如乡村工业化与乡村城市化的空间特征、乡村空间系统及其演变与乡村空间重构、乡村空间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等是我国乡村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9-13]。
对于乡村转型概念的阐释,目前我国地理学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代表性观点主要有:(1)乡村转型与城市化相关联,是人类社会地域空间组织由农村社会类型向城市社会类型转变的过程,这种转型包括四个方面的转变:人口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转变、空间地域结构的转变、基础设施完善[7]。(2)从发展水平的角度界定乡村转型,主要体现为农民生活水平与消费水平、农业土地的经营方式、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与城乡差别、乡村经营发展模式等方面的转变[14]。(3)乡村转型发展是乡村社会经济结构转换的过程,表现为乡村传统产业、就业方式与消费结构的转变,以及由过去城乡隔离的社会结构转向构建和谐社会过程的统一,其实质是推进工农关系与城乡关系的根本转变[13]。(4)乡村转型与乡村重构内涵一致,即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城乡人口流动和经济社会发展要素重组与交互作用,并由当地参与者对这些作用与变化作出响应与调整而导致的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形态和地域空间格局的重构,主要涉及村镇空间组织结构、农村产业发展模式、就业方式、消费结构、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和城乡差别等方面的转变[15]。
综合上述对乡村转型概念的阐释,可以看出乡村转型是乡村地域经济结构、社会形态、空间格局的演变与转换过程,是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时空过程的统一。
2 快速城市化:我国当代乡村空间转型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乡村发生了经济、空间和社会的多层面转型:乡村经济形态由内发型转向开放型、空间由分散走向集中、传统乡村向城市化乡村转变[16]。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发展阶段,快速城市化是当代中国乡村空间转型的时代背景。
首先,快速城市化从外部形成了对乡村空间解构的力量,加快了乡村空间的转型与重组的过程。城市化是区域人口变迁、社会经济转型和地域空间重构的过程,从城市地理学的角度,城市化更强调的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空间形式与内容发生转化的过程。城市化以它强大的集聚功能,一方面,使农村中的资源、资金、人才向城市集中,导致农村资金与人才的流失;另一方面,以其巨大的先导优势冲击着传统的乡村社会,引起了乡村社会的裂变[17]。
其次,乡村城市化是快速城市化阶段的空间特征,乡村空间转型是乡村城市化的必然结果。乡村城市化促进了乡村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的转变,推动了乡村聚落体系集聚化和乡村空间功能多样化的过程。
第三,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使乡村主体获得了相对自由的行为空间,其结果是乡村聚落空间无序化发展趋势明显,乡村生态景观破坏严重,乡村传统文化逐步衰落消亡,重构乡村人居环境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18]。
第四,快速城市化塑造了我国乡村空间转型的空间特征,即:非农产业已成为塑造乡村经济空间的主导力量、乡村工业集聚区逐渐成为乡村工业布局的主要形式、乡村城市化全方位推进、城乡空间一体化是我国乡村空间转型的方向,等[1]。
3 多学科综合:乡村转型研究的理论基础
乡村是一个复杂的区域人地系统,可以分解为乡村自然环境系统、乡村经济系统、乡村社会系统、乡村聚落系统等子系统,乡村转型包括自然景观演变、经济结构的转换、居民点体系重组以及社会文化转型等方面。地理学视角下的乡村转型实际上是乡村人地系统、各个子系统及其空间要素的时空过程,这一特性决定了乡村转型研究必须采取多学科综合研究。
国内外乡村社会学、乡村地理学、乡村经济学、城乡规划学等学科对乡村发展与规划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对于我国乡村空间演变和重构规划研究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依据国内外乡村研究的相关理论,如城乡连续统理论、乡村聚落演变理论、乡村社会变迁理论、乡村城市化理论、乡村重构理论等,在传统的城乡规划理论体系的基础上集成构建乡村空间演变与重构研究的理论框架。
图1 乡村转型多学科综合研究的理论体系
4 乡村人地系统及其调控:乡村转型的地理学研究核心内容
我国乡村转型发展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研究多集中于理论探讨与宏观发展战略等方面,形成了良好的理论基础[19]。从现有研究文献看,乡村转型的研究的主要内容涉及乡村社会变迁 (社会学)、乡村经济转型(经济学)及乡村空间转型(地理学)等方面。地理学对乡村转型的研究围绕乡村人地系统的时空过程这一核心内容展开的,研究的主题包括乡村转型时空过程与现状特征、乡村转型的动力机制与地域模式、乡村转型发展评价与乡村转型调控等方面。
4.1 乡村转型的演进过程与规律研究
地理学对乡村转型研究侧重于乡村空间系统的演变过程。张小林从宏观角度提出了乡村社会经济变迁的一般趋向,就是乡村性逐渐减弱,城市性逐渐增强,认为苏南地区乡村性演变过程从中观尺度包括经济活动空间系统、聚落空间结构、社会空间结构演变过程[11]。陈晓华基于苏南模式变迁的过程分析,揭示了改革开放以来苏南乡村经历了乡村工业化和乡村城市化的两次转型,总体上表现出由分散向集聚、由封闭向开放、由城乡分离向城乡一体化的转变[12]。
地理学对乡村转型过程研究的主要视角是乡村社区与乡村社会空间。乡村社区是指一定乡村地域上具有相对稳定和完整的结构、功能、动态演化特征以及一定认同感的社会空间,是乡村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和空间缩影[20]。社会空间是以人为主体的多圈层的有机体,主要有生产活动范围、贸易市场圈、生活居住圈、通婚圈、交际圈等,各圈层内部构成、范围大小各不相同,圈层间相互交融、影响,每一圈层的变动必然波及其他圈层,其中生产活动圈的变动是根源[21]。乡村社区与社会空间演变过程是乡村转型的主要表现形式。丁志铭根据农村社区生产力发展与空间结构的特点将农村社区发展分为自然经济时期、转型期(即乡镇工业发展初期)、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趋向成熟的时期三个阶段[22]。艾大宾等认为我国乡村社会空间的形成演化过程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大致经历了自然经济时期、商品经济初步发展时期、农业集体化时期、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大发展时期等几个阶段[23]。
4.2 乡村转型的空间效应研究
从宏观上看,乡村转型的空间效应表现出城乡空间关系的变化,随着乡村城市转型步伐加快,城乡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不断加强,城乡间发生双向流动现象,城乡空间格局出现大幅度变动与调整,总体趋向是城乡二元空间格局向城乡一体化演进。研究表明,沿海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城乡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随着人口、非农产业集聚过程的演进,城镇体系逐步向网络化、系统化发展,形成密集的城镇群,在乡村工业经济发达地区逐步形成城镇群集聚区与大郊区的格局。在日益发达的交通、通讯体系连接下,城乡经济联系逐步实现网络化[1]。
从乡村区域内部看,传统乡村空间同质同构性减弱,异质异构性增强。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乡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不再是原来意义上从事单纯农业生产活动的地理空间。在新型的城市化方式、产业化发展方式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分化等多重机制的作用下,乡村的生产要素面临着变异、分化与重新组合的要求,正在由“同质同构”向“异质异构”转变,从分散走向集聚[24]。村庄性质也正在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乡村功能转换而导致的空间的功能和布局也随之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乡村空间复杂性增强。
从村庄层面看,乡村空心化也是乡村转型的一种重要空间效应,已成为近年我国地理学及城乡规划学的主要研究论题之一,研究者对乡村空心化的形成原因、形成机制及整治策略等进行了广泛研究。空心村是乡村空心化的主要形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快速城镇化和人口非农化,在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的同时,加快了农村空心化发展,致使空心村问题日趋严峻[25]。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村庄中心建设用地(主要是宅基地)出现废弃和闲置,形成空心化村庄(简称“空心村”)[26]。空心村是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由于农业经济和就业结构的转变造成村庄内部建设用地闲置的一种聚落空间形态的异化现象[27]。空心村是由于农村人口流动、迁移以及村落无序扩张造成大量宅基地闲置的现象,它的存在破坏了乡村原有人居环境的和谐,极大地浪费了农村的土地资源,也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带来很大困难[28]。
4.3 乡村转型的动力机制研究
国家现代化发展与经济全球化潮流,正在促使有几千年农耕文明沉积的传统乡村社会向现代社会迅速转型[2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转型进程加快,主要取决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刘君德等在分析上海郊区乡村—城市转型的动力机制时,认为主要受到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市场经济因素,二是政府行政因素[7]。1978年以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深刻地改变着广大的乡村地区,促使乡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与农业生产方式等发生巨大变化,乡村发展步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13]。
乡村转型发展受内在因素和外援驱动力的共同作用,形成各异的社会经济形态和地域空间格局[1]。闫二旺通过对京津唐地区的研究,认为农村—城市转型的影响因素一部分来自于农村内部的改革和发展,一部分来自于中心城市的经济技术辐射[31]。可见,乡村转型的外在驱动力,主要是工业化与城市化对乡村空间的解构作用。
传统乡村空间是农业经济与农耕文明的产物,农耕文明时期,乡村经济、社会与空间具有内生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征。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发展,城市化直接推动了传统乡村的现代化转型。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替代了原有乡村社会若干功能,城乡地域的功能分工也更加明晰,从而导致乡村地域主导功能演变[32]。中国特色的乡村城镇化道路,与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民知识化相结合,大大促进了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深刻影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生活,促进了中国乡村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33]。城市化所改变的并不仅仅是人类社会的聚居方式,它同时还是现代“城市社会”形成、传统“乡村社会”消失的过程[34]。
4.4 乡村空间重构与乡村空间规划研究
关于乡村转型的调控,学界认为乡村重构(rural restricting)是方法论,乡村规划是主要手段。基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乡村转型的主要调控方法是乡村空间重构。乡村空间重构,指通过对乡村空间系统结构关系进行重新构架,促使乡村空间系统各个因子完成优化组合,从而实现乡村空间系统的转型[1]。农村地区的生活现代化要求空间结构的改变、乡村地区的资源节约要求空间结构的调整、区域环境的治理要求空间结构的整合等决定了乡村空间重构必然性[35]。乡村空间重构规划主要包括村庄布点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两个层次[36]。村庄布点规划的核心目的是从宏观层面解决乡村空间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村庄建设规划的核心目的是从微观层面解决村落内部的空间问题。
城乡统筹规划是乡村空间重构的立足点,整合重点城镇发展空间是乡村空间重构规划的关键,整治村庄生产与生活空间是乡村空间重构规划的重点,改造传统农业是乡村空间重构规划的重要内容[37]。城乡统筹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1)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条件的评价;(2)城乡社会经济和空间统筹发展的总体战略规划;(3)城乡各用地类型的规划;(4)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规划;(5)城乡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6)城乡统筹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与建设的重点项目规划;(7)针对性的城乡统筹发展途径与对策规划[38]。城乡统筹规划的方法归纳为以下五种类型:扩大管制区域的城市总体规划、深化市域的城镇体系规划、把原有的区域规划空间化、城乡一体化的规划、专项的城乡统筹规划[39]。
5 结语
乡村转型是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乡村地域经济结构、社会形态、空间格局的演变过程,是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时空过程。地理学从空间与结构的视角对乡村转型的机制、过程与调控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也有明显的局限和不足:一是乡村转型研究的理论创新不够,有待建立中国特色的乡村转型研究的理论体系;二是目前的研究多在中观区域层面展开,需要更进一步深入开展村庄及农户层面的研究,以便探索乡村转型的微观空间特征,建立可操作性的乡村转型调控体系;三是学界对沿海发达地区的乡村转型研究较多、较系统,而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乡村发展与转型的研究较薄弱。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推进,欠发达地区乡村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乡村空间及其要素也面临着分化与重新组合,迫切需要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对欠发达地区乡村空间的演进过程、机制及其重构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1]陈晓华,张小林,马远军.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我国乡村空间转型[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1(1):125-129.
[2][美]埃佛里特·M·罗吉斯,拉伯尔·J·伯德格.乡村社会变迁[M].王晓毅,王地宁,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3]彭汉媛.论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社会的变化[J].湖南社会科学,2003(2):67-68.
[4]曹海林.乡村社会变迁中的村落公共空间[J].中国农村观察,2005(5):61-73.
[5]周大鸣,郭正林.论中国乡村都市化[J].社会科学战线,1996(5):100-108.
[6]李培林.巨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2(1):168-179.
[7]刘君德,彭再德,徐前勇.上海郊区乡村-城市转型与协调发展[J].城市规划,1997(5):44-46.
[8]李朝军,闻丽.城镇化与中国乡村社会转型[J].兰州学刊,2007(1):103-105.
[9]苗长虹.乡村工业化对中国乡村城市转型的影响[J].地理科学,1998,18(5):409-417.
[10]冯健,张小林.苏南小城镇发展与现代乡村社区变迁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1999,18(3):222-229.
[11]张小林.乡村空间系统及其演变研究:以苏南为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2]陈晓华.乡村转型与城乡空间整合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
[13]刘彦随.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转型发展与新农村建设[J].地理学报,2006,62(6):563-570.
[14]蔡运龙.中国农村转型与耕地保护机制 [J].地理科学,2001,21(1):1-6.
[15]龙花楼,邹健.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转型发展[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97-100.
[16]陈晓华,张小林.“苏南模式”变迁下的乡村转型[J].农业经济问题,2008(8):21-25.
[17]王雪如,贺勇,王竹.城乡结合部乡村空间“整体控制下自主建造”模式初探——以杭州市双桥区块绕城村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1(1):68-70.
[18]李伯华,曾菊新,胡娟.乡村人居环境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24(5):70-74.
[19]邹健,龙花楼.中国乡村转型发展评价初探[M]//刘彦随,杨子生,赵乔贵.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0]冯健,张小林.苏南小城镇发展与现代乡村社区变迁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1999,18(3):222-229.
[21]汪涛.转型中的苏南小城镇社会空间演化初探[J].城市研究,1999(4):19-21.
[22]丁志铭.农村社区空间变迁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23-28.
[23]艾大宾,马晓玲.中国乡村社会空间的形成与演化[J].人文地理,2004,19(5):55-59.
[24]赵之枫.城市化加速时期村庄结构的变化[J].规划师,2003,19(1):71-73,95.
[25]刘彦随,刘玉.中国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地理研究,2010,29(1):35-42.
[26]龙花楼,李裕瑞,刘彦随.中国空心化村庄演化特征及其动力机制[J].地理学报,2009,64(10):1203-1213.
[27]单德启.警惕空心村蔓延,遏制村庄无序建设[J].小城镇建设,1999(8):40-41.
[28]张正河.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村庄演化方向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0(11):16-20.
[29]李凯中.农村社会转型与农民组织化[J].求索,2006(12):72-74.
[30]龙花楼,李婷婷,邹健.我国乡村转型发展动力机制与优化对策的典型分析[J].经济地理,2011,31(12):2080-2085.
[31]闫二旺.京津唐地区农村—城市转型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3):61-64.
[32]刘自强,周爱兰,鲁奇.乡村地域主导功能的转型与乡村发展阶段的划分[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26(4):49-54.
[33]曹利平.城镇化与中国乡村社会的转型[J].理论界,2006(8):27-27.
[34]张雪筠.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转型[J].天津社会科学,2004(5):77-79.
[35]林澎.对苏锡常乡村地区空间发展的思考[J].城市研究,1999(5):7-10,63.
[36]张泉.城乡统筹下的乡村重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7]陈晓华,章莉莉.欠发达地区乡村空间重构及规划策略[J].池州学院学报,2009,23(6):42-51.
[38]赵英丽.城乡统筹规划的理论基础与内容分析[J].城市规划学刊,2006(1):32-38.
[39]仇保兴.城乡统筹规划的原则、方法和途径——在城乡统筹规划高层论坛上的讲话[J].城市规划,2005(1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