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出口贸易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

2012-07-12赵凌云

统计与决策 2012年7期
关键词:废气排放量贸易

常 静,赵凌云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武汉430073;2.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经管学院,武汉43020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迅猛,不论是贸易量、贸易结构还是贸易方式都经历了明显的变化,对外贸易对GDP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然而,伴随着巨大经济效益的取得,环境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成为了经济发展中伴随而生的不容忽视的问题,甚至在某些方面环境问题还会反过来制约经济发展,从而关系到中国今后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成效。本文拟将出口贸易与环境问题联系起来,研究中国加入WTO以来,出口贸易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1 相关文献综述

贸易对环境的影响研究最早出现在西方国家。1977年,布莱克哈斯将环境吸收能力(Environment Assimilative Capacity,EAC)设定为一种要素禀赋,使用了要素比例模型研究国内产业污染情况,发现EAC在不同国家起到的要素禀赋作用是不同的。多年来,国际学术界就贸易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认为自由贸易主要通过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综合影响着环境,并且前两者的负效应大于后两者的正效应。如Chichilnisky(1994)从环境标准差异形成的比较优势角度分析了贸易自由化对环境的影响,指出由于产权制度松懈和对资源的过度开采是贸易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元凶,而有的学者又认为,最后总的影响是正还是负都有可能(Norstrom&Vahugan,1999)。另一观点认为,在长期内,贸易可以通过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收入效应和法规效应的综合作用对环境产生积极作用,并最终改善环境。Antweiler、Copeland和Taylor(1998)对国际贸易与环境之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自由贸易有利于环境的结论;Brian(1997)对1980~1990年间民主德国和荷兰的工业生产活动排放减少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发现较高的环境税收和严厉的环境管制导致的技术革新是环境状况改善的根本原因。Lee和Roland-Holst(1997)对包括印度尼西亚在内的三个地区进行了案例分析,认为如果在贸易自由化的同时伴以更严格的环境管制,自由贸易带来的收益增加除了用来消除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外,还能带来净的经济收益。

国内学术界对国际贸易与环境问题关注较晚,很多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一些学者重点研究了国际贸易与环境的关系,运用了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进出口贸易对中国环境的影响。由于研究过程中选取的年份、环境污染指标、样本个体的选择(国家数据或省份数据)、分析工具等均有所不同,所以得出的结果并没有取得一致。一部分学者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贸易会给环境带来负面效应,代表性研究成果有罗 (2007)研究认为进口污染密集型产品可获得正的结构效应,但需要承受负的技术效应,出口情况则正好相反;叶继革、余道先(2007)指出中国对外贸易对环境的危害越来越大,要避免出口行业向环境底线赛跑;邓柏盛、宋德勇(2008)运用1995-2005年数据进行分析认为对外贸易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恶化了我国环境,我国环境库茨涅兹曲线呈现出地区间差异;杨万平、袁晓玲(2008)基于6类环境污染物综合而成的环境污染指数,运用VAR模型分析得出出口贸易在相当程度上恶化了我国环境,“污染避难所”假说得到验证。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贸易会改善环境,张连众(2003)利用2000年中国31个省市的排量截面数据进行分析,认为贸易自由化有利于中国环境保护;李秀香、张婷(2004)研究发现中国对外贸易存在正规模效应、结构效应与技术效应;唐志(2008)利用贸易污染条件指数(PTOT)模型结合投入产出分析,认为中国的环境可从对外贸易中获益。

虽然以上研究成果在结论上有一定差异,但其分析过程都各有其理。贸易对环境的影响究竟是正是负需要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给出最终的判断。一方面,中国经济正处于飞速增长时期,从1978年至今,不同时期发展速度、发展模式也有所不同;另一方面,中国也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就出口贸易而言,不同省份贸易发展规模差异很大,如沿海地区的对外贸易规模就远远大于中西部地区。所以,笔者认为,就我国而言,分析对外贸易对环境影响问题时应进行分阶段、分地区研究,其结果应该更准确。

2 中国对外贸易对环境影响的Panel Data分析

2.1 数据选取与模型设定

首先,从研究时间范围来看,目前国内许多研究对外贸易与环境污染关系的文章大多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两者的相互关系,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然而笔者认为,从1978年对外开放起步到现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确实成果显著,然而,不同发展阶段的贸易量、贸易方式、贸易结构和FDI状况是很不一样的,从而也会导致不同阶段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力是不用的,若简单将改革开放三

十年看做一个整体时间段来进行分析未免过于笼统,所以本文只选取了有代表性的时间段进行研究,即从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对外贸易飞速发展的8年。其次,从环境指标上看,许多学者习惯用二氧化硫排放量代表环境污染指标,二氧化硫排放固然能说明一定的污染问题,但是笔者认为不够全面,环境污染是全方位的,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等等,污染的来源也是多方面的,如工业污染、生活污染等,由于我国的出口产业主要来自于工业,出口产品多为工业制成品,生活污染与对外贸易关联不大,所以本文在确定污染指标的时候主要采用了工业污染方面的指标值,即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贸易量指标本文也选取的是出口贸易额(历年出口额已做处理,消除了物价变动影响),这主要是考虑到我国贸易方式主要是加工贸易,贸易对环境的污染主要体现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第三,由于中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外贸发展也表现出相当的不平衡性。从近8年历年的出口额来看,排名前四的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四地区的出口额分别占中国总出口额的32%、16%、11%和11%,汇总起来就约占中国总出额的70%,而其他27个省、市、自治区的出口总额则只占到30%左右。所以,为了提高指标的代表性,用四省的出口贸易额为研究对象能更好地说明对外贸易高涨时期出口对环境的影响。同时,本文也选择了对外贸易相对不发达的省份湖北、四川、湖南、陕西和江西进行同时间段的分析,原因是从2002~2009年,这五省的出口贸易量占全国出口总量的份额都在0.5%左右,有一定共性。笔者希望通过对比发现贸易发达地区和贸易欠发达地区出口贸易对环境的影响是否有所差异,贸易越发达地区其环境污染是否越严重。

2.2 Panel Data模型

面板数据(Panel Data)是固定一组调查对象在多时间连续观测得到的数据,具有截面和时间两个特征的数据组。面板数据模型分为混合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最终选用哪一种模型要经过相关检验之后才能确定。本文选取的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2~2009历年。设出口额为EXit,其中i代表不同省份,t代表不同的年份;污染指标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分别用F1、F2和F3表示。为了消除异方差、增加数据的稳定性,出口额和污染排放量数值均作了取对数处理。

首先,对于出口贸易发达四省,即广东、江苏、上海和浙江,其检验结果如下表1:

表1 工业废水排放量指标F1

选择哪一种模型需进行进一步检验,本文选择用Eview6.0软件进行计算,可直接得到F检验和Hausman检验结果,通过结果可判断应建立个体随机效应模型如下:

其中,虚拟变量D1、D2、D3、D4的定义是:

根据表达式(1)可以发现,出口每增加1%,工业废水排放量增加0.035%,说明出口对废水排放量的影响并不大。另外,模型没有通过t检验,R-squared值也较低,说明两者之间的关联度低,模型拟合度不高。

由于篇幅限制,F2、F3的检验结果直接给出如下:

F2:选择个体随机效应模型

式(2)(3)的出口对数值都通过的t检验,所以,对于出口发达省市而言,其出口量的增加对工业废水量的影响不大,对废气和固体废物排放量影响相对较大,具体表现为出口量每增加1%,工业废气增加0.38%,工业固体废物增加0.45%。另外,从模型(3)的常数项可以观察到,江苏省在固体废物排放量上,受非出口贸易因素影响较其他省份大。

同理,对出口贸易欠发达地区,污染指标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分别用F1*、F2*和F3*表示。检验结果直接给出如下:

F1*:选择个体固定效应模型

F2*:选择个体固定效应模型

F3*:选择个体随机效应模型

以上结果显示,对于贸易欠发达五省,出口量对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对工业废气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有显著影响,其中,出口量每增长1%,工业废气多排放0.52%,固体废物多产生0.36%。

综合出口发达省份和不发达省份的检验结果,可整理得到下表2:

表2

由此可见,总体来看,出口贸易确实会增加工业污染物排放,从而给中国带来环境污染影响。具体来说,不论外贸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出口贸易量增加对工业废水排放造成的影响并不明显;出口贸易量的增加对工业废气排放的影响,欠发达地区明显大于发达地区;而出口贸易量的增加对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的影响出口贸易发达地区则大于欠发达地区。

3 结论与启示

首先,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出口贸易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不论是外贸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出口行业在生产过程中带来的污染物的排放,特别是废气和固体废物的排放都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中国的生态环境。所以,政府部门应出台有关政策对相关行业的生产过程进行标准化监督和排放限制,特别是对于废气和固体废物的排放应加强监管,对企业的清洁生产、产品生命周期评价、环境标志产品、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加以审核,要求企业建立相应的环境管理体系;出口制造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严格执行环境标准,如ISO14000,自觉采取预防措施并与国际接轨,既要兼顾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又力争使中国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其次,在贸易飞速增长时期,贸易发达省市和相对欠发达省市出口贸易对环境的影响总体情况基本相同,但对具体污染物排放量的影响力各有侧重,这是由于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不同造成的。一方面,我国出口贸易主要还是依赖于固有的资源和劳动力比较优势,其模式主要还是加工贸易,粗放型生产依然存在,对环境污染程度较高;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环保意识的增强,在生产过程中也越来越注意控制废气等污染物的排放,而对工业固体废物的控制力度和水平显然还不够。综合来看,我国对外贸易已经到了转型时期,传统的比较优势战略应该进行一定的调整,以防止落入“比较优势陷阱”。中国应当充分挖掘我国的资本、市场等“新型比较优势”,以更好地在实现外贸规模扩大的同时保护资源环境,让对外贸易与环境保护形成良性互动,而不是相互制约。

最后,本文选用的环境污染指标是工业“三废”,根据计算结果可以发现中国出口贸易的增加对固体废物排放量影响较大。这是由于我国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较低,大部分废物处理采用填埋方式,但水平不高,对大量有毒、有害物质的处理技术和方式简单落后。另外,“三废”污染还会造成土地生态系统退化、土地荒漠化、耕地污染等难以逆转的土壤污染,从而造成农作物有害物质残留超标,这也是我国出口农产品经常受到绿色壁垒限制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我国外贸行业应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长期发展意识,在生产环节中提高生产技术水平,节能减排,控制污染源头,探索走循环经济道路。

[1]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G].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 谷祖莎.绿色屏障——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与中国的选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 董楠楠,钟昌标.我国贸易与环境的问题研究[J].生态经济,2009,(2).

[4] 中国环保总局环境规划院,国家信息中心.2008~2020年中国环境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5] 彭水军,赖明勇,包群.环境、贸易与经济增长[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6] 傅自应.中国对外贸易三十年[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7] 宁学敏.我国碳排放与出口贸易的相关关系研究[J].生态经济,2009,(11).

[8] Copeland B,Taylor M.Trade.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4,42(1).

猜你喜欢

废气排放量贸易
船舶废气脱硫蒸发冷却器数值模拟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有机废气处理方法探讨
天然气输配系统甲烷排放量化方法
液吸汽提法处理粘胶废气中二硫化碳的研究
黑龙江省碳排放量影响因素研究
土壤修复过程中的废气控制与治理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贸易统计
贸易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