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教育经费支出区域公平性的实证研究

2012-07-12彭海艳

统计与决策 2012年7期
关键词:区域间经费支出教育经费

彭海艳

(1.宜春学院,江西宜春336000;2.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836)

0 引言

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平等。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实践,反映了在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分配教育利益的理想。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把追求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目标。随着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大规模普及,教育生活中诸多不公平现象越来越多地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其中教育经费资源的区域公平问题是近年来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它是实现教育起点公平的前提和基础。

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与国际相比,国内相关研究比较滞后,而且测算指标相对单一,主要采用基尼系数指标。教育基尼系数体系(入学率、教育经费、学业成就和受教育年限等)能够从教育经费、教育质量和人力资本存量等不同角度反映一定时间、地区间公平与发展的相对变化,具有可信、可行、可比较等优点,因而成为研究教育公平的重要工具。但该指标不能进行分解,因而在区域间公平性分析应用中受到限制。与以往同类研究相比,本研究有如下改进:一是运用广义熵(GE指数)及其分解法,不仅比较了区域内教育经费配置的差距,还比较了三大区域间教育经费的差距及对总体差距的贡献。二是采用基尼系数(GINI)分解法,测算了不同收入来源对总体差距的贡献率。三是研究了教育经费配置不公平状况的时间变化,时间跨度为13年。

1 教育经费的含义、研究方法及数据说明

1.1 教育经费的含义

由于教育投入主体的多样性和投入目的不同,我国教育经费总收入从来源上看主要由五部分构成:财政性教育经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社会捐(集)资办学经费、学杂费和其他教育经费。目前,我国的教育经费支出以地方支出为主,如2008年,地方教育经费支出占全国教育经费总额比重为89.18%。所以,研究教育经费的区域差异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政策指导意义。当然,对于不同地方政府来说,其包括的具体内容是有差异的。

1.2 研究方法

(1)GE指数计算。Shorrocks(1980;1984)采用GE指数对收入不平等程度进行衡量,其表达式为:

式(1)中,yi是第i个样本的平均收入,μ是总样本的平均收入,f(yi是第i)个样本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无论c=1还是c=0,GE指数计算结果基本上相同。因此,为了便于计算,本文只取c=0。

(2)区域分解方法。在对样本进行分组的基础上,Zhang和Kanbur(2001)将GE指数分解成组内不平等和组间不平等两部分:

式(2)中,Ig表示为第g组的不平等(GE指数值),μg是第g组的平均收入值,ng是第g组的收入总额。如果n表示所有组的收入数,那么和I(μ1e1…,μkek),分别表示组内不平等和组间不平等程度,别表示组内不平等和组间不平等程度对总体不平等程度的贡献率。

(3)分项收入分解法。本文采用GINI系数分解法,其具体表达式为:

在式(3)中,G是总收入的基尼系数;Vi是第i项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例;λi是第i项收入的集中率,而ei=Viλi/G×100%表示第i项收入分布对总收入分布不均等程度的贡献。

1.3 数据说明及区域划分

各地区教育经费支出五部分教育经费的总和,人口数为在校学生数,主要包括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普通中学、普通小学以及幼儿园等。这些数据都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7~2010)和《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1997~2009)。此外,在进行三大类区域划分时,既要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方便区域发展问题的研究,具体划分情况为: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含厦门)、山东、广东、海南(东部11个);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中部8个),广西、内蒙古、四川(含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部11个)。

2 中国教育经费区域公平性的实证研究

2.1 中国教育经费支出区域公平性的实证分析

为了表达更为清晰,根据式(2)以及三大区域划分,将三大区域的总体差异表示为:

在式(4)中,IT为总体GE指数,IE、IM、IW和ID分别代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区域间GE指数。

YE、YM和YW分别代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教育经费支出占地方教育经费支出总额的比重。运用式(1),分别对IE、IM、IW和ID进行测算,然后按式(2)或(4)计算出总体IT和区域内(IT-ID),结果见表1,图1至图4。

1996~2008 年间,全国教育经费支出IT总体呈先升后降趋势,期间略有起伏。从1996年的0.102732上升到2003年的0.207901,然后下降到2008年的0.092727。一般来说,政府通过提供均等化的教育经费等基本公共服务以及相关基础设施,使区域间市场主体的竞争公平化,有利于实现区域之间的“竞争效率”,可以达到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但我国原先的制度设计将稀缺的公共教育资源过多地向城市、东部地区、富裕地区、重点学校倾斜配置,由此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教育差距以及教育的非均衡、不同步发展。令人欣慰的是,2003年后这种情况有所缓解。此外,全国教育资源总体分布差异是由区域内差异(IT-ID)和区域间差异ID带来的,一方面,区域内差异(IT-ID)是总体差异的主体因素,它的变动曲线与总体曲线基本保持一致,这也可以从区域内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进一步看出,其贡献率在60%以上。另一方面,区域间差异ID也呈先升后降趋势,但变动幅度相对较小,且远小于区域内差异,贡献率也不占主体地位。表明区域间教育投资呈递减的梯级分布,且梯次差距呈先升后降趋势。

表1 1996~2008年中国地区教育经费支出总体差异分解

图1 区域间ID、区域内IT-ID和总体IT

图2 区域间和区域内贡献率

而在地区内部差异中,一方面,变动方向差异较大。东部区域IE、中部区域IM和总体IT变化基本一致,都呈先升后降趋势,尤其是东部地区,其地区内部差异是导致地区间差异的重要因素,也是引起全国教育支出分布差异的主要来源之一。而西部区域IW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变动幅度不大,绝大多数年份稳定在0.02-0.03之间;另一方面,数值相差较大。东部地区IE最大,中部地区IM次之,而西部地区IW最小。这也可以从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进一步看出,东部区域和中部区域贡献率总体呈先升后降趋势,东部地区贡献率最大,超过50%(2004年除外)。除中央政策对地方教育经费支出的影响外,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教育经费支出差异也较大。因此,各地区在加大教育经费支出力度的同时,更需要做大整个财富蛋糕,才能真正形成高水平的、均等化的教育经费支出。

2.2 中国教育经费投入区域公平性的实证研究

上文分析了教育经费支出的公平状况,区域间教育投入来源的公平程度又如何呢?根据前面介绍的理论方法,分析得出1996~2008年教育经费来源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ei、集中率λi以及比重Vi,具体结果见表2、图5和图6。

(1)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贡献率e1最大,各年份都在60%以上(2003年除外),成为主体因素。一方面,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集中率λ1总体呈先升后降趋势,从0.220543上升到0.300985,然后下降到0.278368。该数值略小于总体收入基尼系数(1996和1997年除外),因而缩小总体收入差距的力度不够。政府出于法律的规定与职责的要求加大对教育投入,其目标应是大力缩小地区差异。另一方面,相应比重V1较大,在60%以上。因此,两者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成为总体收入差距的最大贡献来源。

(2)学杂费的贡献率e4次之,在10%以上,但不占主体地位。由于我国教育(主要是幼儿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市场化改革,导致收费水涨船高,相应比重V4也从11.54%上升到22.34%。同时,集中率λ4也基本呈上升趋势,从0.199269上升到0.297845。不过,λ4小于总体收入的基尼系数(2007和2008年除外)。表明学杂费起到遏制总体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作用,但由于数值也较小,没有发挥显著效果。

图3 东部地区IE、中部地区IM和西部地区IW

图4 区域间、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贡献

(3)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的贡献率e2呈上升趋势(2007年和2008年除外),但在10%以下。主要原因在于:λ2呈较快的下降趋势,从1996年的0.512799下降到了2008年的0.330544,下降了35.54个百分点。说明这部分投入的省际间不公平程度有所缓解,但其仍大于总体基尼系数,而成为扩大总体收入差距来源之一。此外,V2虽然呈上升趋势,但数值相对较小,最大年份的2006年也只有6.35%。由于投资教育很难带来直接、快速的收益,再加上政府没有给子私人投资教育较大的优惠政策和宽松的准入条件。因此,近年来各地区对教育投入的积极性不高,引入社会办学的力度有所下降。

表2 各项教育经费投入来源贡献率 (单位:%)

图5 各项投入集中率λi

图6 各项投入比重Vi

(4)社会捐(集)资办学经费的贡献率e3总体呈下降趋势,且贡献率不足10%,2008年甚至低于1%。社会捐(集)资办学经费λ3总体呈上升趋势是原因之一,从0.154672上升到0.391194,该数值远大于总体收入基尼系数(1996和1997年除外)。说明对于这部分资金的人均占有量的省际间不公平程度在加剧。不过,由于相应比重V3呈下降趋势,从8.33%下降到0.69%。据资料显示,2008年的慈善捐赠总额是2007年的3.5倍,达到1070亿元人民币,但所占GDP的比值却也只有0.36%。而2008年美国慈善捐款为3140.7亿美元,2009年美国慈善捐赠为3033.75亿美元,占美国GDP的2.1%。所以,社会捐(集)资办学在各地区发展差异较大,而且捐赠额度太小,没有在缩小总体收入分配差距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3 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运用GE指数分解法和GINI系数分解法,分析各项教育经费投入来源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实证分析我国教育经费支出的公平性。结果表明:三大区域总体、区域内和区域间差异都呈先升后降趋势,期间略有起伏,但区域间差异变动幅度不大,且远小于区域内差异;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差异变动趋势不一致,且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差别较大;各项教育经费投入来源的贡献率差异较大,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成为主体因素。

大力发展地方经济,进一步完善教育制度和提高教育支出水平。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加大政府财政性投入,重点向基础教育倾斜。一方面,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求早日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并以法律形式予以保障,尤其是要确保《教育法》中规定的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落实。另一方面,重点向基础教育倾斜。各级财政要结合公共财政改革,逐步将教育支出的重点向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倾斜,并保持政策的持续性和连贯性。第二,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充分利用社会资本。除了政府财政性资金以外,要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社会投入是教育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途径,吸纳社会资本来解决教育经费供给的不足,真正实现教育经费多元化。最后,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地区间教育均衡发展。一方面,完善分税制和一般性无条件转移支付制度,纵向使中央财政从中东部地区再适当集中部分财力,向西部进行转移支付,弥补贫困地区财政的教育收支缺口;横向建立省际之间、县际之间的教育转移支付框架,促进各地方政府教育提供能力的均等化。另一方面,建立专项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重点解决办学、教学条件的改善等问题。同时,建立监督机制,防止转移支付资金被挪用。

[1] Vinod Thol TlSs,Yang Wang,and Xibo Fan.A New Dataset on In⁃equality in Education:Gini and Theil Indices of Schooling for 140Countries,1960—2000[EB/OL].http://www33.brinkster.com/yan⁃wang2/EducGini-revised10-25-02.

[2] Shorrocks,Anthony F.The Class of Additively Decomposable Inequal⁃ity Measures[J].Econometrica ,1980,3(48).

[3] 董亚军,陈国良.我国初等教育生均经费地区差异实证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4,(9).

[4] 张长征,郇志坚,李怀祖.中国教育公平程度实证研究:1978~2004基于教育基尼系数的测算与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2).

[5] 安晓敏,任永泽,田里.我国义务教育经费配置公平性的实证研究——基于教育基尼系数的测算与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6] 张炜,时腾飞.我国区域教育经费支出公平性的实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7).

猜你喜欢

区域间经费支出教育经费
中国基础教育生均经费支出的公平性研究
——基于Gini 系数和Theil 指数的测算
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发布
地方高校经费支出结构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常喝茶减缓认知能力下降
常喝茶减缓认知能力下降
管好用好粮食仓储企业职工教育经费
基于ArcGIS9.0-GeoDa059i的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空间差异性分析——以2008-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为例
试说幼儿园区域间各个区角学具制作与环境布置
中央“三公”经费5年减35.9亿
外电入鲁后山东电网与互联系统区域间功率交换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