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省生态畜牧业典型村建设范例

2012-07-11

中国畜牧业 2012年18期
关键词:牧户草场牲畜

天峻县梅陇村生态畜牧业建设

海西州天峻县新源镇梅陇村是青海省2008年开展生态畜牧业试点的试点村之一,位于县城东部、布哈河东岸,距县城20千米,全村共有牧户69户212人,劳动力102人,天然草场13.24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11.03万亩,各类牲畜存栏8819头(只)。

◎合作社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第二产业

1.建设模式。该村在试点之初,对生态畜牧业建设是首次接触,对该如何组建合作社、生态畜牧业该如何建设无任何认识。在海西州农牧局人员的动员和指导下,经牧民集体讨论,探索出了以股份制模式开展生态畜牧业建设的路子:入社牧户的草场按质量和面积,牲畜按品种、性别、年龄和品质进行价值评估,再按价值折成股份;入股的牲畜由合作社根据品种、性别、年龄、品质重新组群,草场按组建的标准群重新划分;放牧人员由股东大会根据技能投票选取,工资按生产指标完成情况兑现;富余的劳动力自主择业或由合作社统一组织转向非牧产业;畜产品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生产资料由合作社统一购置,收益扣除成本和公积金后按股进行分红。

2.建设成效。通过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统一组织下的规模经营,梅陇村畜牧业生产发生了根本转变:

一是打破了分散养殖方式。将入股的8819只藏羊,按性别公羊单独组群,母羊360只为1群分成24群进行放牧,改变了过去69户牧户家家户户都有羊群的分散养殖局面,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生产效率。

◎合作社分红场景

二是提高了草地科学利用水平。将冬春季、秋季、夏季草场以畜群为基本单位重新划分,每群牲畜划分2520亩的轮牧草场,内设4个轮牧小区,结束了过去草地大群放牧的历史,提高了草地资源科学利用水平。

三是实现了草畜平衡养殖。每年对冬春、夏季、秋季草场进行测产,测算合理载畜量,根据载畜量确定生产畜和后备畜养殖量,对非生产畜和应减畜育肥出售,实现了草畜平衡养殖。

四是畜群结构明显改善。通过牧业资源优化重组,2011年年末,全村母畜比达到80%以上,仔畜成活率达到90%以上、杂色率下降了10个百分点,藏羊个体比游牧放养时每只平均增重3.5千克以上。

五是草原生态开始好转。经连续3年测定,通过以草定畜工作,梅陇村草场产草量亩均增产15~20千克,植被覆盖度提高5%以上,草原生态开始好转。

六是牧民实现持续增收。2011年人均收入达到14000元,比2010年增加4271元,增长43.8%;比2009年增加6342元,增长82.8%;比2008年增加9377元,增长202%,实现了经济收入翻番。由于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建设成效显著,该村原来不愿加入合作社的7户养殖大户2010年主动提出申请加入到合作社中,实现了全村牧户全部入社。

共和县倒淌河镇拉乙亥麻村生态畜牧业建设

拉乙亥麻村是青海省2010年开展生态畜牧业建设的村之一,位于海南州共和县倒淌河镇,距县城恰卜恰镇20千米,全村共有334户,1502人,可利用草地面积22.8万亩,耕地0.56万亩,存栏各类牲畜50541头(只)。

1.建设模式。该村牧民在多次讨论的基础上,经村民集体研究,决定采取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统一管理下的牲畜联户经营、草场流转使用、耕地入股经营、二三产业承包经营、合作社统一生产资料购置和农畜产品销售的生态畜牧业建设模式。具体为牧民在自愿的基础上,每7~8户组成一个牧业生产经营组,选举1~2户牧户从事牧业生产,小组内其余成员将牲畜交由放牧户饲养、草场流转给放牧户使用,小组成员共同约定生产指标和奖惩办法,年底按生产指标结算各户收益;各户耕地采取入股方式集中到合作社,由合作社组织种植能力强的12名劳动力进行耕种,合作社统一购置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统一进行农产品销售,收入按股进行分红;由合作社统一建设牛羊育肥小区,承包给善经营的牧户,从各牧业生产经营组统一调拨计划出售的牛羊交由小区育肥,收益按各生产小组交易量和与育肥户订立的指标进行核算;由合作社统一开办二、三产业,统一安排劳动力务工,支持牧民开办非农产业。该村目前已形成了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成为引领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建设的典型村。

2.突出亮点。该村在生态畜牧业建设中,根据本村实际采取了股份制+联户制的复合型建设模式,建设方式灵活,亮点突出:

◎经营商铺的牧民

一是建设方式灵活,易于牧民接受。该村针对牧民对完全由生态畜牧业合作社通过股份制方式整合牧业资源有一定顾虑,认为会不会回到过去人民公社时的大集体生产的实际,牧业采取了联户生产方式、耕地采取了入股生产方式,使牧民更易于接受,实现了全村牧户全部入社,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

二是利用资源优势,非牧产业发展强劲。该村利用沙石资源丰富的特点,按照企业投资建设、合作社资源入股、企业经营管理、按股分红的方式,引进资金320万元,开办了3家砂石料厂、碎石厂,并组织本村7辆运输车运送砂石料,安排9名劳动力就业。充分结合游牧民定居工程,在倒淌河集镇建设的150套2层商住楼,组织150户牧户从事农副产品、藏式服装、旅游商品销售等商贸活动。

三是富余劳动力转移手段多、效果好。生态畜牧业建设通过生产资料重组,使一大批劳动力脱离牧业生产而闲置下来,转移富余劳动力是各生态畜牧业合作社面临的现实问题。该村充分发挥合作社的组织作用,在利用二、三产业转移劳动力的同时,2011年向玉树输出建筑工等劳动力480人,人均月工资在3000元以上,不但使富余劳动力得到转移,而且实现稳定就业。

智玉和生格生态畜牧业合作联社建设

都兰县沟里乡智玉村是青海省2010年建设的生态畜牧业示范村之一,位于海西州都兰县东南部,距香日德镇60千米,全村共有107户,404人,劳动力248人,草场面积100.3万亩,饲草料地1380亩,各类牲畜22591头(只)。

天峻县生格乡位于天峻县西南部,距县城130千米。全乡辖4个牧委会,牧户300户,可利用草场面积为164.85万亩,各类牲畜存栏62360头(只)。

1.建设模式。智玉村生态畜牧业建设模式充分借鉴“梅陇模式”,采取股份制方式对牲畜、草场等生产要到进行优化重组的基础上,联合热龙和秀毛两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进行整合,跨村组建了生态畜牧业专业联合社,形成了股份制合作联社的发展模式。

生格乡作为天峻县惟一一个整乡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的乡镇,借鉴“梅陇模式”采取股份制方式先后组建了阳胧、奥龙、野马滩和休格隆四个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2012年四个合作社入社牧户以“依法自愿、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原则,采取共同出资入股方式联合发展三产,形成一产各合作社股份经营、三产联合社股份经营的发展模式。

◎在建的合作社综合服务楼

2.突出亮点。两地在建设当中,均在“梅陇模式”的基础上有许多创新:

一是通过合作联社方式,壮大了生产规模。智玉生态畜牧业合作联社目前共入社户数446户,占3个村牧户总数的99.3%;共入股草场248.29万亩、牲畜5.23万头(只),分别占3个村可利用草场和牲畜总数的99.2%和99.4%,联社将入股的牲畜重新组建标准畜群74群,草场按畜群重新进行划分,使牧业生产经营规模进一步壮大。

二是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第二产业。智玉生态畜牧业合作联社充分利用资源优势,采取“公司+合作社+牧户”的运作模式,与青海山金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了金沟里工贸发展有限公司(合作社占80%的股份),主要从事矿石运输、矿区公路养护、矿区管护及开办砂石料场等业务,2011年分红资金124万元,人均分红830元。

三是拓宽劳动力就业渠道,增加牧民收入。智玉生态畜牧业合作联社发挥合作社功能,2011年共转移劳动力325人,其中金沟里工贸发展有限公司吸纳合作社富余劳动力100人。2011年联社人均纯收入达到7246元,较上年增长36.4%。

四是利用生态补奖资金,发展壮大第三产业。生格乡四个牧业村的牧民,在各自以股份制模式成立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开展规模经营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通过股份制发展规模经营所带来的好处,自发将2011年和2012年草原补奖资金1180万元以现金入股,同时,乡政府协调部分银行信贷资金,通过股份制方式联合发展第三产业,在县城交通要道建设一处集餐饮、住宿、洗浴、办公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服务楼,所得收益按股分红。目前正在建设中,预计9月底完成主体工程,建成后可有效解决富余劳动力转移,促进牧民非牧收入大幅增长,使生态奖补资金效益最大化。

猜你喜欢

牧户草场牲畜
祁连草场
20世纪五十年代内蒙古牲畜改良工作初探
交换牲畜
生计资本对牧户牲畜养殖规模决策的影响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为例
万亩草场雪凌奇观
天然草场退化的原因及防治对策探究
新草场有多远
科尔沁沙地草原畜牧业经济效益研究
草原牧户游升级记
我国牧户生计脆弱性研究进展及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