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合作社经济 转变牧区畜牧业生产方式着力促进牧区可持续发展

2012-07-11郑友民全国畜牧总站副站长

中国畜牧业 2012年18期
关键词:牧区牧民畜牧业

文│郑友民(全国畜牧总站副站长)

青海省近年来在转变牧区畜牧业生产方式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探索总结了许多成功经验和模式,创出了保护生态和增产增收的新路子,其经验很值得学习和借鉴。

去年6月1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17号),提出要“着力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实现生态良性循环;着力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积极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着力促进牧区经济全面发展,开辟牧民增收和就业新途径。”各地均在研究如何转变牧区畜牧业发展方式,在保护草原生态的前提下合理发展畜牧业生产,建立草畜平衡,提高生产水平,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青海省近年来在转变牧区畜牧业生产方式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探索总结了许多成功经验和模式,创出了保护生态和增产增收的新路子。他们的经验很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下面就如何转变牧区畜牧业发展方式谈几点意见。

一、牧区畜牧业的发展成就

我国牧区包括13省区的268个牧区半牧区县,土地面积385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40%;草原面积37.4亿亩,占全国草原面积的62.3%。牧区多分布在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有54个边境县,边境线1.2万千米,约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54.5%;牧区还有全国12.6%的少数民族人口。牧区承担着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重要任务。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的原因,畜牧业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还是牧区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牧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是牧民肉食和奶品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国家毛纺织、制革等行业发展所需原材料的主要来源地以及城市肉类食品、奶制品的供应和畜产品出口的主要生产基地。

◎青海省生态畜牧业建设情况展览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相继实施了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在各级政府和各族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牧区畜牧业取得长足发展。

1.肉奶毛生产稳步增长。2010年,全国牧区存栏大牲畜3589万头,占全国的29.3%,存栏羊10847万只,占全国的38.6%,每年向农区提供育肥用牛羊达到3000多万头,为全国畜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牧区肉类总产量达693万吨、奶产量895万吨、羊毛羊绒产量20.8万吨,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1.3%、23.8%、46.6%,分别是2000年的2倍、5.2倍和2.3倍,保障了市场供给。

2.经济地位得到提升。畜牧业的发展为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牧民就业、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畜牧业增加值占牧区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39.5%提高到42%以上。牧区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499元提高到2009年的3156元,年均增长9.8%。畜牧业已成为农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3.生产方式逐步转变。各地积极引导,以草原围栏、人工草地、饲草料基地、牲畜棚圈等建设为基础,大力推行舍饲半舍饲圈养、季节性放牧、划区轮牧等科学的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部分牧区初步实现了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为促进生产方式转变,不少地区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积极推行禁牧休牧轮牧制度,统筹人草畜协调发展,探索出了现代家庭牧场、规模化养殖小区等多种模式,扶持建立了一批专业合作组织,生产经营水平和组织化程度有了较大提高。

4.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近年来,牧区科研、教学、技术推广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尤其在新品种选育、品种改良、动物营养调控、饲养管理、精粗饲料加工、人工种草、草原改良、疫病防控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并逐步应用于生产实践。科学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相关技术标准和规程日益完善,在发展生产、转变方式、提高效率等方面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二、牧区畜牧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尽管我国牧区畜牧业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目前仍面临以下突出问题和挑战:

1.生产经营方式落后。目前,牧区畜牧业增长方式粗放,草原牧区靠天养畜的传统生产方式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生产效率低、科技含量低,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牧民增收主要依靠家畜数量的扩增,进一步加重了草原的承载压力。据调查,2009年牧区草原超载率为45.4%。一些地区“畜多为富、惜杀惜售”的观念根深蒂固,牲畜生产周期长、商品率低。据测算,一头成年牦牛经过冬春季节,一般掉膘35千克左右,一只牦牛需要饲养5~7年出栏,累计掉膘175千克,相当于每年要白白消耗9亩天然草原的产草量。生产效率不高严重制约了牧区畜牧业的发展。

2.良种化程度有待提高。良种化水平低是制约家畜生产性能提高的重要因素。我国牧区牲畜品种资源多,但生产性能不高,加之基层畜牧技术推广体系薄弱,尚未推行规范有序的品种选育、改良计划,可以说,有些地方乱改良、乱杂交现象依然存在,品种改良进展缓慢。地方品种选育力度不足,遗传潜力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青海省海西州元者村介绍其生态畜牧业建设成果

3.草畜矛盾逐年加剧。饲草是发展牧区畜牧业的物质基础。随着牧区草原生产力的下降,饲草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畜牧业增产、牧民增收的重要因素。据调查,内蒙古牧区上世纪80年代天然草原鲜草产量142千克/亩,2009年下降到90千克/亩,单产下降了37%。目前,全国90%以上的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草畜矛盾突出,而且未找到根本和有效的解决办法。随着牧区人口增加,牧民维持生计和增收主要靠增加牲畜饲养量,导致牧区草原超载过牧严重,陷入“人口增长—牲畜扩增—草原退化—效益低下—牧民增收难”的恶性循环。牧区合理载畜量为1.2亿个羊单位,实际载畜量近1.8亿个羊单位,超载率近50%。

4.基础设施严重缺乏。基础设施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大部分牧区牲畜的圈舍、暖棚、储草棚等生产设施严重缺乏,抗御雪灾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现有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低,简陋破损,年久失修,不能完全满足标准化饲养的需求。由于牧区自然条件差,旱灾、雪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导致畜牧业生产因灾损失严重。牧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现有水利基础设施状况和保障能力还远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人畜饮水困难、节水灌溉饲草料地和抗旱水源不足,严重制约了畜牧业发展和牧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5.扶持力度有待加强。2003年以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出台,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扶持政策力度不断加大,但对牧区缺乏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牧民享受的政策性补贴远不及农民。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除了水电路气房和社会事业等普惠政策外,中央财政用于牧区的补贴资金只有17亿元,牧民人均补贴105元,仅为农民人均补贴的43.3%;生态建设资金中,草原投入也远不及林业,1998年以来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累计投资不足200亿元,不到同期林业生态保护建设投资的1/5。即使是一些覆盖全国的畜牧业扶持政策,如畜牧良种补贴、畜禽良种工程、生猪和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项目等,由于牧区放牧比例高,饲养规模小,很难得到扶持资金。

6.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滞后。基层畜牧服务机构不全,队伍不稳,装备条件差,服务半径大,任务繁重,基本上处于“缺钱养兵、无钱打仗”的被动局面,已成为牧区畜牧业中最薄弱的环节,严重影响了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牧区畜牧业科研机构项目资金匮乏,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人员待遇低,难引进、难留住的问题十分突出。

三、转变牧区畜牧业发展方式的几点建议

青海省从2008年开始进行生态畜牧业建设试点工作,组织牧民成立生态畜牧专业合作社,引导牧民以牲畜、草场、饲草料地作价入股,对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青海省海北州刚察县泉吉乡宁夏村通过组建生态畜牧专业合作社,整合了冬春草场7.5万亩,羊1.1万只,暖棚54个6800多平方米,饲草料基地300亩。在这个基础上,合作社对草场进行统一划分,实行轮牧;对草场产草量进行测算,核定载畜量,核减了7300多个羊单位,草畜矛盾得到缓解,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对羊群进行整群,分成成母羊、种公羊、后备羊群,分别放牧管理。对羊群结构进行调整,加大淘汰力度,增加能繁母羊比重,能繁母羊比重达到80%以上;加强了本品种选育工作,淘汰不合格羊只,选留优秀个体,进行选种选配,提纯复壮藏系绵羊。他们还对淘汰羊进行强度育肥,强化羊的出栏,提高出栏率。在合作社,各项畜牧生产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畜产品产量,增加了农牧民收入。宁夏村的案例是个典型案例,也是一个成功案例。合作社整合了各种生产要素,扩大了生产规模,为应用各项畜牧生产技术搭建了平台,为实现草畜平衡,创造了条件。牧民专业合作社有效地解决了牧民普遍存在的信息难寻、门路难找、技术难懂、产品难销的问题,同时弥补了政府社会化服务滞后的不足,解决了单家独户办不了,基层组织统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的事情。我认为我们畜牧站、草原站对这种生产组织形式应该大力支持,利用我们的技术长项为他们提供支持和帮助。我们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工作。

1.在合作社成立上给予帮助。合作社对于大多数农牧民来说是个新事物,如何申请建社,到哪里去申请,他们可能都不知道。需要我们对他们给予培训指导,指导帮助他们按要求编制申请文件,组织建立规范的畜牧生产合作社。

2.在生产技术应用上给予支持。合作化的生产是规模化、组织化的生产,与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需要我们在各种生产技术上给予指导,在草场的划区轮牧,草场载畜量核算,牲畜结构调整,品种改良等方面进行技术指导。农业部关于贯彻落实《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实施意见中要求:鼓励科研人员和农技推广人员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任职、兼职或担任技术顾问,允许按贡献大小从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相应报酬。各个畜牧站、草原站要支持鼓励基层技术人员参与合作社的生产管理工作,进行面对面的技术指导,帮助合作社的农牧民尽快熟悉新的生产管理技术和流程。

3.在组织管理上给予指导。合作经济的基础是管理,特别是管理制度要细化、分配制度要透明。生产过程要让社员清楚,资金的使用要让社员监管。要帮助合作社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如合作社管理,公母畜管理、草场管理、财务管理等制度建设;帮助合作社完善档案的管理,做到档案有管理制度、有专人负责、有档案实体、有查档目录、有专柜存放,以加强合作社的跟踪动态管理。

4.在项目争取上给予呼吁。目前来看,合作经济还刚刚起步,还是一个弱势经济,特别在牧区,畜牧业依然以靠天养畜为主,抗灾能力低,生产波动大,迫切需要支持改善生产条件。各畜牧站、草原站要利用优势条件,到有关部门去呼吁,现有的项目要向牧区倾斜,呼吁各级政府管理部门要针对合作经济发展的需要设立专项,支持牧区合作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5.在产品销售上给予宣传。畜牧合作社一般是在偏远地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为合作社销售产品带来很多困难,各畜牧站、草原站要积极帮助合作社进行产品宣传,积极联络加工企业与合作社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发展订单生产;组织开展畜产品竞拍,拓宽销售渠道,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增产增收。

发展合作社经济,转变牧区畜牧业生产方式,是保护牧区生态、发展牧区生产、改善牧民生活的一项较为有效的方法措施。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创新,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打基础、管长远的政策措施。希望各畜牧站、草原站抓住时机,扎实工作,研究草原畜牧业生产的特点,利用好各项扶持政策和生产技术措施,为建设现代草原畜牧业做出我们的贡献。

猜你喜欢

牧区牧民畜牧业
映像畜牧业
畜牧业也要打好“翻身仗”
试析藏北牧区的“盐语”民俗①
牧民歌唱冬奥会
甘南牧民 赵云雁
牧区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的策略
映像畜牧业
映像畜牧业
商人买马
西藏牧区习惯法与国家法律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