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造船水运第一村
2012-07-10
30年前,武家嘴村人均不到三分地,村民收入不足百元。1982年,20岁的武继军跑起了黄砂运输,用小木船从安徽芜湖运黄砂到南京,一趟赚了1000多元。初尝甜头的他心想:如果有条大船,岂不是赚得更多?他果断借钱买下一艘68t的木船。当时,南京正在建设新生圩水运码头,需要大量黄砂。武继军瞄准了这个机遇,做起了黄砂运输生意。年底不仅还清了债务,成为村里第一个“万元户”。正准备在水运业大干一番时,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转变。当时村民都忙着跑运输挣钱,村干部没人愿干,村两委班子基本上瘫痪。1984年,凤山乡(现古柏镇)党委找到武继军,推举他为武家嘴村的村主任。权衡再三后,他带着要村民过上好日子的心愿上任了。在武继军的支持下,村委开始积极鼓励村民造大船搞运输创收。很多村民没有造船资金,他和村委骨干带着大伙人到处跑银行、信用社。3年时间帮助村民贷款5000多万元,武家嘴的造船业由此起步,短短的四年中村里运输船只的吨位由1982年的597t一下发展到1986年的5800t,增长了近10倍。
村民个体造船跑运输,困难和风险都很大。随后村里很快组织起村水上运输服务公司。与保险公司协调,给每个船户抛出“救生圈”购买保险。枯水季节将专家请进村,办水上航行技术培训班,全村95%以上船民拿到内河航运最高技术等级二等船长和三等大管轮证书。为方便村民资金结算,公司先后在上海、宁波、武汉、南京等沿江、近海4大码头成立驻外办事处。各办事处配备代船户结算中心,预留300万元流动资金长期为船户提供资金周转。1990年村里已拥有船只100多条艘,一年要耗用近万吨柴油。村里又投资300多万元,建造2条加油船,设立水上加油站,昼夜为航行在长江中的运输船加油,各方位为船队保驾护航。
1992年的造船热后,武家嘴船舶吨位有了质的提升,但村里船只基本都是围着黄砂运输打转转,货物类型过于单一,发展后劲明显不足。1993年国内经济发展迅速升温,但由于国家压缩基本建设总量,造成黄砂一度供大于求,砂价一跌再跌。武家嘴村的造船水运业,遭遇了10年快速发展期后第一个低谷。经过调研后,村里当机立断,扩大运输范围,除了黄砂外,农药、化肥等农用物资都可以运输。这一招虽立竿见影,让服务公司扭亏为盈。当时集装箱运输已经出现,武家嘴人敏锐地意识到,这是武家嘴调整航运方向的一个机遇。1999年,全村没有一艘集装箱船只,在武继军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武家嘴集装箱运输公司。2002年,公司抓住大小洋山港建设的机遇,建造了一批5000、6000t的江海直达船,全村船舶总吨位达到40多万吨,随后与长江航运集团合资组建的长武江海船务有限公司,武家嘴村集体和船民占股40%,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350万元。武家嘴村开始由家庭式的分散型营运格局向有组织、有计划的集体性营运格局转变,先后开辟集装箱内支线32条。2003年,依托南钢的大量外矿运输业务,武家嘴村、南钢集团共同组建股份制鑫武海运集团,当年就为村集体创收300万元。同年9月,一张盖有“交通部内河运输管理”和“沿海运输管理”两个审批专用章的水路运输许可证,彻底结束了武家嘴水运的挂靠经营时代。交通部授权一个行政村经营“国内沿海及长江中下游普通货船、长江干线集装箱外贸内支线班轮运输”,这在全国绝无仅有。2004年,武家嘴离开湖泊奔向江河,在长江边累计投资13亿元建设了八卦洲和乌江2个造船基地,发展现代化船舶制造业。八卦洲承建3万吨级以下船舶,乌江承建3万~8万吨船舶。2010年,武家嘴造船基地承接新加坡4艘总造价3200万美元的驳船和保加利亚2艘总造价为3600万美元的散货船订单,出口德国、叙利亚的万吨级多用途船共10艘,交船5艘,实现产值16.2亿元。造船基地目前在建船舶34艘,预计产生效益62亿元。造船水运业向“产业集团化、公司经营化、造船工厂化”迈进。
2006年,村委按照“特色化竞争、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运作”思路,依托固城湖湿地生态系统,投资5000万元在固城湖畔永联圩内开发200hm2(3000亩)贫瘠圩田,积极筹建国家级高效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着力打造集生态养殖、渔业观光、渔家美食、休闲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金陵武家嘴休闲渔庄”和“千亩经济林果”。同时努力拓展房地产、商贸经济。投资3亿元按高星级标准打造武家嘴国际大酒店地标性建筑,酒店集客房、餐饮、会议、桑拿、健身、娱乐等功能为一体,总建筑面积近4万m2,拥有同步播放、大型投影仪等国际先进水平的会议设备设施,可全方位地满足各种国际化会议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