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发展助推煤炭强国:解读《煤炭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三)

2012-07-10本刊评论员

中国煤炭工业 2012年7期
关键词:煤炭工业煤炭资源煤炭企业

文/本刊评论员

3月22日,国家能源局正式发布《煤炭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一五”期间,我国煤炭工业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业绩,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基于此,《规划》用大量篇幅阐述了煤炭行业改革的重要性,并就煤炭企业的兼并重组等一揽子任务提出了具体要求。

应该说,所有的重大改革都是一个系统工程,都是自上而下向前推进的,没有顶层的周密设计,各行其是,改革就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从这一点上讲,《规划》的出台,对于煤炭工业的改革与发展,将产生重要而积极的促进作用。

近期,本刊就《规划》涉及的一些有关煤炭工业改革与发展的重点话题进行系列解读,特别是就有关深化煤炭企业改革、优化布局、供需平衡、开采方式、对外交流与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深层次探讨,以助行业真正实现科学发展,促进中国这个世界上第一煤炭生产大国真正向煤炭强国转变。

十二五”时期是煤炭行业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时期,也是促进煤炭行业实现从量的增长到质的提高的重要时期。《煤炭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详细阐述了为实现这一目标所要做的合理控制产能、转变开采方式、“走出去”开发资源等任务,为煤炭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从量的增长到合理控制的转变

“39亿吨”,这是煤炭工业“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到2015年煤炭的产量,是“十二五”期间煤炭产能的红线。数据一出,立刻引起一片质疑声:红线定得低了吧?能守住吗?

从十多年我国煤炭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种质疑不无道理。

2000年,我国煤炭产量为12.9亿吨,到2005年已经快速增加到23.5亿吨,2011年又大幅增加到35.2亿吨,年均产量增加2亿吨左右。按照这个速度,到2015年,我国煤炭产量至少为43亿吨。如果到2015年要实现39亿吨产量调控目标,那么2012年至2015年四年间的年增长量必须控制在0.95亿吨内,年均复合增长率控制在2.6%以内。而2011年,我国煤炭产量增速已达8.6%(GDP增速为9.2%),若按照“十二五”经济增长目标为7%,39亿吨的产量目标一定会突破。

同时,目前全国现有煤矿和在建煤矿项目总产能已经远远超过了“十二五”规划目标。

对此,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司长方君实解释说,考虑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源结构调整、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等因素的影响,煤炭产量不能无限制增长,必须有所控制。我们期望煤炭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从测算的情况来看,到“十二五”末可下降约4个百分点。目前煤炭产量已经很大,再增加7亿吨,达到39亿吨,基本能够满足国民经济预期目标增长需求。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吴吟也表示,按照“十二五”时期GDP年均增长7%的预期目标计算,2015年用39亿吨煤炭的消费量支持经济发展绰绰有余。

这意味着,从煤炭消费的角度来说,“39亿吨”是“十二五”期间国家对煤炭的需求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供需理论,如果供大于求,价格就会下降。也就是说如果超过39亿吨,将会出现产能过剩。

但是从现有煤炭产能和全国各省区煤炭工业“十二五”规划和几大煤炭集团“十二五”规划情况看,到2015年煤炭产能肯定超过了42亿吨。并且各大煤炭集团在各自的“十二五”规划中,煤炭产量都要翻番,“再造一个集团公司”的声音也是不绝于耳。如此大幅度的产能扩充,让人感觉煤炭产量进入了“大跃进”时代。

“大跃进”将使煤炭企业的发展后果不堪设想,这种迹象目前已经有所显现。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下行,煤炭市场需求放缓,煤炭产量已经出现了过剩,库存增加,价格下降,市场形势非常严峻。许多煤炭人认识到:新一轮危机开始了!有的人甚至担心,会不会又回到1998年 “每月二百三,共同渡难关”的日子?

从“十二五”规划中释放的信号就是要科学规划产能,合理控制产能,保证煤炭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现在“39亿吨”的控制线已经出台,煤炭企业的发展和总量控制之间的平衡点如何寻找至关重要。

煤炭企业一定要警醒,充分认识煤炭市场所面临的需求增长放缓及产能快速增长的形势,从大局出发,加强自律意识,调低未来几年煤炭产量增长目标,科学组织生产,按照市场需求适当调控产量。

但由于煤炭企业下放到地方,煤炭企业各自为政,在当前形势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企业可能不会主动调低煤炭产能目标,降低煤炭产量。国家还要从宏观层面上提出科学控制煤炭生产总量的政策,采取“倒逼机制”对煤炭供应总量加以控制,实现煤炭产量稳步增长。

同时,国家要进一步严格新建煤矿审批制度,提高煤矿生产准入门槛。加大监管力度,严格限制煤炭企业超能力生产。国家还要将目前1/3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由于资源量和地质条件限制,无法通过技术改造与兼并重组改造成安全高效的矿井,逐步关闭,让其退出市场。大力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建设大煤炭集团,给大企业留下未来增长空间。

只有这样通过各方共同努力,39亿吨的红线才不会突破,才能防止煤炭市场大起大落,从而避免重蹈覆辙,保证煤炭行业保持基本平稳运行。

从传统开采到绿色开采的转变

绿色开采的内涵是努力遵循循环经济中绿色工业的原则,形成一种与环境协调一致的,努力去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开采技术。

在煤炭工业 “十二五”规划中虽然没有提到“绿色开采”这个词,但是从规划中“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点工作可以看出煤炭的开采方式在“十二五”时期要发生根本性转变,而这种转变就是由传统开采方式向绿色开采方式的转变。这一点也是相比“十一五”规划更加引人注目的地方。

同时,《煤炭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依靠技术进步,采用井下充填、以矸换煤、保水开采等新工艺和新技术,优化设计,减轻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破坏,减少煤矸石和矿井水产生量以及采煤引起的地表沉陷等。而井下充填、以矸换煤、保水开采就是绿色开采所需的主要技术。

毋庸置疑,煤炭传统开采方式是粗放的、掠夺式的,煤矿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脏、乱、差”,高高耸立的黑色矸石山似乎就是煤矿的象征。在传统开采方式下,煤炭资源经过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开采,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地表塌陷、水资源破坏、瓦斯直接外排污染环境,矸石堆存占用大量土地甚至可能造成自燃,严重破坏了矿区生态环境。尤其是在开发较早的老矿区,环境破坏更为严重,恢复治理投入不足,给将来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同样,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开采方式,纷纷涌向西部进行资源开发将会给西部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威胁。

在当前高度关注环境保护问题的社会背景下,摆脱传统、粗放的开采模式,实现绿色开采,是煤炭开采方式变革的重大创新,也是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目前,绿色开采技术已在部分煤炭企业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冀中能源通过集成充填开采、地热利用、保水开采等先进技术,达到以最小的生态扰动获取资源,以最小的末端治理还原和再造矿区的生态环境。山东能源新矿集团做到了矸石“不升井、不上山、不转移”,“产煤不见煤,采煤不烧煤”。大同煤矿集团塔山煤矿的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建设更是做到了 “开采一座煤矿,留下一座花园”。

为此,去年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提出了“以科学产能为依据,以提高资源回收率为目标,推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一体化,以最小的生态环境扰动,获取最大的资源回收和经济社会效益”的行业发展理念。

“十二五”规划的提出,更是为煤炭行业开采方式的转变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绿色开采将会是煤炭工业“十二五”发展的重要内容。

煤炭企业作为绿色发展的践行者,一定要将行业发展理念落实到实处。煤炭企业从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尊重自然生态,珍惜矿产资源,肩负起社会责任,不要为了暂时的利益,破坏了资源,浪费了资源。同时要将绿色开采落实到行动上,从源头进行控制、在过程中进行管理、采后进行治理,提高回采率和减少生态环境破坏、提高煤层气的开发和利用。

对新建矿井的审批,必须要求嵌入绿色生态支撑技术,发展循环经济,使建成的煤矿真正实现“矸石不升井、产煤不见煤、矿区无噪音、污水不外排、矿内建花园”。

由于绿色开采是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的,但是目前国家对绿色开采的政策和法律不多,希望以后国家能加强对企业绿色开采的扶持力度,加大科技研发资金的投入,调动煤炭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和鼓励政策,包括金融、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煤炭企业提升整体绿色开采和利用水平。

不言而喻,绿色开采是煤炭企业采煤方式的一场革命。“十二五”期间,绿色开采方式如果在行业里得到广泛推广利用,那么煤炭行业将真正开启黑色煤炭绿色开采、高碳产业低碳发展的时代,才能真正做到从量的增长到质的提高。

从国内开发到加快国外开发步伐的转变

《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多元发展、互利共赢,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境外煤炭资源开发利用。

与“十一五”规划相比,这是“十二五”规划的一个亮点。这意味着“十二五”期间国家更加鼓励我国有能力、有优势的煤炭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开发煤炭资源。

作为煤炭企业,煤炭资源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但是我国煤炭资源分布不均,人均剩余探明可采资源储量少,国内资源日益短缺。同时我国存在着资源勘探相对滞后、现有产能和运力紧张、生态环境压力较大等情况,煤炭市场供需缺口不断加大。而新疆、内蒙等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煤炭资源价格被炒得越来越高,煤炭企业的生产成本越来越大,已经制约了煤炭企业的发展。

因此,煤炭企业“走出去”寻找资源,通过实施海外煤炭资源开发战略,不但可以延伸我国煤炭资源供应链,巩固国家能源安全体系,缓解我国资源的紧张形势,也是煤炭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现在世界经济正处于低迷时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滑,尤其是资源类公司估值水平明显下降,是煤炭企业“走出去”的良好时机。

2009年,兖矿集团紧紧把握国际金融危机中蕴含的机遇,以33.33亿澳元的价格成功并购了澳大利亚菲利克斯公司100%股权。这起收购案是目前我国在澳大利亚规模最大的收购交易。目前,神华集团、山东能源集团、开滦集团、中煤能源、山西焦煤正在国外寻找资源,有的已到了实质性谈判阶段。

但是煤炭企业 “走出去”实施国外资源开发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因其跨地域、跨国界、跨文化和交易过程的繁琐,充满着不确定性和风险。

一方面,煤炭属于战略性物资,常常和国家利益、民族主义、地缘政治、国家安全等复杂因素联系在一起,政府战略意图明显,各个国家在审批的时候都比较审慎。

另一方面,目标企业的选择、定价、谈判过程及跨国并购完成后的人力资源、企业文化、财务、管理体制的整合和煤炭行业特有的环保风险、安全风险都是跨国并购企业所必须面对的。

同时,我国煤炭企业跨国并购起步较晚,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没有形成较大规模,缺少跨国并购经验。

因此,在国家层面上,我国政府应积极开展能源外交手段,为我国煤炭企业海外投资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另外,国家要加强政府统一规划与指导,帮助企业建立联系渠道和有效机制,解决制约能源国际合作的重大问题。简化现有资源企业境外投资审批手续,放宽境外投资的购汇限制,保障企业境外投资的合理用汇需要。

可喜的是“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将设立煤炭境外投资专项基金。这对在融资方式和资金实力上不足的煤炭企业来说,“走出去”将得到国家持续的资金支持,有利于降低煤炭企业的资金风险。

煤炭企业在积极“走出去”开发和利用全球资源、提升企业战略储备和竞争力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走出去”的风险,尤其对目标企业的选择上要审慎。

目前,美国由于这几年页岩气的大力发展,煤炭资源价格低廉,吸引了我国许多煤炭企业去投资。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尼等国家,政治稳定、资源优势明显,对煤炭资源投资持欢迎态度,也是可以考虑投资的国家。同时可以选择蒙古、越南、印度、俄罗斯等国家,距离中国比较近,可通过修建铁路、投资建矿、技改扩能等方式控制和开发煤炭资源,运往国内,弥补国内煤炭资源的不足。

在东道国投资后,我国煤炭企业要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和民族文化,特别要注意安全问题和环保问题。同时,我国要及时总结“走出去”先行者的经验,逐步提高煤炭企业“走出去”的整体水平。

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十二五”煤炭工业发展蓝图已经绘就,煤炭企业要根据规划制定发展战略,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实现从量的增长到质的提高,基本建成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煤炭工业体系,真正使我国从煤炭大国转变为煤炭强国。

猜你喜欢

煤炭工业煤炭资源煤炭企业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培训中心
试述煤炭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推行与有效实施
煤炭企业走好走实群众路线的制度思考
继往开来 接力奋斗 谱写煤炭工业改革发展新篇章
基于节能减排理念的选煤技术分析
科技进步有力推动了煤炭工业生产方式转变
“数”说煤炭工业改革开放四十年
魏贤勇:煤炭资源高效利用的科学发展观
环境保护视域下的煤炭资源绿色开采
保护性开发利用高铝煤炭资源的必要性及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