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林农民的蜕变
2012-07-10
□ 本刊记者 郑 旭
虎林农民的蜕变
□ 本刊记者 郑 旭
位于黑龙江东部、以乌苏里江为界、与俄罗斯隔水相望的虎林市,今年8月出人意料地被互联网热“捧”了一阵。“地主在虎林形成”的新闻甫一出现,与其相关的数十个词条引得舆论一片哗然。
“我们这里虽然找不到地主,但你可以找到很多富农。”当地一位党政官员语气舒缓地回应。
事实上,作为事后到虎林溯源“地主”真相的首家媒体,《民生周刊》发现,随着国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扶持力度的加大,这两年虎林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在全市85个行政村中,经工商注册登记的合作社就有175家,社员总数2600余人,人均年收入4万元,并由此带动了近1.3万户农民受益。
由农户到社员,在虎林这个黑龙江省的农业大县里,农民是如何完成蜕变的呢?
规模经营预热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这种模式最早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浙江。
“虽然农村专业合作社在黑龙江省起步较晚,但作为现代化农业省份,优势相对明显。”虎林市农业局经管站站长孙圆友说。
虎林市现有农业人口9.01万,其中农村劳动力为5.62万人,以目前实际拥有耕地150.6万亩计算,虎林农村人均耕地为17亩,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孙圆友看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是让农民实现互助联合,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而加快土地流转、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确保合作社规模化经营的前提。
“只有实施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才能把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他说。
“只有实施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才能把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
为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2010年虎林成立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中心,力推土地规模化经营。
有数据显示,截至今年,虎林全市流转土地面积49万亩,约占村集体耕地面积的32.6%,流转出土地的农户数为3468户,其中有82.6%的农户为自发流转。加上合作社社员原有土地,虎林市辖区内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经营土地面积达到55万亩。
其实,在我国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所涉及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种植、农机服务和养殖三大类,而虎林的合作社由最初的种植、养殖额外扩展至现在的六大类。
据孙圆友介绍,从去年开始,虎林发展较快的是农机服务合作社,其次是山产品合作社从无到有,合作模式也向农业生产服务、技术信息等领域延伸。
虎林市农业局在2011年底做过一次统计,在已经注册的17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涉及种植业的有115家、养殖业23家、农机服务31家,其余的分别为产品种植业、蜂产品、新能源技术服务,注册资金累计1.02亿元。
多元力量兴办
尽管这些专业合作社的参与者都是当地农民,但组建主体则是多元化的。
“虎林现有的合作社都是依靠多元力量兴办发展起来的。”作为虎林盛联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下文简称盛联合作社)的理事长,刘均水是虎林最早筹建合作社的牵头人之一。
“项目带动”、“村干部领办”、“企业带动”、“能人组织”是虎林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的四种主体。盛联合作社是在盛华米业有限公司的基础上通过重组而建立的,属于“企业带动”型。
2008年,当时还是盛华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的刘均水,与虎林市新乐乡的连山村、双跃村、富荣村、兴隆村四村六屯农民组成了集水稻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2011年,盛联合作社又进行了30000亩地的绿色优质水稻认证,并注册了品牌大米,实现了合作社+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
“这种模式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将农资、种植、管理、收购、销售、服务做到一体化。去年,社员的平均收入比做农民时增加6000多元。”刘均水介绍说。
而作为东诚镇忠诚村书记,包永富领办的五谷香农民专业合作社,则更加突出科技化和创新培训机制,以市场为前导,带动整个产业结构调整。
“我们合作社与龙头企业联合抓连锁,与加工企业联合抓订单,促进强弱联合抓双赢,帮助社员实现了资源共享,规模经营。”包永富告诉记者,去年春播时,合作社共为社员采购化肥3480吨,仅此一项就为社员节约资金640多万元。
不仅如此,孙圆友还告诉记者,伟光乡胜利村村主任管桂林与吉林省北华大学郭广林教授合作,采取“土地入股、规模经营”的方式,组织本村12户农民入股,发展葡萄园采摘经济,共投资300万元,流转土地面积200亩。
“采摘园在丰产期可实现年纯收入240万元。”孙圆友介绍说,村里的农户可以在采摘合作社里打工挣钱,按劳分配劳务工资,再加上二次分红和盈余分配,每亩地效益比传统种植提高了10倍,逐步形成了“股份+合作”的土地流转模式和“底金+分红+劳务收入”的农民收入模式。
左图:秋收时节,黑龙江省虎林市农机合作社的社员成为当地最忙碌的“农民”。图/纪文斌
合作社吸引力
一头连市场,一头连农户,生产、加工、销售实现有机衔接,合作社发展模式也让一些单打独斗的散农开始心动。
阿北乡新路村是虎林市85个行政村中距市中心较远的村子之一,村民孟祥臣是村里的水稻种植大户,承包水田1000余亩。
孟祥臣称,今年是他种植水稻的第16个年头,虽然水稻是目前收益最好的粮食作物,但农民要想取得高收益并不容易。
按照他的说法,近年来受农资、人力、农机具、油料价格不断上涨的影响,亩产成本增加,一亩水稻的纯收益已经降到了400元以下。“如果遇到病虫害,种植户的收益还将受到影响。”
实际上,除了种植成本因素影响外,决定水稻种植户收益的还有卖粮渠道。
孟祥臣告诉记者,以前上缴农业税时,农民种粮都要往粮食储备库送,但那时个别储备库存在有意压低粮食等级的行为,使得农民利益受到损失。现在这一税种取消了,国家出台的粮食收购保护价格每年也都在提高,但种粮户心里还是有“阴影”,不愿意将粮食送到粮库。
《民生周刊》记者调查得知,以往水稻成熟后,黑龙江东部地区的精米加工企业就会来到新路村,与孟祥臣等水稻种植户签订收购协议。
“几年前,收购价格是由我们种植户说了算的。但现在一些加工企业私下里结成联盟,强硬地定制统一价格,让种植户没有了话语权。”孟祥臣透露说。
他认为,今后靠农民“单打独斗”会越来越难,唯一的出路就是成立新路村自己的种植合作社,形成规模效益后,议价能力和抗风险能力都会增强。
“造血功能偏弱”
虽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形成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但孙圆友认为,虎林的合作社毕竟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从目前的运作情况看,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两个,一是自我发展能力弱,二是合作社内部不规范、合作意识不强。
他分析指出:“合作社缺乏融资担保物,融资渠道单一,运转资金严重不足加之自我积累较少,造血功能偏弱。而一些合作社由于市场经营意识、品牌意识不强,仍然是坐地等待客户上门,不能主动开拓市场,单凭人脉关系发展经营。”
右图:2012年3月,虎林市盛展农民专业合作联社获批成立。图/郑旭
刘均水也向《民生周刊》坦言,部分合作社内部财务制度、分配制度、决策制度规范化程度低,内在机制不健全、不完善,领导人喜欢“一言堂”。此外还有个别合作社出现团体社员垄断经营管理权、农户丧失经营决策权的现象。
他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想做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不能动摇,其次要坚持 “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按照农民的意愿和要求,让成员独立自主地开展劳动合作、技术合作、营销合作和资本合作。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让农民入社既踏实又放心。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盛联合作社成立之初,刘均水就与虎林市委组织部取得联系,成立了盛联合作社党支部。
“发挥社内农民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管理上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让农民入社既踏实又放心。”刘均水说。
发展还需“护航”
“政府要从政策、投入、科技、组织化等多方面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做好服务指导工作。”虎林市委常委李冬华在接受《民生周刊》采访时认为,在目前合作社的经济功能尚未完善,提供的有效服务相对较少时,政府要主动充当护航者,保障农户的基本利益不受损失。
事实上从2009年开始,虎林市政府便争取政策,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项目扶持力度,采取资金补助等形式,对运行质量较好、合作规模较大、带动效应明显的合作社进行建设项目资金扶持,帮助合作社做大做强做优。
除此之外,目前虎林市已经制订完善了税收、技术推广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本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主张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积极改善信贷服务,简化审批手续,不断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支持。
“我们已经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社享受发展农业产业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民营经济的税收优惠政策。在用地、用电以及农产品或基地的质量安全标准认证、品牌注册、绿色通道等方面,各职能部门均积极给予便利并降低相关费用。”虎林市农业局副局长崔伟说。
刘均水告诉记者,不久前,盛联合作社作为牵头单位,注册成立了虎林市盛展农民专业合作联社。
“当代农民做事要讲究‘强强联合’、按市场规律办事。联社成立后,不仅优化了之前各合作社资源配置,更为关键的是,让我们自身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更强!”农民刘均水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