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皇岛华丽转身

2012-07-10苑二刚

民生周刊 2012年37期
关键词:秦皇岛港秦皇岛港口

□ 本刊记者 苑二刚

秦皇岛华丽转身

□ 本刊记者 苑二刚

山船重工的工人们在检修船体。图/受访者提供

8月,是秦皇岛最美的季节。海浪、沙滩、长城、关隘……来到这里的人们大都是为了消暑避夏、看海登城,很少有人会联想到这个城市曾是八十年代初国家确定的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还是目前世界最大的能源输出港。

这个一度被称为“夏都”的天然良港,限于各种因素,除了旅游和煤炭之外,在港口经济上少有作为。名气大于经济实力,旅游经济超越港口经济是公众对这个城市的普遍印象。

眼看着其他沿海城市因港口优势飞速发展,这个美丽的海滨城市开始反思。2011年11月10日,国务院发布消息正式批准了《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标志着河北沿海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未来,沿海经济将成为河北发展的主线,港口经济和临港产业自然也成了重中之重,拥有162公里海岸线的秦皇岛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褪去“中国夏都”的华丽外衣,秦皇岛明确提出打造“一中心三基地”,即中国北方沿海生态休闲度假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港口物流集散基地。三个产业基地都是以港口为依托,这意味着秦皇岛将重新回归沿海港口角色,由港口经济的发展来承载秦皇岛的未来。

“我们强调‘旅游立市’,但港口又是我们发展经济不可或缺的一个优势。城市未来发展的希望在港口,突破口也在港口,而不仅是依靠旅游。”秦皇岛市市长朱浩文这样说。

“夏都”之痛

在送走8月接待的第六个旅行团后,姚佳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她微笑着说:“在秦皇岛做导游,淡季闲得心里发慌,但到七八月份,忙得人就快吐血了。”

“2000多万人次的游客量基本都集中在这两个多月,有时候,7月下旬一个周六的客流量能抵得上整个5月份的总客流量。每年7月1日至8月31日期间的周末,秦皇岛因游客量激增,还要实行本地车辆单双号限行管理。”姚佳告诉记者。

实际上,姚佳并不是专职导游,她在一家事业单位有十分稳定的工作,做导游只能说是一个“爱好”。能做兼职导游,是因为在旺季游人实在太多了,专职导游根本不够用。

在2003年之前,每到消暑季节,中央高层可能会来到北戴河办公。中央领导人在北戴河办公的主要形式是接见外宾、开会、决定重大决策。很长一段时间里,秦皇岛一直被称为中国的“夏都”,直到2003年7月,北戴河办公制度取消。

褪去“夏都”色彩,北戴河回归其本来面目。旅游淡旺季的强烈反差一直是秦皇岛旅游的痛处。

秦皇岛的旅游旺季犹如昙花一般,绽放美丽只是一瞬间。8月一过,繁华褪去,秦皇岛立刻变成另一番摸样。空荡荡的海边少有人过往,整个北戴河人少车少,犹如一座寂寞之城。

进入冬季,情况更为不妙。至少1/3景点关门,就连占地400亩、总投资3个亿、年门票收入超过6000万元的乐岛海洋公园中的部分场馆也难逃冬季“关门歇业”的命运。老龙头、鸽子窝公园、山海关等景区虽然照常开业,但游人甚少。用姚佳的话说“冬季在景区见着一辆大巴车都很新奇”,秦皇岛被集体性地淡忘了。

“泾渭分明的淡旺季一直是旅游业最主要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旅游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几乎每个暑假都要兼职做导游,但一毕业,就会迅速离开这座城市的原因。”姚佳说。

“尽管秦皇岛的旅游产业已经达到近200个亿,是秦皇岛的支柱产业,我们也提出了‘旅游立市’的战略,但单纯依靠旅游产业,显然不足以支撑GDP的增长。三个月旅游季节之外,这座城市依靠什么产业支撑, 如何培植旅游之外的产业,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 秦皇岛市发改委主任徐宪民的话道出了这个美丽海滨城市多年来的困惑与纠结。

大港转型

事实上,在九十年代大秦铁路开通以后,秦皇岛港一直是中国晋煤东运、北煤南运的最大枢纽。目前,秦皇岛港口是世界最大的煤炭输出港和散货港,全港煤炭年吞吐量突破2亿吨,拥有全国最大的自动化煤炭装卸码头和设备较为先进的原油、杂货与集装箱码头,下水煤炭量、出口煤炭量均占全国沿海港口总量的40%以上,成为北煤南运的主要通道。

这样大的一个港口,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却相当有限。2009年,秦皇岛港完成杂货吞吐量2408万吨,集装箱吞吐量比上年增长50%,但实际数量只有30万标箱,其中还有一部分是用集装箱运输的精煤。在全国港口排行中屈居于第26位。

徐宪民认为,港口杂货集装箱通过能力小、港口外贸依存度低,已经成为制约秦皇岛港口发展的重要因素。囿于秦皇岛市临港产业发展现状,母城物流年供应量仅达到供应能力的1/3,2/3要靠从外面引进。全口岸杂货通过能力不足3200万吨,如果扣除矿石,净杂货不足2200万吨,远远落后于环渤海地区的锦州、营口、烟台、威海等港口。

“秦皇岛港是一个功能单一的港口,港城一体化水平不高确实是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秦皇岛港目前主要是煤码头,煤炭和我们当地的产业又没有太多的衔接,这是港城一体化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下一步,我们要将秦皇岛港建设成为国内大型的综合性港口,向多货物、多功能类综合性大港迈进,使港口与地方产业对接。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港口优势,将优势变强势。”朱浩文坦言。

秦皇岛港务集团副总经理周忠义表示,在巩固北煤南运主枢纽港的基础上,秦皇岛港要通过发展杂货、集装箱等业务,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秦皇岛港目前已经拥有集装箱泊位3个,年设计通过能力65万标箱,集装箱航线总数8条,争取在短期内突破200万标箱的集装箱吞吐量。”他说。

周忠义认为,作为北方的天然良港,秦皇岛发展港口物流业区位优势明显:处在华北、东北两大经济区的交汇点,两大经济区产业发达,物流总量丰富;处在北京、沈阳、太原三大铁路局交汇处,利于调动铁路部门积极性,发展与三北地区远程物流合作;高速公路、国道比较发达,秦承高速公路开通后,秦皇岛市通往华北北部、辽西、内蒙古东部的交通将更具优势;山海关机场实现临时对外开放,使秦皇岛具备了抢占空中货运的先机。

同时,通过做强港口,为秦皇岛市及秦皇岛港的共同经济腹地提供出海口,促使“三北”、“三西”物流、商流、信息流向秦皇岛聚集,提升整个地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从去年开始,秦皇岛先后与大同、唐山、张家口、承德、赤峰、朝阳、满洲里7个城市签订了共享口岸资源框架协议,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个更大的规划正在酝酿实施之中。“我们在考虑把秦皇岛重新定位为包括游轮旅游等在内的口岸城市,将秦皇岛港传统的煤炭运输功能搬迁至黄骅或者唐山港。”近日,一位河北省发改委人士如此透露。

虽然鉴于秦皇岛港在煤炭运输中重要的战略地位,煤炭运输动能的搬迁并非易事,但这凸显出秦皇岛乃至河北省对秦皇岛港口转型的决心。

“我们强调‘旅游立市’,但港口又是我们发展经济不可或缺的一个优势。城市未来发展的希望在港口,突破口也在港口,而不仅是依靠旅游。”

蓝色引擎

“可以说《规划》的实施,启动了秦皇岛区域经济发展中加速崛起的‘蓝色引擎’。”朱浩文认为,《规划》中明确了秦皇岛的城市定位,为“全国著名的滨海休闲度假胜地,重型装备、文化创意、现代物流基地,综合性港口城市”。

驱车在秦皇岛滨海公路,当地人伸手便可指出哈电重装、天威秦变、山船重工等这些业内耳熟能详的企业所在。而这些或需要大进大出,或需要依托船运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已经成为秦皇岛重型装备制造业中最可炫耀的资本。

通过抓住国家赋予的战略机遇,大力招商引资,秦皇岛已经形成了装备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业、粮油食品加工业和玻璃制造业及玻璃制品业四大支柱产业为支撑的产业格局,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制药、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

数据显示,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33.22亿元,同比增长15.6%。食品加工、玻璃制造、金属冶炼及压延、装备制造四大支柱行业完成增加值233.82亿元,同比增长16.2%,对当地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2.5%。

徐宪民表示,虽然近几年秦皇岛的装备制造业有着傲人成绩,并成为支撑整个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但其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许多难题。

河北装备制造业中实力较强的大企业,大部分是中直企业。长期以来,这些企业生产所需要的零部件大部分靠进口或从外地采购,与河北没有形成企业间的配套生产与协作。比如哈电重装、山船重工等 9家装备制造业大企业 2008年配套产品采购总额约 40.7亿元,其中外地采购占 70%以上。

增强港口与临港产业的衔接与互动,建立起本地产业与临港产业之间的合作,成为秦皇岛政府与当地企业的共同课题。

城市产业与临港经济的衔接正在悄悄展开。早在四年前,天威保变就看中了山船重工的成熟焊接技术,双方共同出资在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区建设秦皇岛变压器油箱工程项目,专门为天威保变生产变压器的外壳油箱。同时,天威秦变与哈动力(秦皇岛)出海口基地在重大装备运输上协作态势良好;哈动力与秦皇岛冶金机械、山船重工、渤海铝业等企业在设备维护、机械加工等方面建立了协作关系;齐燕数控机床项目仍在为装备制造企业提供多种数控机床设备等等,装备制造业正在向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发展。

对秦皇岛而言,另一个利好消息是,为缓解运输难题,降低运输成本,许多东北装备制造企业开始逐渐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纷纷把在本地运输不便的大型件、特大型件的生产部门向大连、秦皇岛、天津等港口城市转移。这无疑为秦皇岛的装备制造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猜你喜欢

秦皇岛港秦皇岛港口
聚焦港口国际化
中国港口,屹立东方
秦皇岛煤炭价格行情
秦皇岛煤炭价格行情
秦皇岛港起尘影响因素及粉尘污染防治措施分析
秦皇岛港转型升级模式下融资策略分析
港口上的笑脸
秦皇岛港航标管理模型研究
孙婷婷
惠东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