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消滞片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疗效观察
2012-07-09强小娟陈晓
强小娟 陈晓
【摘要】目的:观察健脾消滞片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采用健脾消滞片治疗,对照组38例采用健胃消食片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8%,对照组总有效率84.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消滞片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确切,显著提高了患儿的食欲,缩短了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疗程。
【关键词】小儿厌食症;健脾消滞片;疗效观察
厌食症是小儿常见的脾胃疾病,以长期食欲不振,厌恶饮食为特点,多因为喂养不当,饮食失节而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所引起。近年来本病发病有增多趋势,可发生在任何季节,各年龄儿童均可发病,临床以1~6岁常见,城市儿童发病率远高于农村。笔者所在医院门诊选用本院制剂品种健脾消滞片辨证治疗小儿厌食症,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l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86例患儿均来自2008-2010年在笔者所在医院门诊就诊的厌食症患儿。诊断标准:西医诊断符合《实用儿科学》诊断标准[1],较长期的食欲减退或消失,食量减少为主要症状。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及《中医儿科学》(汪受传主编)[3]中厌食中医辨证属脾虚食滞型。症见:(1)食欲不振,食量减少。(2)面黄无华,神疲乏力,形体消瘦。(3)腹胀,大便不调。(4)舌质淡,苔白腻,脉细滑,指纹淡滞。排除肝炎、结核等慢性疾病或药物所引起的食欲不振。治疗组48例,男21例,女27例;年龄l~3岁21例,4~6岁17例,7~14岁10例,平均年龄5.6岁;病程1~3个月19例,4~6个月17例,6个月以上12例;对照组38例,男17例,女21例,年龄l~3岁18例,4~6岁12例,7~14岁8例,平均年龄5.4岁;病程1~3个月16例,4~6个月14例,6个月以上8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健脾消滞片(本院制剂品种,川药制字Z20080210)治疗,l~3岁1~2片/次,4~6岁3~4片/次,7~14岁5~6片/次。口服,3次/d。对照组服用健胃消食片(江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13220),1~3岁1片/次,4~6岁2片/次,7~14岁3片/次。口服,3次/d。疗程均为2周。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不得使用其他治疗本病症的药物。
1.3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拟定。(1)治愈:食欲显著增强,食量明显恢复到正常水平,精神好,体重增加明显。(2)显效:食欲明显恢复,食量恢复到原有水平的3/4,精神改善,体重有所增加。(3)有效:食欲有改善,食量有所恢复,体重变化不明显。(4)无效:食欲与食量均无改善。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行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1。
2.2不良反应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讨论
厌食是儿科常见病之一,多由于喂养习惯不好,或小儿长期偏食所致,一般预后良好。但长期不愈者会使气血生化失源,不能满足孩子生长发育的需要,所以要引起家长的重视。《诸病源候论·脾胃病诸候》:“脾者脏也,胃者腑也,脾胃二气相为表里。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盛饮食者也。脾气磨而消之,则能食。今脾胃二气俱虚弱,故不能饮食也。”说明脾胃气虚,脾失健运是厌食症的主要发病机制。
厌食症的治疗当以补气健脾,消食健胃为基本原则。健脾消滞片的组成为:党参、白术、茯苓、山药、山楂、建曲、谷芽、麦芽、鸡内金、鸡屎藤、隔山撬、陈皮、枳壳、粳米、糯米。方中党参、白术重在补气健脾;茯苓、山药健脾养胃;鸡内金、山楂、建曲、麦芽、谷芽消食健胃;陈皮、枳壳理气健脾;鸡屎藤消食导滞;隔山撬补益脾胃;粳米、糯米补中益气、健脾暖胃。诸药合用,共奏补气健脾,消食健胃之功。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党参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这与中医治“气虚”是相吻合的;同时,党参对胃肠道有调节作用,在临床上补脾胃作用是肯定的[4]。白术、茯苓既能促进胃肠蠕动,也能抑制亢进的大肠运动功能,对全消化道具有双重调节作用[5];鸡内金含有胃激素及蛋白质,能促进胃腺分泌,增强胃的运动功能[6]。本研究结果表明,健脾消滞片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75.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9.
[3]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07.
[4]焦红军.党参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J].临床医学,2005,25(4):92.
[5]林江,唐静芬.枳实消痞丸对大鼠排空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1999,19(1):45-47.
[6]朱金照.促胃肠动力中药的研究进展[J].中西药研究,1999,15(5):57.
(收稿日期:2012-10-09)(本文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