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2012-07-09马建瑛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2年7期
关键词:应用意识能力课堂教学

马建瑛

摘要:“应用”是人的学习的主要动机。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越来越重视把数学与生活相联系,越来越关注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课堂,善于创设现实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亲身实践,应用数学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评价与反思,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掌握知识的同时,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

关键词:课堂教学;应用意识;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9-0149-02心理学研究表明:“应用”是人的学习的主要动机。有效的学习应以一定的相关生活情景为背景,将知识作为工具,通过应用,促进理解。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越来越重视把数学与生活相联系,越来越关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各种练习训练中,检测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题目也越来越多。批改之时经常听到教师埋怨说:有些学生简直没有一点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笔者认为,不能一味地埋怨学生,教师不妨也反思一下,平时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是如何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的?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带着这些问题,笔者首先进行了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

从数学课堂教学现实的调查中发现,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尚未得到教师们应有的重视。当前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上仍存在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如下:

①教学设计时未能(或不善于)把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过程浸润在学习的全过程中,不善于调动学生提取自己的经验与己有的知识结合,寻找数学规则、关系,解决数学问题。

②教师很少给学生提供应用数学知识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有全面应用其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机会。教师更多地把数学作为“知识”要求学生学会,而不是作为社会生存的必要工具,要求学生学会应用。因此,许多学生在面对现实生活时缺乏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使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影响。

基于对课堂教学弊端的分析,笔者尝试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一、创设现实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无论是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或是在学校的学习环境里,还是在日常家庭生活中,都存在着值得研究的数学问题。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提出各种数学问题,尤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改变由教师为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传统教学模式,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创设有趣的、可探索的、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现实情境,引导他们饶有兴趣地去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例如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就可以结合春游前的准备工作,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首先让学生说一说春游前要做哪些准备,然后出示一些商品的单价:

方便面:每包1元面包:每个2元

鸡腿:每个3元 酸牛奶:每盒2元

鲜奶蛋糕:每个5元 可乐:每瓶3元

让学生说一说,根据这个价格表,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面对春游中的问题,学生特别感兴趣,他们立刻开启思维,积极提出:“买3个面包要多少钱?买2个鸡腿和1盒酸牛奶要多少钱?买3包方便面和2瓶可乐要多少钱?”等问题。学生对于自己提出的这些问题感到非常亲切,又自主地去寻找解决的方法。

二、鼓励探究和交流,掌握解决问题多样化的策略

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对问题的不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索,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去观察、猜测、验证,从而解决问题。并且通过小组成员以及小组之间的交流,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从而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例如:“玩具厂原计划每天生产48件玩具,4天做完,实际3天就完成了任务,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件玩具?”这道题传统的解法是先求出实际每天生产玩具的件数,再用实际每天生产的件数减去原计划每天生产的件数,即48×4÷3-48 =16(件)。教学时,笔者并不满足于得出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应用学过的基础知识,大胆去探究不同的解决办法。经过自主探究,在全班交流时学生们展示了运用比例、方程、分数等多种解题策略。在交流过程中,一个学生深受启迪,他变换思维方式,提出根据题中的条件,只要将原计划1天生产的玩具的件数,平均分给实际的3天,就得到问题的解了,即48÷3 =16(件)。多么简洁的思路!此时,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不但解决了问题,掌握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优化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拓展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的思维向多向性和创新性发展。

三、加强实践应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其中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体验。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现实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如学习“折扣”时,在巩固应用环节,出示了两个数学问题:

1.老师要买一件羽绒服,昨天到两个商厦看了一下,同样的衣服,在华联打八折,在鸿泰打九折。帮老师想一想,在哪个商厦买呢?学生通常会不假思索地选择“打八折”的商厦,而忽视其中的原价是否相同的问题。然后教师再出示“华联的原价是400 元,鸿泰的原价是350 元”的信息,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虽然鸿泰打九折,但它的原价更低,实际的现价也更低。通过这个问题学生领悟了在折扣问题中需注意分析单位“l”,避免被商家的假打折所迷惑,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2.一种果汁原价10元。辉业超市:打八五折;米兰春天超市:买四瓶送一瓶。如果老师要买一瓶果汁,到哪家超市去买?为什么?如果老师要买5瓶,又该到哪家超市?10瓶、12瓶呢?在这个开放性的练习中,学生要理解两个超市不同的促销手段所蕴含的数学知识,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最佳的购买方案。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多提供像这样来自学生现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素材和信息,让学生学习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必将有效地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四、及时评价与反思,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主要的,而对过程的及时反思也是非常重要的。弗赖登塔尔强调:“反思是数学的重要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反思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多层次、多角度地对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思考。它是发现的源泉,是训练思维、优化思维品质、促进知识同化和迁移的极好途径。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并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在学生的学习中,要经常要求学生反思这样的问题:你是怎样想的?刚才你是怎么做的?出现了什么错误?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好?用这些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逐步养成反思的意识和习惯,从中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如教学怎样求小石块的体积时,有的学生用“石块放进去以后水和石块的的总体积 - 原来水的体积=石块的体积”。还有少数学生会直接测量出水面上升的高度,再求出上升的那部分水的体积。这时,应该及时引导学生反思:刚才你是怎么想的?现在你感觉哪种方法更好呢?为什么?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反思选择更简洁的、科学的方法。

总而言之,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将课堂教学置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之中,把解决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发展融为一个过程,经常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就一定能使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获得同步发展。

猜你喜欢

应用意识能力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浅谈高职数学素质教育
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浅议
提升语文课堂游戏教学实效性研究
儿童数学教育视角下的“应用意识”培养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