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言在历史课堂上的运用
2012-07-09师剑
师剑
摘要: 历史名言是在历史上记录的一些人的言论,这些言论一般和重大的历史事件相联系,或揭示了这些历史事件的本质,或指明了历史发展的方向。适当地穿插一些历史名言在教学中,可以起到优化课堂氛围,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素质等作用。
关键词: 历史名言 历史课堂作用
历史名言,顾名思义就是在历史的一页上记录的一些人发表的言论,这些言论一般和重大的历史事件相联系,或揭示了这些历史事件的本质,或指明了历史发展的方向。名人名言是历史人物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对人生、对社会的一种深刻的内心体验。名言短的寥寥数语,长的百余字,文字洗练、语言优美,有的催人泪下,有的感人肺腑,有的慷慨激昂,有的柔情似水,情态万千,不胜枚举。名人名言虽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代,出自于不同人物之口,不可避免地有其阶级时代的局限,但许多名言因其闪烁着智慧的火花,警醒世人,催人奋进,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为历代传诵。在历史课堂上,如果能够适时穿插一些这样的历史名言,无疑对于教学而言将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那么,历史名言具体有哪些作用呢?
一、历史名言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记录人类的活动和发展的历程,可谓是一条奔腾汹涌的长河。历史课本应该是丰富多彩、引人注目的,但是现在历史课必须根据历史教科书进行教学,历史教科书可以说是对活生生的历史进行了高度浓缩。就像是一棵大树去除了绿叶,只留下了脉络分明的躯干和树枝。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就往往容易让学生觉得“食而无味”,最终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对于历史学习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说决定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效果的优劣。要上好一堂历史课,就必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引用一些历史名言是个很好的方法。例如,在上《第二次鸦片战争》这一课时,我先引用法国大文豪雨果的一段话:“艺术有两种渊源:一为理念,从中产生欧洲艺术;一为幻想,从中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属于幻想艺术。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汇集于圆明园……人们一向把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的圣母院和东方的圆明园相提并论……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掠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然后,他们手挽着手,哈哈大笑着回到了欧洲。”通过这一段话的讲述,学生很容易对圆明园这一艺术瑰宝充满崇敬之情,对那两个强盗充分愤慨之情,为现在圆明园的残垣断壁扼腕叹息,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思考雨果说的那两个强盗是谁?他们为什么要发动对中国的战争呢?这样就轻易地将学生带入历史,让学生沉浸其中,学习就事半功倍了。又比如,在讲述《楚汉相争》这段历史时,我引用了这样一段话:在秦始皇南巡时,仪仗万千威风凛凛,刘邦看了后道:“大丈夫生当如此。”项羽看了后道:“彼可取而代之。”让学生通过对比体会两者的心理差异,如果刘邦和项羽的话不幸被秦始皇听到,项羽就铁定是死罪,刘邦就可侥幸逃脱,从这两句话可说明项羽的年轻气盛,刘邦的圆滑狡诈,未来两人之间的争霸孰胜孰负,从这里就可见一斑。学生兴趣大增,带着这个印象愉快地学习探索这段历史。
二、历史名言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
历史的本身是复杂的,包含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要从一个个繁杂的历史现象的背后寻找历史的规律是艰难的。一个未成熟的,缺乏社会阅历的学生要理解历史、掌握历史的规律是十分不易。在这种情况下,要使学生能比较容易地理解所学的历史,引用一些历史名言会起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这一课中,比较中国和英国战前的情况,我引用亚当·斯密的一段话总结:“中国历来就是世界上一个顶富裕,也是一个最肥沃,耕耘得最合法,最勤奋而人口最众多的国家。可是看来她长久以来已在停滞状态。马可·波罗在500年前的情形,和今日旅行该国的人所说的几乎一模一样。”这段话可以比较清晰地让学生理解,中国虽然曾经非常繁荣强大,但由于自身长期停滞不前,在鸦片战争前夕与英国的差距已经很大了,落后就要挨打。又比如在讲述“春秋时期的孔子的思想”时,学生会产生疑问:“孔子不是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吗?怎么会是代表奴隶主阶级的代表呢?”这时可引用孔子自己说的话:“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处;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天下有道”,显然是指西周奴隶主贵族阶级能维护它的统治的时期。“天下无道”,显然指东周以来奴隶主的统治日趋崩坏的时期。学生从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孔子到底是站在谁的立场上。
三、历史名言可以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单一的机械传授的模式会使人生厌,丰富多彩的传导形式会令人乐此不疲。对于一堂历史课,如果仅仅是老师讲述、学生记录,那么可以说是一堂失败的历史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与其把自己对历史比较成熟的思考像填鸭似的强行灌输给学生,倒不如让学生自己切身体会和思索,这样才不会造成考试前背得滚瓜烂熟,考试后遗忘得精光的现象,才能给学生学习历史带来思考的乐趣,带来对其自身的真正好处。让学生思索通常的方式当然是提问,但是提问要有技巧,如果问得太直白,就很可能无法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这时就可以引用处于那些历史事件中心的人物的一些话语激发学生的思考。例如这样一个问题:珍珠港事件的爆发有什么影响?如果这样来问,就显得直白了,不一定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我们可以先引用几段历史名言,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得知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消息之后的第一句话就是:“好了!我们总算赢了。”夏尔·戴高乐对帕西上校说:“今后应做好解放法国的准备……”然后就可以这样问:“日本偷袭珍珠港使得美国舰队损失惨重,为什么他们却会这样说呢?”这样一来,学生思考的热情就会马上被激发起来。
四、历史名言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教育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一个个具体的技能,而且要触及学生的灵魂,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由于历史课本身具有的特殊性,在上课时可以比较容易地接触到学生的精神世界,可以充分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精神简单地说就是人性,主要精神就是要尊重人,尤其尊重人作为一种精神存在的价值。人要有思想有头脑,能够思考真理,追求真理,不因前路迷茫而退却,具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只有培养出具有了人文精神的人,教育才可以算是成功,毕竟教育培养的是人,而不是生产机器。所以在历史课上要有意识地给学生讲述一些具有人文精神的历史名人的言行,让学生浸染其中,潜移默化地受其影响,这可比刻板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可通过历史名言实现,例如,在讲述朝鲜战争的意义的时候,可引用彭德怀的一段话:“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东方海岸架起几门火炮就可以奴役一个国家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雄壮的语言可以让学生充满对自己祖国的自豪感。又比如在讲述“中国汉朝抗击匈奴”时,可引用陈汤的一段话:“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段振聋发聩的强音必然能让学生感叹古代中国的强大,有一种历史使命感:“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现在一定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了将来祖国变得更加强大。”
总之,如果老师平时能够多注意积累一些历史名言,在课堂上以适当的时机适当的形式穿插进去,让学生注意搜集和整理名人名言,对优化课堂氛围、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大有裨益。